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校内

2022-03-17崔楚民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备课组双减学科

崔楚民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从哲学意义上讲,有“减”必有“加”,“双减”的本质不是为了简单地减少,而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做“减量发展”。校外做减法,校内要做加法,关键是加什么、怎么加。从目前的思考和实践来看,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选择的“双减”路径就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始终秉持著名教育家傅任敢先生的“完整人格”教育思想,坚守教育规律,坚持五育并举。在学校“双减”方案制定之初,学校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研讨市区文件精神,学校上下达成共识:“双减”校内部分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减的是作业,本质上是要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是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课后服务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吃透“双减”政策,系统设计校本方案 一方面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保障学生在校内“学足”;另一方面提升质量确保学生“学好”。学校本着“丰富性、选择性、差异化,基本精准”的服务原则,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在确保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菜单,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走班,做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答疑辅导;整合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形成小初高贯通,各年级不同的课后服务方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后服务机制落地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的价值观,不断创新机制,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一方面,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站在更高视域,从学生高效能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力求以学生的心理机制为出发点,坚持学生主体、过程性指导、精准性指导、辅助性指导等原则。形成以学生本人为行动主体、以教师为设计主体、以家长为支持主体的自主学习有机体;通过作业良性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作业观,培养学生自我关切、自律自强、自主发展的学习品质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自我领航能力,改进教师作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支持能力和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梳理升级“三层五领域”成长课程,成立创新发展学院,集纳有益资源,开设多层次领域课程,搭建高品质发展平台,夯实学生基础,开拓学生领域视野,提升综合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开辟渠道。开设航天、生化、经济学、人工智能、地质五大领域的基础性、拓展类、荣誉型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以管理机制为保障,助力学校逐步形成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模式。

本学期学校与八所高校合作,开设24门课程,其中领域课程15门,含大学先修课、学科竞赛课、领域技能课、领域体验课等,衔接课程9门,高校夏令营3次,覆盖小初高8个年级,受惠学生达800多人次,多样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我校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近100%,课后延时服务参与率52%。

提升备课质量

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备课质量。集体备课可以汇集集体智慧,达到教师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整体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双减”背景下,在新教材、新课标、新中高考背景下,“一人行走可能走得更快,但一起行走才能走得更远”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学校紧紧抓住处于课堂教学前端的备课这一关键环节,重造备课流程和标准,促进备课质量的提升。

抓备课,重造备课流程和标准 学校首先制定《北京市第十一中学集体备课要求与标准》,明确各备课组活动应做到“四定三阶段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定主题。“三阶段”即第一阶段总结交流上一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第二阶段主备说课;第三阶段研究讨论。“五统一”即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检测。之后,依据学校倡导的备课流程,由学科组长所在的备课组负责,做备课流程打样展示,全组教师观摩。再之后,组内教师广泛研讨,形成各学科集体备课标准与流程(1.0版)。各备课组基于本学科组备课流程1.0版进行实践,再根据实践升级方案,继续形成各学科集体备课标准与流程(2.0版)。

深入推进实践,观念不断升级 集体备课标准和流程的升级过程正是教师们对于教学思考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在地理学科组1.0版中,第二阶段主备说课的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中高考命题方向、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但在之后的备课中,地理组认识到,基于1.0版标准和流程下的备课对学科宏观把握不够,对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关注不够,对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提升意识不够,导致有些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活动设计太过注重知识的讲授,无法提升学生能力。因此在2.0版中,地理组在核心内容里增加了“地理核心素养”,在备课标准中增加了“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训练,丰富地理视角”等内容。

备课流程的升级引导教师们同步升级教学观念,升级备课内容,最终升级课堂教学行为。教师们开始站在更高的视野看待本学科的教学。以高一物理备课组为例,面对初高中衔接难、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快、思维能力要求高、课时紧张的多重压力,全体备课组把集体备课变成大家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备课组学期初就讨论好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按日期制定出精细的教学计划,让每个人对整体上课节奏做到心中有数。每次备课反复讨论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推敲最优教学环节,寻找最典型的物理模型和问题,反复权衡合理取舍习题课,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完美的课堂呈现。

备课质量的提升不仅帮助教师们消除了教学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盲区,帮助教师们达成了共识,而且实现了资源共享,为课堂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课堂质量

学校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旨在核心素养落地的高质量实践,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革主张,依托市规划课题探索出“专家培训引路—种子教师探路—试点学科铺路—全体教师上路—制度建设护路”的单元设计校本推进路径。从理念到行动,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展开,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在大单元教学研究过程中,学校开展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研究课常态化展示活动,引导教师们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实践,小初高共计推出近600节大单元教学研究课例。在实践中探索建模,学校形成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框架,并在各环节进行细化实施。

