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史互证”视域中的周煌涉琉球文学、史学撰著及其价值

2022-03-17

关键词:琉球

王 小 恒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重庆涪陵地处渝东要冲,不但地理位置重要,且文化底蕴深厚,名家俊彦辈出,为后人积累了丰厚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值得发掘和整理。在诸多涪陵籍历史文化名人中,周煌是特出的一位。周煌的一生, 不但在政治和事功方面可圈可点,在文学、地理、历史以及书法等诸多领域也颇有建树。在几十年仕宦过程中,他走向全国,尤其是与许多江浙文化圈代表性人物建立了广泛的个人交谊,成为涪陵诸多历史名人中少有的取得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人物。周煌的文学创作和史学撰著俱有实绩,在这些撰著中,涉及琉球的诗歌创作以及《琉球国志略》的撰写,为他赢得了很大声名,也显示了作者旺盛的创作活力及深厚的学术功力。因此,对于周煌这样一位涪陵地方文化名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周煌《琉球国志略》撰著始末及史学地位

周煌是清代中期走出涪陵,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御前大臣、文史大家和书法名家,其事功、创作和学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海山,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人。 据《涪陵周氏家谱》记载,周煌乃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第十九世孙。周煌为乾隆丙辰科举人,丁巳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官至右中允,充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副使,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江南学政,刑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使,以兵部尚书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进太子太傅,谥文恭。《清史稿·列传》有传。

周煌撰著有《琉球国志略》《海山诗稿》《海东集》《豫章集》等诗文集和史学著作近十种,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周煌的诗歌创作在影响很大的沈德潜的《清诗别裁集》中有收录,在张应昌《清诗铎》、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等著名清诗汇编本中均有选录,在《涪州志》中也有选录;周煌文也曾引起一些选家注意,沈粹芬等辑的《清文汇》中就录有其文《吴钺传》。古人选本和汇编按一定标准进行,选哪些作品与不选哪些作品本身就含有评述之意,选本所选诗文后往往有简短评述,可以理解为基础层面的研究。在各类史著中,周煌也是不容忽视的人物,《清史稿》卷三二一、《满汉名臣传》卷三二、《国朝耆献类征》卷八三中都有周煌传,这些记述是我们研究周煌及其撰著十分珍贵的文献材料。

周煌《琉球国志略》是其出使琉球之行的重要成果之一。琉球国位于日本西南部,处于九洲岛与台湾岛之间,由冲绳、先岛大隅、吐噶喇、奄美5组群岛组成。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吞并,“二战”期间被美国占领,1953年美国将萨南诸岛(后三组)归还日本,属鹿儿岛县,1972年将冲绳和先岛群岛归还,仍属冲绳县。琉球在古代是中国的友好国家,明清两代,两国交往日益频繁,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袭位,明清政府都要派使臣前往祭奠册封。因此,琉球实为中国藩属国。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至清末近500年中,明清政府共向琉球派册封使 24次。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出使琉球始,每次册封使回国后都要将出使过程和琉球国情况写成专门报告,呈送皇帝御览。这些报告愈到后来愈为详备。乾隆二十一年(1756),琉球国王去世,周煌以侍读充册封琉球副使,与正使侍讲全魁往琉球册封中山王尚穆。自此年六月初二从福建起航,至次年二月二十六日返京。周煌根据其出使过程中积累的相关资料,将此次册封的所有文献分门别类,撰成《琉球国志略》十六卷,其中卷首附历朝御制文献及图绘若干篇(幅)。

周煌《琉球国志略》之前,自明代至清中期,曾24 次册封琉球,使臣归来大多有文献存留,这些文献遗存是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这些文献著名者先后有明代陈侃的《嘉靖甲午使录》、郭汝霖的《嘉靖辛酉使录》、萧崇业的《万历己卯使录》、谢杰的《己卯使录撮要补遗》、夏子阳的《使琉球录》、王士禛的《万历丙午使录》、杜三策的《崇祯癸酉记录》( 实际上为门客胡靖撰 );清代则有张学礼的《中山纪略》、汪揖的《中山沿革志》、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等。周煌《琉球国志略》之后则有李鼎元的《使琉球记》、齐鲤与费锡章的《续琉球国志略》、赵新的《续琉球国志略》等。可以看出,明清以来,历代政府册封琉球较为频繁,作为国家重要对外交流活动,每次册封理所当然地应有相关文献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活动到了清代,俨然形成一个传统。可以说,周煌的《琉球国志略》的撰著就是沿着这一传统,后来居上,且后出转精,成就卓越。

