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7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价值观民族

朱 丽

(亳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同认知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民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节日文化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青年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深刻把握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展示, 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传承性的特征。随着道德观念、民族情感、家国情怀的融入,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中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 蕴含丰富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以及道德价值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追求天人合一

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人们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节气的变化和天地运行的节奏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才能得以生存。 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的,这些蕴含敬畏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制定符合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当中。

(二)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强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厚重的爱国情怀和道德伦理,表现出爱国崇德、尊老爱幼的特质。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浩然正气、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如端午节是为纪念精忠报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这是通过节日文化传承爱国忧民政治情怀的一种表现。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是通过追怀先人的形式,体现敬祖尽孝的文化意义。

(三)从个体生命文化的角度,体现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是乐观向上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中华民族逐渐生成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乐天知命故不忧”正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传统节日中,春节家人团聚守岁、吃年夜饭,元宵节观灯、吃汤圆,中秋节赏月饮酒、吃月饼等的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中国传统节日正是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在人们生活和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道德理念和历史发展的价值,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以其传承性、融合性、时代性等特征,占有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 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P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品格、价值旨归和精神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根基和道德精髓,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 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传统节日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有益补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基本理念、价值追求、功能作用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通的。 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仁爱忠孝、积极乐观等精神内涵,已通过传统节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次,传统节日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文化环境。高校需要对青年学生开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传统节日以其浓厚的节日氛围、多样的节日活动,吸引和激发人们广泛参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青年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能够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升实践自觉。

最后,传统节日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实践载体。 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实践性和全民性等特点,作为传统节日的参与者,青年学生能够在节日氛围中通过情感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并通过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习俗礼仪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切身感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加以践行,将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23),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心理认同的基础,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而传统节日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 传统节日文化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载体。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青年学生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文化底蕴,汇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青年学生在浓郁的亲情氛围中,参与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有助于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同,进而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其次,传统节日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持久力提供保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本国文化价值观的心理认同、理想信念的确信和正确文化心态的坚持。 具有社会特性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节庆文化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渗透力,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学生在周期性、持续性的节日氛围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尊崇,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最后,传统节日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内在动力。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 “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认同,而民族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5](P345),传统节日文化包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使青年学生在认知、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进而强化民族凝聚力。

(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努力奋争以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凝聚着民族精神、民族力量、民族气节, 在民族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中凝聚着丰富的家国情怀,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活水源头。

一方面,传统节日文化为厚植爱国主义提供理论渊源。 弘扬爱国主义需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统节日承载民族的历史记忆,浓缩民族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传统信仰。传统节日富含亲情,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感染力。 民族文化的基因与时代相适应,满足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凸显了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在传承节日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全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传统节庆活动能够为厚植爱国情怀提供有利契机。 传统节日包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丰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在礼仪形式和传统节日中得以体现。传统节日礼俗通过节日形式得以传承,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民众在参与传统节庆活动中,可以体会到民族信仰、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深层次文化的结构内涵。 传统节庆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宣传平台,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有利契机。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以德为先、政治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青年学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高校可通过提炼育人元素,改进教育方式、以传统节日文化滋养师德,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开辟网络教育阵地,拓展融入“课程思政”的渠道等方式,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提炼育人元素,改进教育方式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启蒙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 ”[8]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校园、实践基地作为育人阵地的作用,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要素,丰富教育内容。传统节日文化有着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契合性。将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等融入思政课相关专题的教学,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够让青年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力, 还需将育人元素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通过跨学科教育发挥育人合力。

另一方面,采用隐性教育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更需要通过渗透、熏陶和浸润等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目的。“00”后青年学生的自主性高,往往对灌输性和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抵制态度,而对灵活的浸润式的教育则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需要高校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通过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建筑等加以体现,通过润物无声的形式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染和教化作用。

(二)以传统节日文化滋养师德,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教化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增进受教育者的价值认同,满足其个体全面发展需求,进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思政课教师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道德品行养成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根植我国国情、历史和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传统节日文化滋养师德,提高教师队伍文化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传统节日文化为师德修养提供了思想资源。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内涵的表现载体,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传统节日中彰显的节日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表达。仁爱、诚信、正义等传统美德蕴含于节庆活动中,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和文化修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传统节日文化中崇尚的仁爱,强调的是宽仁慈爱,教师在师德修养中能够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往往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推崇。

另一方面,多渠道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并从中探寻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 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高校层面,一是要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文化研讨会、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二是要设立传统文化相关专题的课题研究项目,推进教研科研一体化,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 利用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三)开辟网络教育阵地,拓展融入渠道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各方面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自媒体以其平民化、多样化、易传播等特点,在“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时代,深得青年学生的青睐。将节日文化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多渠道向青年学生传播,特别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网络媒体平台, 拓展节日文化传播与融入的渠道,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方面要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课堂教育已难以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短视频等传播平台获取教育的信息和内容。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注重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当下青年学生文化消费习惯相契合。各高校可通过构建推广传统节日文化的手机APP、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易班优课等网络平台方式, 将传统节日文化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实现多元化呈现,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分享、交流,进而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另一方面要丰富传播内容。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不能简单复制内容,而是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传播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探索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运用现代思维诠释,丰富创新传播内容,才能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高校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内容的规划与创意,通过形象化展示、时代化解读来讲好节日故事,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