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意蕴、困境与对策

2022-03-17高彩梅徐兆林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高彩梅,徐兆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座谈会上提出要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配合的问题,挖掘其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1]。中职英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推动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以文化人、课程育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意蕴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要回归育人的初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2]。当前,多元的互联网文化和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有很大的冲击,他们思想开放,政治立场却又不够坚定,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缺少交融共振,“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淡化了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凸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职业学校任重而道远。

(二)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结晶,将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下有的英语教学重西方文化输入、轻中华文化应用,导致中华文化的失语现象。中职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思政教学的空间,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职业道德等优秀中华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提升文化辨别力、鉴赏力和判断力;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认识,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提高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5];唤醒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言实践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发展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

(三)提质培优的攻坚行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发布,推进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提质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结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治理水平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增值就是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价值[6]。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原则,推进新时代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学校、企业和家庭全员参与的德育闭环,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与增值。

二、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当前职业教育还未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教育的合力,离大思政格局还有差距,主要存在三大突出难题。

(一)教师课程思政的胜任力欠缺

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要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7]。在教育实践中,全员育人的价值基础亟待形成,课程思政工作“不愿干、不能干、不会干”现象没有化解。一是教师思政育人的价值认知不足,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授和学科育人的统一性,工作重心只停留在“教书”,却忽视“育人”,重智育,轻德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职责归结于思政老师。二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指导,不能准确地把握思政的内涵与外延,也无法准确地将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三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欠妥,教师尚未掌握课程思政的参与方式和实践边界。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性不强,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关联度小;将英语课上成思政课,或思政元素嵌入过于生硬,说服力不够,解释力不强。这些生搬硬套的思政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低,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英语课程思政的衔接性不强

课程思政要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当前英语课程育人纵向衔接断裂,育人的长效性难以实现。一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没有细化每个学段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点,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整合度低,碎片化的思政元素植入难以实现系统化的思政育人。二是各个学段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要求不一样,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也不一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抽象与具体、工具与价值进行衔接。三是思政作为内嵌任务,在内容上还未与英语课程建立紧密联系。不同成长过程的学生,所关注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都是不同的,当前很难在纵向上有目标分步骤地规范教学,促成思政的产出。

(三)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性不够

当前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联动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一是育人主体的教育逻辑在目标、资源和方式上各不相同,在实践上很难做到互相创造条件取长补短、互融互通。二是家庭、学校和实训场所等育人主体的联动不够,中职学生家庭的文化层次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思政的育人水平参差不齐;实训企业对待思政育人的价值观念不一致,一些涉外专业岗位对跨文化的理解也不一样,不同的企业,职场文化、育人元素、育人逻辑以及育人的目标和理念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场域育人效应发挥不足。学校已意识到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开发课后学习服务、第二课堂等思政育人的资源,观念上还比较滞后。思政育人资源并没有根据线上线下不同的组织形式而进行相应的创新,线上的云课堂与线下教育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互动性。

三、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对策

(一)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专业素养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认知能力

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师是核心。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这是推动课程思政的关键。文化的比较与探究是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教师要在比较的基础上批判地解读西方文化。同时,以更高的视野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地界定课程思政的内涵,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英语课程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语言技能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挖掘能力

中职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政元素。首先,根据单元主题积极推进国家政策精神导向进课堂。如“Stay in touch”单元涉及了科技的主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导读英文学生版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论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其次,根据单元主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如在“Time to celebrate”单元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习俗及庆祝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者,结合主题把“习语”融进课堂。如“Where is your recycling box?”单元涉及了垃圾回收的主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论赛,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科学发展理念。

3.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创新能力

守正创新,教师要增加教学智慧,胜任并善任课程思政教学。首先,创新要有高度。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合理设计思政元素、英语教学和社会生活,确保思政与英语课程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契合;解决好思政元素与英语学科“融什么”“怎么融”“融多少”“何时融”“何处融”等问题。其次,创新要有广度。思政元素的涵盖面过于窄化,拓展性不强,会影响课程育人的效果。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思政元素除了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需要关注工匠精神与技术传承、行业发展与职场文化等资源。再次,创新要有深度。思政进课堂,不是将德育资源简单地与英语学科进行叠加,而是需要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特点,探索差异化的思政实施路径,提高思政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提升育人功效。

(二)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

1.完善教学设计,使课程教学与价值引领相一致

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来完成的。中职英语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要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主题挖掘适切的思政元素,结合学情、教材、教风等关键要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风格,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引导、系统化教学与碎片化植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相统一。

2.优化教学内容,使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出相统一

精选教学内容,才能实现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最优化。一是跨文化的理解。通过跨文化理解,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客观认识外来文化和中外企业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增强文化理解、文化包容和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二是价值观的思辨。通过开展主题讨论、小组辩论或班级演讲等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决生活和职场的道德冲突。三是文化的输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核心的内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9]。外语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教师要精心设置品读中华文化的教学模块,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3.创新教学方法,使外在引导与内生动力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科学地选择并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一是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和认可度,让学生在浸润式的活动中自觉建构英语知识并形成价值判断。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内化道德素养。通过海报设计、主题辩论、人物宣传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文化和职场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工匠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提升职业素养[10]。三是构建多元评价方式,通过科学评价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反思,引导学生比较和探究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形成教师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1.以价值目标引领协同动力

从育人的本质出发,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价值目标引领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凸显中国精神,挖掘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充分体现价值引导和课程育人。二是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专业特点出发,把思政育人的目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关注教育的供给侧,也关注学生的需求侧,以人为本,实现价值引导和人才的培养。

2.以要素整合提升协同力量

整合全方位的教育要素,提升中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力量。一是,资源整合。思政资源分布在不同的场域、不同的岗位及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整合优秀的思政育人资源,实现家庭、学校、职业实训场所等教育主体间的资源共享。通过归类、组合等方式拓展纵向教育主体育人资源,取长补短,整合更新,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行动整合。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提升执行力,对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思政挖掘能力以及学生的价值理念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综合考量,考核检查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投入度、规范性和实施效果,以便进一步查找问题并调整策略。三是,制度整合。建立责任机制、健全协调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加强投入,严格管理,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质量。

3.以长效机制构建协同空间

多角度探索全过程育人的长效机制。一是,中职学校要与中、小学形成纵向的合力机制。中职英语要与小学英语、初中英语在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上形成育人合力。在横向上与家庭、实习场所和实训企业形成合力机制。二是,构建线上线下的协同育人机制,重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横向协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索混合式育人模式,通过线上资源拓展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空间,线下开展沉浸式讨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由“他育”到“自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