二、周煌《琉球国志略》严谨的编撰精神、学术理路及价值

周煌在撰著《琉球国志略》时,有感于以前的相关资料多有讹误,记录各有出入,于是欲就其出使琉球的实际见闻做一次较大规模的厘清。在其书成呈乾隆皇帝的奏章中,较为集中地阐述了这一意见:

以前此使臣类有记录,意存润饰,传闻异辞。兹当就耳目所及,加以订正,务求征信,无事铺张。臣衔命战兢,每怀靡及。遵即于往返途次,及使馆余闲,随时采辑,略具草稿。续自回京数月以来,分门比类,以次告竣。臣愚窃谓前疑尽释,识神护之非诬,近事有征,较陈编而略备。[1]573

由此可见,以前使臣“记录”虽多,但由于明代与琉球尚在交流往来之初,所到之处,多带有猎奇心理,故而“意存润饰”,主观性较强, 因而其结果是“传闻异词”,不少记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在问题。同时,周煌对历代使录还做了系统回顾,明其得失。《凡例》第三条云:“使之有录,自明陈侃始,侃直曰《使录》。郭汝霖、萧崇业皆曰《使录》,俱止一篇。谢杰《使事补遗》始分八欵,曰《原委》《使礼》《册封》《用人》《启行》《敬神》《国俗》《御倭》,《外集》曰有《东交市记》, 又《琐言》二条,曰《事权》,曰《恤役》。至夏子阳《使录》,则《海图》之外,亦列八欵,曰《题奏》《使事》《礼仪》《造舟》《用人》《敬神》《质异》《使务》。国朝张学礼则《纪略杂录》各自成卷。汪楫则《疏抄》外《中山沿革志》为二卷,《杂录》五卷,曰《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至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较为该备,然条类目繁多,不相统系,稽考难于检阅。”[1]577在明确历代使录得失的基础上,力求使自己的《琉球国志略》后出转精,后来居上,具有集成的特点。对这一特点,作者说《琉球国志略》“拟荟萃前使诸录,互相考证,订其伪舛,并参前史,旁及百家记载,有关琉球事实者,兼收汇辑,质以亲所见闻”[1]577。由上述可见,针对前代使琉记录的“意存润饰”“传闻异词”“难于检阅”等不足,周煌撰著《琉球国志略》的首要指导思想便是“务求征信”,即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保证这种真实性和可靠性,作者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首先是严谨的撰著态度。清代学术风气浓厚,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是公认的。在治学方面,清人轻视明人学术的一大缺陷就是空疏。加之此书编撰完成后,要呈上御览,更不能马虎从事。 事实上,此书编成后,由武英殿刻板印行。据《清史稿·周煌传》记载:“二十年,命偕侍讲全魁册封琉球国王尚穆。寻迁右中允,再迁侍讲。二十二年,使还,奏上《琉球国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2]270武英殿刻行的是皇家珍版图书,以精校精刻著称。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撰著态度,周煌的《琉球国志略》获得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和嘉许。

