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作为流行病学课程思政“触点”的创新性尝试
2022-03-17任仰武李雪莲尹智华
吴 伟,任仰武,李雪莲,尹智华,关 鹏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沈阳 110122; △通讯作者)
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之一是实现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中的有机融入,该过程既需要授课教师重新认识和梳理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也需要授课教师深刻理解教书育人规律、熟悉学科的知识特点并了解融入思政元素时点的国际国内时事及社会热点问题[1-3]。课程思政不仅涉及学术和专业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现实世界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位主持人因善用设问、反问、换境、折绕、对偶或拟人等多种修辞格,让其口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独特的辨识度和亲和力[4]。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收集、分析和整理学生感兴趣的思政素材,学习国家级媒体主持人的口语表达方式,努力尝试独特的教学特色,尽量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中实现客观但有温度;希望让学生在生动感知社会需求的同时,提升对于流行病学课程的学习兴趣[5,6]。本文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开场白”作为课程思政“触点”的具体实践进行整理,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 积极探寻流行病学课程各阶段的现实映射
1.1 知其所来,带学生走访流行病学
课程团队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导论中的流行病学部分授课任务和流行病学绪论部分的授课具象为一份邀请函,让学生宏观了解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了解流行病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医学发展史中以及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的位置和作用。
1.2 识其所在,陪学生走进流行病学
课程团队将教学大纲或授课方案具象为一份涵盖核心知识点的打卡路线图,通过对流行病学教材中总论、分支小总论和各论各部分中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流行病学学科结构体系。
1.3 明其将往,盼学生走出流行病学
课程团队基于流行病学学科的展望和对于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期望具象为一枚收件人为健康中国且已加盖日期戳的明信片,希望学生能以所掌握的流行病学“三基”作为工具,积极响应社会需求,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 “开场白”作为课程思政“触点”的教学尝试
2.1 作为课程思政中爱岗敬业精神的“触点”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时,最先接触的实物是这门课程的教材,而课程中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正是几代流行病学界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授课教师对待教材的积极态度和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可以彰显爱岗敬业精神,教师对于教材生动的开场白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开场白以排比格式对教材进行了如下介绍:“它可以让一个讲授流行病学的老师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都不怕;它陪伴着一个老师为教室里那些求知的目光融入流行病学的萌芽;讲设计讲方法讲防控讲偏倚它让我相信做研究只有出发方能到达;它丰富的案例让我知道文字原来也可以带读者走过天涯见过荣华。”
2.2 作为课程思政中团队合作、参与奉献精神的“触点”
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在确定研究现场时除了考虑现场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外,还要考虑到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情况等因素。这些都涉及团队合作及参与奉献精神。授课教师结合个人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下辖的兴城市大寨乡开展人布鲁氏菌病调查的经历,以如下开场白的形式与学生分享现场调查的感受:“宏观讲述只限于课堂,纸上谈兵有时会心慌。微观层面下深入村庄,方能细致总结燃希望。布病防控聚焦人和羊,兴城实地踏查大寨乡。乡镇卫生院患者采访,又到牧民家里唠家常。了解养殖剪毛过程忙,全程伴随特色羊粪香。感谢各级领导协调帮,万众一心合力为健康。”
2.3 作为课程思政中树立正确学习观的“触点”
在介绍授课经验的文章中经常被提到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教师如果只将自己当作一个保存知识的容器,则将自己限定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无法向学生有效传递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教师在授课时以教师并非保存知识的容器为主题与学生分享了如下开场白:“教师并非保存知识的容器,因为教师若为容器,教师所知晓的知识无法和教科书、专著、图书馆相比,更无法与目前浩瀚的互联网平台背后的N个服务器相比;因为教师若为容器,教师所能做到的无论是常温保存、冷藏保存、深冻保存还是液氮保存都无法保证知识的动态鲜活;因为教师若为容器,因容器的容积有限制,一旦学生无法从容器中顺利获取想要的知识,则对这个容器的信任程度瞬间降低。教师希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希望能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
2.4 作为课程思政中承担国家发展的历史责任感的“触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专业用《流行病学》第8版教材的主审是北京大学的李立明教授。授课教师以李立明教授2014年在《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一文作为开场白的主题[7],与学生分享这篇文章的逻辑架构,进而深刻理解公共卫生领域从业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开场白如下:“成大事者必先读史,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发展历史;60载春华秋实,这篇文章从十个方面描述了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主要成就;经验是智慧、是明灯,这篇文章从五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主要经验;真知灼见多来自于思考,这篇文章以“六个坚持”阐述了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主要思考;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为“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历史展望。”
在流行病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独立的英文摘要,教材中也提供了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同步提及一些学科内常用的英文单词。因英语中多个和健康相关的单词结尾均为字母组合th,因此在讲到疾病频率测量指标进而提及英文单词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与学生分享了虽简短但中英文对照的开场白:“人出生为birth,死亡为death,而这中间流行病学工作者或者预防医学工作者则在致力于健康(health)。From birth to death, there should be health.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ealth. How long is the whole process? Our dream could be let by faith. 从出生到死亡中我们致力于健康,有这笔人生最大的财富才不心慌,健康的生命过程才不会觉得漫长,让信念领跑我们捍卫健康的梦想。”
2.5 作为课程思政中适应不确定性能力的“触点”
产生证据并进行科学评价是流行病学的两个重要作用[8]。《流行病学》教材中由此也有一个独立的章节,即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授课教师在各种临床指南定期更新或更正的大背景下,以生活中的指南针作为该章节授课的开场白主题,逐步融入如何培养适应不确定性能力这一思政元素。开场白内容为:“生活中指南针让我们不迷路,临床中指南让我们少犯错误。当指南在变,不禁问:为何要变?如何应变?”
3 讨论
授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和理解程度对于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有效融入至关重要。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应该贯穿课程全程。本文仅对以开场白作为思政“触点”的教学尝试进行简要介绍。后续授课教师团队将继续结合学科的知识特点[9-12]、学生的学情动态变化情况[13,14]、行业及社会需求[15],不断累积思政元素融入的途径和方式,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和育人风格,实现流行病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实现教书育人一体化和育人育才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