教学目标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包含单元主题确定、单元目标制定、单元情境创设、单元核心任务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实施等基本要素。学科组在校本教研中基于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教学主题,确定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把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分解成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进阶课时目标。例如,生物学科“现代生物技术在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单元以乳腺癌的治疗为主线,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两个课时目标。第1课时围绕“寻求乳腺癌化疗特效药物紫杉醇工厂化生产方案”展开,开展科学研讨会,小组提出并评价工厂化生产紫杉醇的方案,应用已学的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等生物技术,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应用及思辨能力。第2课时以“研发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为主题,围绕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改进、耐药性分子机制探索及应对策略,应用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免疫的相关知识,主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课时形成由低阶向高阶探究的教学整体。

情境创设有挑战 确定了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解了课时目标后,教师创设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和基本问题转化为单元核心任务,再将单元核心任务分解为课时任务,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来帮助达成课时目标,最终实现单元整体目标。例如,语文学科在教授“青春激扬”这一单元诗歌板块时,依据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将诗歌的阅读、赏析、写作确定为核心任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即举办“我以我诗诵青春”诗歌朗诵会。在核心任务及教学情境的驱动下,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形象及语言;进而从意象、意境、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总结写作方法;之后沉淀所学,创作属于自己的青春诗篇;最终以诗歌朗诵会收束,通过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的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整体而言,诗歌“阅读—赏析—写作—朗诵—评价”这一系列活动逐层深入,意在激发学生对青春的诗意、诗意的青春的理解与感悟。

实施评价可操作 课程实施过程中持续性地开展教学评价,一方面基于单元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例如,化学学科组围绕“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单元主题,为了达成“从定性角度上升到定量角度研究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单元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进阶,分别设计了纸笔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纸笔评价的题目侧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评价学生学以致用、化学用语书写、实验设计等能力。表现性评价形式上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指标根据不同课时内容进行设计,包括能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否进行实验设计、规范操作,能否根据实验现象画出微观示意图、准确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能否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提升作业质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作业设计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作业目标不明确、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开放性不够、作业评价片面等,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成本高但效率低,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作业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评估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实现评价系统与执教系统以及学习系统的融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我们对作业设计开展了研究。

一方面,学校制定《学生作业评价管理标准》,明确了总量控制、限时作业和分类分层三大原则,对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书写作业提出细致要求,并建立了级部、学科组、备课组为主责,校内督导室、教学处监督评价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启动了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作业设计实践与研究,充分利用学科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思考和探索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设计、布置、落实家庭作业,让作业充分发挥功能,为学习提供强劲的助推力。各备课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创新实践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多维度作业设计和基于学生差异的分层分类作业设计,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

以英语学科为例,备课组围绕单元主题意义,设计了一系列基础类、实践类、拓展类及跨学科类的作业。基础类作业聚焦国家课程内容,巩固夯实课上所学,有基于教材文本的思维导图作业、基于主题意义的话题词汇及语法类作业等;实践类作业聚焦用英语做事情,有梳理图示化信息的课下转述录音、线上线下的朗读作业、以“展望未来”单元主题的未来职业设计等;拓展类作业聚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自编采访、对科学家等有贡献的人的宣讲、创建学校社团、设计主题公园、设计智能家居和智能产品、为2022世界粮食日设计logo及海报,我的假期生活等展示类作业。跨学科类作业通过“跨界”任务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有和地理学科融合的“我爱地球妈妈”演讲,和政治学科融合的“讲中国故事”小主播、“美德的力量”大思政展示,和生物学科融合的“科技英语创意小品剧”,和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多学科融合的国家公园价值意义分析书面表达类作业等。

此外,备课组直面英语学科的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实际基础,探索更为有效的分层作业设计。例如,基于同一话题,结合教材,拓展材料及外教课内容设计的A层写作作业,和结合合格考要求设计的B层写作作业;结合高考课标词小文设计的A层、B1层、B2层的不同晨读任务单;结合不同听力形式的短对话basic level和独白advanced level两个层级的听写任务等,力求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益。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双减落地的利器。英语学科组的实践只是我校众多学科作业设计探索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分层分类作业的多维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通过从“量”的减少到“质”的提升的探索,我们力图让作业真正夯实学生基础,发展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释放学生潜能,最终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猜你喜欢

备课组双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备课组长的定位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