其次是《琉球国志略》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加以编撰。从结构上看,现在可以看到的乾隆乙卯年刊行的漱润堂藏板《琉球国志略》,首列周煌就此书编成而上呈乾隆皇帝的《奏章》,次总目。总目首列《凡例》,次《采用书目》,卷首列明清历代册封《御书》《诏敕》《谕祭文》,再次列《图绘》,最后为正文十六卷。为保证各种材料“征而有信”,单是《采用书目》中明确列出的书目即称浩繁,包括《钦定明史》《大清会典》《渊鉴类函》《大清一统志》《隋书》《南史》《唐书》《宋史》《元史》《明实录》《明一统志》《明会典》这样的国家层面编纂的正史, 还有《明陈侃嘉靖甲午使录》《郭汝霖嘉靖辛酉使录》等前人出使琉球使录,还包括《海东吟稿》《林麟焻竹枝词》《海滨使琉球诗》《中山诗汇集》等别集或总集,此外尚有《池北偶谈》《渡海舆记》《寰宇记》《殊域周咨》《朝野佥载》《广舆记》《职方外纪》《星槎渊海》等类笔记和杂记,甚至还包括《郑若曾日本图纂》等类图谱及《使职要务》等使臣指南一类书。总之,为了保证《志略》的可靠性,周煌在编撰此书时,真正做到了将相关文献资料“一网打尽”,从而大大超越了前人。

第三,为了保证真实可信性,作者还在撰述思想上做了一定的辩证。其辩证的内容,关乎撰著的大方向,发前人所未发。例如,关于琉球国的名称问题,向来以“中山”命名,周煌认为大不妥,且一一加以辩证。 作者在《凡例》第一条即云:“琉球国于元延祐间曾分为三,遂以中山自别于山南、山北。前明洪武初,三王并封。至永乐中,尚巴志复合为一,宜改称矣,而相沿不察,且私谓中山能并山南北,有矜艳之意,故仍其旧。大抵中山世号忠顺,本不敢若倭人僭立‘元和’‘宽永’等名号, 而但以‘琉球’为国名,‘中山’为王号而已。国朝康熙元年颁赐王印,印文止‘琉球国王之印’六字,不称‘中山’。今上以清篆告成,另铸新印,颁给印文仍前,而先后使臣汪楫、徐葆光所录尚以‘中山’冠其书名,何也?臣愚以为,诏书不没其‘中山’旧号者,诏必宣示,令众共闻,故俯从其王与国人之意,而印则视内地诸道关防,只应以‘琉球’扩之。”[1]577这种辩证是非常重要的,事关国体和政治大局,也关乎撰者的政治立场,不可不辨。正因为此,周煌命名其《志》为《琉球国志》,而非《中山国志》,即“恪遵印文”,是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的结果。

周煌《琉球国志略》汇集前人所录资料,纠正了前录种种不足,使之具有集成的特点,可以说有功于使事,大大丰富了此类文献的编撰。但作者谦虚地说:“而云《略》者,以得自严程匆遽之余,实不敢自信无误,且冀窃比于古使臣,每怀靡及之意焉。”[1]578这种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学术价值方面,周煌《琉球国志略》为汇集前录、广加征稽之作,目的就是要匡正前作,成一代关于琉球之志,因此此著堪称体大思精、凌越前述。除了撰著态度的严肃、史才的卓越、史识的进步之外,占有文献资料可谓“一网打尽”,内容上只要事关琉球之史料则几乎搜罗殆尽,作者对这些资料又善加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具体说来,《志略》凡十六卷,每一卷皆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体现了后出转精的学术价值。

具体编排上,《志略》 可以说网罗了关于琉球国自然形貌、人文景观、政治制度、外交国防、艺文创作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难以入十六卷的内容,从政治角度出发,根据其重要性,将明清以来历代《御书》《诏敕》《谕祭文》置于正文之前,又将《图绘》别立于历代《御书》《诏敕》《谕祭文》之后、正文之前,既使读者对所志之国疆域面貌可以一目了然,也可显示其重要性。《图绘》共包括十多张,分别是《琉球星野图》《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谕祭先王庙图》《册封中山王图》《中山王图》《天使馆图》《球阳八景图》《封舟图》《玻璃漏图》《罗星图》《针路图》等。这些图根据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舆地之图,如《琉球星野图》《琉球国全图》《琉球国都图》,由此可知其疆域和国都形貌;二是一些特殊地域之图,如《天使馆图》;三是反映一些特殊场合之图,如《谕祭先王庙图》《册封中山王图》等,都是反映一些重大场合如册封、祭祀的图景;四是特定的人、物之图,如《中山王图》《封舟图》《玻璃漏图》《罗星图》《针路图》等,如《中山王图》即琉球国主中山王的画像,从中山王及其侍者的衣着服饰、样貌神态来看,仿佛中华人物;最后是江山形胜之图,如《球阳八景图》。对于这些图绘,作者在《凡例》中解释说:“图书自昔并称,图绘之设,本以摹状形势,令弹丸黑子,可按图而得耳!今所绘只择其有关天文、地理及中华声教者,衍为数则。若岛夷日用琐屑,如旧录玩器之属,概从略焉。”[1]577可见,这些图绘非随意加以采录,而是有所甄别裁汰,取其“有关天文、地理及中华声教者”,才加以使用。

