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构筑长三角科技的新策源地探析

2022-03-17蒋帛婷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安徽

蒋帛婷

(铜陵学院 法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 安徽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加速结构优化的同时增强人才培育,充分利用自身创新优势,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铸造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奠定良好基础。 2019 年国务院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此引导下,安徽省积极聚集八方要素、加大协同发展、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上推动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并与沪苏浙加强合作,规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为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贡献安徽力量[1]。 同时,安徽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协同发展道路上跑出“加速度”,加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安徽省推动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供高质量发展保障

安徽省制造业位居全国前列。 2019 年安徽省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正式宣布投产,实现了内存芯片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核心器件自主生产时代的来临。同时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晶圆厂建立成功,加之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被称为衔接中央处理器的高速公路,是当前我国需求量最大的芯片之一, 因此该芯片研制的成功,提升了我国芯片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早在2013 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台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 针对该规划相关要求提出,要加大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 推动合肥发展,将合肥打造成“中国 IC 之都”[2]。 该规定的实施更加促进了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目前合肥市集成电路企业多到200 多家, 年产值更是高达300 亿元,形成了完整产业链[2]。 合肥模式放眼于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具有完整的上游产业链,也包含下游完成的终端产业链。 如今,合肥发展成为全世界新型显示面板最大生产基地,新型显示面板的出货量占全球的5%[2]。 随着安徽省政府大力扶持科技创新领域,在合肥以科大讯飞、神州泰岳等为主的企业不断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逐渐拥有话语权,并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 更有一大批量子企业助力安徽驶入产业化的快车道。

(二)人才资源丰富,提供创新动力

人才是确保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动力,安徽省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根据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2019 年11 月发布的《安徽推进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新动能》内容来看,目前合肥储备人才为190 万人, 这些人才分别在合肥的各行各业,为安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其中院士人才123人,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895 人,合肥俨然成为我国目前最能够吸引人才的前列城市[2]。 安徽省凭借科学、创新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吸纳机制不断拓宽人才队伍,有效防止了人才的流失。如合肥“建设人才高地”,为年轻人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根据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2019 年11 月发布的《安徽推进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新动能》内容来看,合肥相继出台了40 余条人才政策,其中包含20 条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人才条例,12 条高层次人才创新条例,8 条合肥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条例。 通过培育青年优秀人才计划,形成一套完善激励人才政策体系,切实保证安徽人才储备,为安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

(三)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中科大、中科院、中电科等各类高等学院、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安徽省涌现大量新科技的研究成果。 同时,安徽省还不断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改革科技体制,建立科技研发机构等,促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入市场,推动大批科研成果落地[4]。 例如中科大徐铜文团队研发的系列高性能双极膜工业化制备,该项技术极大的简化了有机酸的生产环节,有效解决了废水的排放,对提高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 显示,2018 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位居全国第一[2]。 另外,安徽省为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落地,加大科技体制的金融管控,并且针对科研企业创立天使投资基金,解决前期科研资金短缺问题,为科研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证科研技术的转化落地。 当前天使基金成功签约81 家科研企业, 投放资金高达4.2亿元[2]。 同时安徽省不仅加大本地区高校科研合作,还放眼于国内各大高校的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科研合作的系统化、长期化的转变,促进江淮大地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

二、安徽省构筑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尚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 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有待提高。 虽然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但是市场化机制发育机制、跨行政区的统一市场尚不成熟,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过程受到行政壁垒保护,导致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受到一定阻碍。 同时,高新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创新成本的上升与资源的浪费,阻碍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其次,科技资源布局分散,优势发挥不到位。长三角各类创新资源布局分散、 各地区自成体系、区域联动性不高。 其中,安徽省在构筑长三角新策源地过程中较为依赖传统制造业,以致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影响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协同融合发展。

再次,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高新科技人才保留难。 安徽省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省份,一直较为重视人才培育,但跨区域人才落户门槛过高。 这种做法虽然保障了引进人才的优质性,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的科技创新发展。同时激励方式单一, 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从而掣肘了人才资源的发挥,甚至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最后,各地区协作力度不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安徽省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建立了多个合作园区,但是产业差异性明显,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难以统筹协调,以致迟滞了都市圈的建设,不利于各地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三、安徽省构筑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策略探析

