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2022-03-17牛亚婷李艳宁
徐 涛,王 佩,牛亚婷,李艳宁,刘 娟
(1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银川 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办公室; △通讯作者)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发展,先后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面向基础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培养核心人才[1]。基础学科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先导和后盾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培养既拥有基础医学知识,又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更知晓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医学专业人才,近十年来,国内医学院校陆续设立了基础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初具规模。笔者所在高校地处西部,2017年即设立了基础医学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充实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基础医学研究队伍,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以《基础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标杆,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创造学科交叉、国内校际间及国际化培养的可能性,将学生培养为能够有效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笔者结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发展愿景,探析基础医学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之路径,拟经过1-3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医学院校“强基计划”得以实施提供借鉴。
1 明晰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爱国奉献、服务人民健康、国际视野、宽厚基础、锐意创新的医学研究和教育领域的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生重点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常见疾病诊疗技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培育和发掘学生的拔尖创新潜质。
2 具备区域培养特色
学院应在学校和专业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基础医学教学资源,例如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专业群及一流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培养上强调专业特色,发挥学校优势,重视国际交流,促进学科交叉,注重大学科引领,提升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强化使命驱动,为国家培养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基础医学创新人才。
2.1 政策驱动,推进“5+X”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立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为5年,拔尖人才培养意在为医学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人才资源,因此期望学生能够进入国内外一流院校及研究所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在国际视野、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推进“5+X”长学制(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即可获得省级、学校主管部门相关招生录取政策支持,通过高考、校内选拔、增加推免及直博名额等多种方式为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选择志向远大、有学术潜力、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同时也计划利用高考招生宣传,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研实践,为拔尖人才储备后备力量。学院实施小班制教学,全程双导师制培养,除完成各门课程教学要求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及训练外,安排1学年临床医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安排1学年的毕业实习,确保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每学期暑期第一周为集中科研训练周且安排科研轮转,学生必须进入基础医学院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实训,满六学期方可授予创新学分;全部学生在第3学期进入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导师课题组,学院为本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以及实验室平台,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提出结论、撰写报告等[2]。
学院通过评估和考核机制,确定多于其他普通专业的保研、直博名额(50%-100%),获得保研的学生在第5年的时候进行专业科研培训,没有获得保研的同学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科研培训的同时复习考研。学院尽量做到5年与4年的无缝对接,使经过层层选拔和筛选的拔尖学生最终能够进入医学科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继续发展成为学术领军力量。
2.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2.2.1 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通过个性化课程、交叉课程拓展、前沿讲座,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考,通过理论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大一开设医学史、基础医学导论,使新生较早了解本专业的概况和特点,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兴趣;配置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独立生活,培养自主学习、探索自我、科学思维、评判思维、学业规划等能力。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包括人体机能学、生物医学科学进展等,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基础医学实验模块[3]。
2.2.2 “三早”实践平台搭建 学院通过“早团队、早科研、早实践”的执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①设立学术及学业导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尽早开展科研创新探索;②建立基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到自主进行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实验室开放及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跟进的阶梯式培养体系;③通过临床课程和见习、实习培养环节,引导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结合临床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基础医学临床成果转化研究;④通过短期国际交流及长期科研训练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视野,激发创新能力。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合适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和实践,培养其科研能力。
2.2.3 综合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通过人文、思政等课程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师、导师、团队从思想上重视综合能力提升,能够率先垂范、授人以渔、严谨治学求新,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爱国敬业情怀的基础医学领域拔尖人才[4]。
我们在培养中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在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育科学道德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表达及沟通能力,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最终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5],使其具备高尚的学术和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基础医学理论和技术,把握基础医学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创新科研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3 强有力政策支持与组织保障
3.1 多部门联动的组织保障
学校发展规划、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部门联动、相关学院共同发力,出台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全面保障拔尖计划学生本-硕-博衔接培养的顺利实施:逐年增加基础医学专业推免及直博生名额,确保直博生占到当年毕业生数的80%-100%,为每位学生建立培养档案,定期督查培养进展;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学院根据学校的系列政策,制定相关细则或实施方案,激励和保障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修;制定学生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健康中国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提供坚强保障;实施本科生导师考核及激励计划,确保优质师资参与拔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导师考核,依据培养情况及培养质量,建立导师激励及奖惩机制,量化导师岗位绩效,动态调整各学科本硕博招生分配比例。
3.2 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学院应加大对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投入,在经费上优先保证拔尖学生的需求,并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设立拔尖计划科研创新、实习实训、国际交流等专项资金。科研导师的研究经费优先用于保障拔尖计划学生所需科研经费。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基于以上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精神,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地,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地方高校更应因地制宜结合多年来积累的医学教育特色,遵循世界医学教育标准,借鉴一流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国内、国际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扎实开展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强基础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打造服务地方、区域一流水平的基础医学领域拔尖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