通过上述对于《琉球国志略》的撰著缘起、指导思想以及内容编排等方面的情况分析表明,《志略》比之此前历代诸使录,无论是指导思想、认识深度,还是编排内容的层次性和科学性,都有实质性的提高,代表了这一时期琉球国志撰著的最高水平。

三、以诗补史:周煌的琉球纪行诗创作

古人对诗歌作品往往按照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有的是按创作时间,有的是按照创作内容。周煌《海山存稿》第十一卷则是一组内容相当独特的诗作,为作者出使琉球之作的结集。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六月,由全魁、周煌分别充任正、副使,代表清廷前往琉球册封中山王尚穆。完成此次使命后,周煌有感于明清以来历次初始文献撰录的种种缺陷和不足,不但有《琉球国志略》之著,而且在出使的整个过程中,将途中见闻以及至琉球以后与多方交接诸事形诸歌咏,发为篇什,共计129 首。作者在其诗集中将这129首诗歌专门汇为一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海山存稿》 卷十一。

《海山存稿》卷十一作为作者出使琉球国的全纪录,内容丰富,不但为读者展示了作者出使琉球的全过程,而且所录出使过程中的若干细节,可以补《琉球国志略》作为史志体例所不便反映的内容。同时,作品中对于作者出使过程中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的记录,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一)琉球纪行诗完整记录了出使琉球的全过程

通过研读《海山存稿》卷十一这129 首诗歌,我们认为,这些诗歌创作将出使过程予以完整呈现。凡使前纪恩、恭请圣训、辞亲别友、阅舟 登船、虎门出海、海上见闻、历险至琉、册封礼成、人事往还、登临游览、还朝复命等一系列重要环节皆历历可见,这些都是《志略》中难以看见的。为明乎此,下文对相关重要篇目略加罗列,以窥其貌。

使前纪恩:《奉使琉球纪恩四首》 其二:

诏选儒臣入睿题,恩华先已耀金闺。

抚衷何分堪持节,在圣犹兢是置圭。

岂有文章同炳虎,须知咮翼不濡鵜。

一朝冠服分槐省,稽古荣叨五等齐。[3]733

此诗言作者入选使臣之列,自称才识不能堪此大任。实际上此次出使琉球不但圆满完成了使命,而且后来撰成《琉球国志略》,成就斐然,不但在学术上有建树,且此书颇有助于邦国治理,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恭请圣训:《将赴琉球,恭请圣训,召见养心殿,次日擢臣侍讲,纪恩二首》其二:

鸾坡载笔岁峥嵘,天顾恩深每自惊。

窃愧秘书难遍读,早从讲席荷殊荣。

青宫华选除方使,霁宇龙颜近更明。

二十年来趋走地,倍增瞻恋不胜倩。[3]734

清廷对怀化属邦高度重视,不但出使官员精挑细选,而且处处示恩,此诗夹注透漏出这样的信息:“十三年秋,特旨擢臣侍读,阁臣以守制回籍复奏,乃始别除。”[3]734侍读、侍讲乃是清华之职,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 诗人已被擢升为侍读学士,此时作者回籍丁忧,按照规制,乃罢。此次出使琉球的当口,清廷复擢任周煌为侍讲学士,既是示恩勉励,也说明当局对使事的高度重视。