(一)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

如何实现安徽省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确保经济增长效率。一方面,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获得的额外生产率。 在打造高质量安徽省发展阶段,仅仅依靠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无法确保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要把经济增长从增加要素投入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以推动高质量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建设。 另一方面,要加大消除生产要素流动制度性的障碍,加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其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进步,促进效率提升。 安徽省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缘扩展,提高技术进步;安徽省要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将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到安徽战略发展高度,将创新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确保科技创新、效率更上一层,为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策略加大科技支持。 同时,安徽省政府应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建立健全针对科学家共同体研究的同行评议制度,让科学共同体研究的成果置于全体同行面前,全体同行都可以对研究数据、研究结果进行一个科学性的验证,从而降低其学术造假的可能性[5]。其中奖惩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

(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促进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度着力:其一,安徽要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新型产业聚集发展基地建设。安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科技品牌,将之转化为经济优势,能够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全球范围内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区域整合,构建园区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推进安徽省各产业园区生态化、国家化、智能化、品牌化进程;并根据各类园区、产业群优势,构建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内建设新模式,最终实现以资本运作实现盈利的资产经营模式。另外,安徽要突出重点,形成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特色,如以长鑫等安徽核心企业为核心,集中力量加速发展安徽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其二, 安徽省要切实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打造以物流、现代化旅游业为核心的区域现代化服务集群高地, 同时依托合肥以及临近地级市,建立跨区域全国物流集散中心, 加大发展商贸物流事业,促进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物流发展[6]。 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和交通优势,加大与长三角中西部地区连接,加大港口物流以及出海物流通道建设。其三,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突出,高新企业发展迅猛,但是其传统产业发展能力不强。 为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应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要进一步加大汽车制造、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改造力度,节能减排,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这对提高安徽高质量发展,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新策源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应从对民众的科学精神普及入手, 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结合。安徽省应加强对科学研究、 科技生产体系的管理,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讲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目标,将科学精神的社会功能的发挥统领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为中国梦价值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7]。 鉴于此,安徽省要加大运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通过使用网络、广播等高效的方式,涵养科学精神。 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向基层延伸,重视基层实践,多做涵养科学精神的基础性工作,强基固本;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降低跨区域人才落户门槛, 提升创新人才聘用机制,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打造一条龙延伸性的服务。切实做好外来人才子女就学、住房交通等问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提高优秀人才对发展环境的满意度;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高端人才可以实行特殊的激励制度。 此外,地方科技产业企业应加大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技术、人才基础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建立属于安徽特色的高新人才体系,确保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实施,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平台。

(四)加大都市圈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安徽需要重点打造合肥都市圈和长江区域城市带,打造形成区域增长特色,带动皖北地区、皖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提高安徽整体协调发展效应,加速畅通开放通道建设,加强精准化合作项目开发;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使更多安徽产品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 从全局角度和长远视野,促进皖江城市融入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8],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长江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同时,建立完善统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贡献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

四、结 语

加大推动安徽省长三角科技新策源地发展,是顺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需求。安徽省作为长三角腹地,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新时代背景下,安徽省更应紧抓历史机遇,加大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创新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融合多方智力,主动加大与三省一市的联动协调发展, 促进三省一市科技、产业规划对接;利用安徽省创新科技优势,加大与长三角经济带其他城市技术优势结合、 转化,推进跨区域产学一体化合作网络建设,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发展,跑出长三角发展创新“加速度”。 同时,安徽省政府应加大引导、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强化创新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育、保留,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环境,做好人才“后勤”工作,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实际困难; 形成安徽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社会风气,加大吸引青年人才到安徽进行创业,提高安徽经济增长,促进安徽稳定发展。 总之,安徽省要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决克服区域壁垒,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科技资源整合,促进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确保自身高质量发展,为打造长三角高质量新科技策源地贡献安徽力量。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安徽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