辞亲别友:《二月九日初出国门,门人朱玉阶编修,李西轩、马梅阿两检讨,毛其人庶常,博虚宥主事,张容斋助教并见送于彰仪门外,作此留别兼示岐、岱两儿》等作。出使琉球使团由京出发,一路向南,其具体路线在相关创作中有所涉及,即:先后经泰安、 扬州、镇江、杭州,以及东起衢州、金华、丽水三市交界处,且西延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岭,遂至福建登舟处。其事有诗可证,分别是:《岳庙》《羊叔子故里》《平山堂四首》《京口候潮》《西湖杂咏九首》《雨后吴山晚望》《宿雨初止,发峡口,度仙霞岭天雨庵小憩,遂步至头关顶,用苏长公自阳平至斜谷宿南山蟠龙寺诗元韵》《仙霞岭感事二首》等。

阅舟登船:《由洪山桥奉诏入城》《诣南台拈香因阅封舟》《奉迎天后香火登舟恭纪》《赉奉诏敕出南台舟次,恭纪二首》《太平港祭江取水》《怡山院谕祭海神恭纪》等。作为盛大的国家级外交典礼,出使琉球举行封事有一系列的程序,诸如祭奠江神、海神等活动,都极为隆重,这一切祭祀活动就绪后, 才正式出海远航。

虎门出海:《五虎门放洋》 :

已过双龟石,初辞五虎门。

何时为彼岸,此路尚中原。

白日分寒燠,青天杂晓昏。

区区驰九折,直欲陋王尊。[3]738

在中国古代航海条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琉球之地虽距离中国不算遥远,但海上气候变幻莫测,难免使人忐忑,故诗中说“何时为彼岸”。

海上见闻:《望鸡笼山》《望钓鱼岛》《泊姑米山二首》《姑米阻风二首》《海上即事四首》等。清朝使团海上航行,诗人也藉此留下了不少诗作。在诗中,诗人直言:“半生踪迹未云奇,且喜兹行冠曩时。”[3]738行程中见闻甚广,如《望钓鱼台》诗云:“试看今日舟人喜,不是临渊起羡时。”[3]738夹注则云:“海行见山则喜。”[3]738照常规度之,航海时见山,则说明要么已达目的地,要么即可靠港,可以获得补给。此处所言见到之山即为钓鱼岛,清代称为钓鱼台,此岛古来即为我国领土。又如《海上即事四首》其三夹注有云:“过钓鱼台有大鲨鱼随舟。”[3]738在清代人们见闻还不广博的情况下,大鲨鱼随舟而行,诚是大开眼界的情景。

历险至琉:《触礁后移居公馆三首》《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九日朔先大夫诞日又为继慈忌辰感赋》等。从上述所举诸诗来看,在此次出使琉球过程中,封舟曾有触礁之险。触礁之地,似为已近琉球目的地了,故而除了封舟船体遭受较大损坏、物品遗失过半外,人员尚安然无恙。 据《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八夹注云:“舟既触礁,龙骨皆折。”[3]741可见封舟损坏严重。其十七夹注云:“时命收取原船桅柁,至书籍行李,漂失过半矣。”[3]741可见随行物品损失也很大,所幸人员无恙。《贱辰与正使全穆斋同日即席口占二首》中有“二百廿人全不死”之句[3]744,可谓不幸中之万幸!对于此次遇险,诗人在《九日朔先大夫诞日又为继慈忌辰感赋》中感慨地说:“偷生已今日,今日又偷生。险不登泉路, 难为滞岛城。”[3]742因此,此次出使琉球,堪称“九死一生”,乾隆在事后召见使琉诸臣时也给予高度肯定,《四月二十一日于河间复命行在,恭纪二首》其二夹注云:“九死一生,乃上(按指乾隆)降恩语也。”[3]746

册封礼成:《封舟到霸港,王世子亲帅陪臣出迎恩亭祇迓纪事》《册封礼成恭纪四首》。《册封礼成恭纪四首》其一云:“扶桑初旭放新晴,佳气葱茏入岛城。远捧天书金错落, 高擎内帛玉纵横。龙亭乍过群神伏,凤盖旋临列骑萦。盛典几人亲再见,华颠呼似作嵩声。”[3]740此诗表现琉球国中山王受清政府册封时的隆重庄严场景,颇为真切。按照惯例,册封时清政府不但有正式的封书,而且有大量物品随赠。据周煌《琉球国志略》,此次颁赐中山王的物品有:“蟒缎二疋,青彩缎三疋,蓝彩缎三疋,蓝素缎三疋,闪缎二疋,衣素缎二疋,锦三疋,纱四疋,罗四疋,绸四疋。”[1]581颁赐王妃的物品有:“妆缎一疋,青彩缎二疋,蓝彩缎二疋,蓝素缎二疋,闪缎一 疋,衣素缎二疋,锦二疋,纱四疋,罗四疋。”[1]581可见所赐皆中原上佳物产,为岛国当时所稀见。

人事往还:《中山王送菊》《恭逢皇太后万寿,节臣等谨率陪臣紫金大夫以下,于明伦堂庆贺,讫复召宴使馆,国相、王叔、王舅、法司等官皆至恭纪》《国相王叔尚宣谟园》等。使团官员敕封琉球,代表的是清朝中央政府,所以这些官员也受到当地很高的礼遇。诗人在琉期间,琉球中山王曾差人送菊,故有诗《中山王送菊》,此诗本属凡常应答之作,但夹注云:“来菊有‘太白’‘仙影’‘祥星’‘清曙’‘秋山’‘霓裳’‘山红’‘晓锦’‘黄霞’‘朝霞’‘晚霞’之目,以竹简书之。”[3]743这些菊花的命名完全符合中土文化习惯,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地熏染至深。《恭逢皇太后万寿,节臣等谨率陪臣紫金大夫以下,于明伦堂庆贺,讫复召宴使馆,国相、王叔、王舅、法司等官皆至恭纪》 一诗则是对于中山王之母万寿节日的恭贺之作,也是使臣在琉球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单从诗题即可看出,由于是琉球国的国家级典礼,因而参加者级别很高,不但有正副节臣,还有琉球国高级官员和皇亲诸人。这些相关的人事往还,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交流,大大增加了中土人士在琉球国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清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力。

登临游览:《九日奥山登高用杜牧之斋山诗韵》《丰见城》《游辨岳》《山南纪游追和前使徐澄斋先生韵》等。《游辨岳》一诗写得富有气势,诗云:“五岳何年到十洲,试从望海海全收。城标故国鼎三足,岛界诸蛮蜃一楼。古木带烟山阁晚,虚崖回日石壤秋。停车问俗征荒记,说有丛祠祝祝留。”[3]744此诗艺术上颇有造诣,其“五岳何年到十洲”一句之后夹注有云:“琉球五岳,盖是国人慕中华而仿名之。”[3]744可见,琉球虽为岛国,也有所谓“五岳”之目,此“五岳”乃是仿照中土而为之。由此可见中土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力。而《丰见城》 一诗则以考证见称。诗题下小注云:“城为山南王弟宅。按永乐初,山南王弟汪应祖遣使入贡,王无子,遗命立之。”[3]744则由一城之古迹可以考见诸多史实。

还朝复命:《留别与山》《再举节印出那霸登舟纪事》《封舟发那霸口号》《三月六日举节出城,登洪山桥舟次》《四月二十一日于河间复命行在,恭纪二首》等诗。

综上所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出使过程。通过这些诗歌创作,读者对此次出使可以获得感性的认识。

(二)琉球纪行诗完整记录了诗人使琉过程中的种种感受

周煌琉球之行经历风涛之险,备尝艰辛,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其诗歌创作在时时流露出忠于王事的背后, 也表现出诗人个人的种种真实感受,这些感受在《志略》中是难以看到的,这也是该组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价值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往返行程中,由于事务繁忙,其诗多纪实,书写所见所闻。在到达琉球后,鉴于途中遭遇了封舟触礁等意外情况,诗人多有抒怀之作,兹举数例以作佐证。

首先《是日归馆后,颇自觉醉,夜不能成寐,因忆在都日,与二三同人登毗庐阁、窑台诸胜。廿年来,晨星落落,而余复以于役滞留海外,抚时感事,尤难为怀云》一诗云:

何时秋来滞海边,旧游回首故依然。

当吟处士篱间句,不碍重阳雨里天。

古寺看松还载月,荒台寻柳已捎烟。

浮沉聚散须臾事,紫蟹黄柑又一年。[3]744

此诗写于使琉之重阳前一日,后即为《润九日同正使全穆斋……》。客居海滨异国,回想前尘,忆及与旧友二三同游的情景,诗人不禁感慨深沉。

其次还有《属疾》,诗云:

万里身同客,三秋病独亲。

周旋为与我,去住不由人。

痛以今思昨,愁从旧人新。

殊方艰药裹,革带竟移胸。[3]743

前诗乃醉中之作,此为病中之作。万里客身,三秋罹病,形只影单,去留难定,观今思往,新愁旧绪,缺医少药,衣带渐宽,形容渐瘦。这种种艰难情境,“九死一生”绝不是虚语。

以上诸诗更多的是反映个人的处境,但作者作为代表朝廷国体的使臣,这种诗作只是偶然流露其内心情绪,更多的作品是堂皇正大关心使命的于役之诗、伤古吊今的咏怀之诗,如《丰见城》:

山南霸业久中倾,丰见遗墟迹已平。

岂有椒聊滋下邑,空余蔓草傍巌城。

马牛至竟风相及,蛮触何曾角不争。

从古兴废成底事,我来凭吊亦含情。[3]744

丰见城为明代初年琉球山南王弟汪应祖故宅,汪应祖曾派遣使者朝贡永乐帝。然时间不过三五百年,其宅邸竟已夷为平地,对此,作者在诗的结尾发出深沉感慨。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两首属意独特的小诗《鹧鸪》《杜鹃》,均作于琉球归来而尚未见驾复命之前。兹录于下:

鹧鸪

只有风波险,山中险亦平。

如何行不得,痴绝鹧鸪声。[3]746

杜鹃

乡语三年隔,声声出高树。

还应谢故人,吾今北归去。[3]746

这两首五言绝句,毫无雕琢生涩之感,一派率真自然,情绪欢快明朗,把作者摆脱出使途中种种艰难、风险的轻松心情烘托出来。真是“池鱼思故渊”,中土故园的鹧鸪和杜鹃也像是诗人的老朋友,懂得他经历了无数的险滩惊浪,“劫后余生”的欣喜就蕴含在诗中。

(三)琉球纪行诗可与《琉球国志略》资料互参

周煌的使琉纪行诗完整记录了作者使琉的全过程,表达了其在使琉过程中的种种见闻感受,这些内容可以补充《琉球国志略》作为志书所不便记录的内容,可以“以诗补史”。另外还有大量内容可与《志略》互参,发挥“诗史互证”的作用。为清眉目,避免枝蔓,笔者将其中一部分内容辑录如下:

1.《诣南台拈香因阅封舟》诗中“鹢首回翔支十二”句后夹注云:“海船命名按十二支。船头边板曰鼠墙;后两边栏曰牛栏;柂绳曰虎尾;系椗绳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龙骨;两边另钉湾杉木曰水蛇;蓬系绳板曰马脸;船头横覆板插两角曰羊角;镶龙骨木曰猿楦;抱桅蓬绳曰鸡冠;抱椗绳木曰狗牙;挂桅脚杉木段曰桅猪尾。”[3]736即把封船的各个部分以十二地支为序分别加以命名:鼠墙、牛栏、虎尾、兔耳、龙骨、水蛇、马脸、羊角、猿楦、鸡冠、狗牙、猪尾。《琉球国志略》有《封舟图》,可为补充。

2.《奉迎天后香火登舟恭纪》二首其一“对港树藏柔远驿”句后夹注云:“封舟泊近南岸,其北即琉球馆。”[3]737说明封舟停泊的方位,以及其与琉球馆的位置关系。此条可参诸《志略》前附相关图绘。

3.《海上即事四首》其二“海舶合同黄帽住”句后夹注云:“接封大夫黄帽。”[3]738可见,作为外交礼节,清朝政府派员前往琉球册封,例有琉球派员(谓之“接封大夫”)事先至中土迎接,以为向导。可参《志略》中《典礼》等卷。

4.《马齿山看日出》“其体方也其用圆”句后夹注云:“日初出望若方体,光渐后始圆。”[3]739此景中土确难看见,可补《志略·风俗·气候》的相关记述。

5.《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二“已化长桥不化艘”句后夹注云:“自姑米东北为马齿,二山中通,沙路或通或连,望若长堤浮雪。”[3]740此处涉及琉球马齿、姑米二山之情形,可与《志略·山川》的相关记述相参。

6.《册封礼成恭纪四首》 其三“知是葵心总向西”句后夹注云:“王宫殿皆西向,中国在海西也。”[3]740这里指出了琉球王宫建筑的一个总体特点,显示了泱泱中华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此条可参《志略》关于王宫、都城的相关图绘以及《府署》卷中相关描述。

7.《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四“空有龟山隔水湄”句后夹注云:“见《岳渎经》,按琉球有龟山。”[3]741此条涉及琉球之龟山,可参《志略》所附之《琉球国全图》以及《山川》卷。

8.《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 其二十“细软铺棉亦踏歌”句后夹注云:“球俗屋脊四出如亭子样,室内布细席,承以草荐,名脚踏棉。”[3]741此条言琉球居民室内陈设,可与《志略·风俗》中的“舍宇”条相参。

9.《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二十一“仙居如住浣纱家”句后夹注云:“岛中有淡水处,令球人角笥洗衣。”[3]741此条涉及琉球居民生活场所规划布置,可与《志略·风俗》等处记述互参。

10。《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二十二“买得防风日日尝”句后夹注云:“球人以防风腌食之。”[3]742此条言琉球居民饮食习惯,可参《志略·风俗》等处记述。

11. 《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 其二十八“忘忧最说林禽好”句后夹注云:“密林禽,球酒名,出八重山。”[3]742此条涉琉球酒食,可参《志略·物产》等处记述。

12. 《姑米书事和端木贤赞上下平韵三十首》其二十九“七里香中黑亦甜”句后夹注云:“七里香枝叶类黄杨,球人植之,剪其上令齐, 疏密曲折,宛若屏障。”[3]742此条涉及琉球居民的生活习俗,可参《志略·风俗》等处记述。这类可与《琉球国志略》互参之处尚有一些,不再一一赘列。这些内容往往借诗句发其端,而用夹注形式加以解释、说明。这些创作与《志略》可以直接相互发明、补充,丰富了《志略》的内容,充分地发挥了诗可以补史、证史的效用。

总之,周煌的129首琉球纪行诗创作是非常成功的。这组诗帮助我们了解其《琉球国志略》中所不便载录的种种细节,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意义。这样,琉球纪行诗以其感性的诗歌形式,与作为史志的《琉球国志略》相配合,起到了“诗史互证”“诗史互补”的作用,使我们能够在数百载之下,洞悉作者这次出使琉球的真实状态和样貌,获得对于历史活动的全方位认识。

四、结论

周煌是在历史、文学等领域都卓有贡献的涪陵文化名人,对其诸方面的文化贡献加以深入系统研究,不但对于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作为重庆涪陵古代乡贤前辈,这种文化挖掘也具有振兴乡邦文化、服务地方的特殊价值。遗憾的是,虽然如吴尚清[4]、邓经武[5]、余玉储[6]、熊茂松[7]、郑小娟[8]、张琇杰[9]、李振文[10]、李英[11]等人已有专文或学位论文进行了探讨,但总体而言还可以再深入。本文立足于周煌研究的这一现状,尝试将周煌历史著作《琉球国志略》与其诗集《海山存稿》卷十一中涉及出使琉球的129首纪行诗加以打通,以“诗史互证”“诗史互补”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获得更为理想的研究效果。通过对《琉球国志略》以及《海山存稿》较为系统的梳理,发现了其史学撰著与诗歌创作中相关部分的密切联系,两者一为“史”,一为“诗”,具有互补、互证的关系。

猜你喜欢

琉球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关系简析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及其隐蔽政策探析
明朝琉球建立宗藩关系的原因探析
琉球王国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1609年萨琉之役原因探析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