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路径分析

2022-03-17秦亚冰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金融绿色

袁 凯,秦亚冰

(亳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亳州 236800)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加大,这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国家在宏观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目标与核心,对于实现绿色低碳目标、改善人居环境、践行“两山”理论及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绿色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其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为解决绿色金融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理论,有必要对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路径加以分析。

一、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发展方向,通常是指基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绿色交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及风险防范与管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及优化生态环境重要手段的绿色金融也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

绿色金融标准作为在宏观层面促进绿色金融行业领域规范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是否规范科学直接关系到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走向。现阶段,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进展较快。从时间角度来看,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要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确定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五项重点工程之一。[1]2018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不仅使得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稳步推进,而且为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也为经济社会的绿色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2019 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对绿色产业认定机制、绿色产业认定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界定,为绿色金融领域诸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指引。2021 年,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调试与修改使得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更加科学准确,同时也使得绿色产业、信贷与债券三类标准在绿色项目的认定范围、界定原则与界定方法层面实现了一致,推动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统一。

(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的绿色金融产品整体分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绿色保险三类,随着绿色低碳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例如,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绿色信贷的背景下,中国绿色信贷产品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绿色交通、危险废弃物处理、节能环保及可再生能源等;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体量不断加大,市场不断扩容,2022 年1 月份,中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56 只,规模达880.63 亿元,为能源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支持;[3]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各大保险机构纷纷在绿色交通、绿色农业及绿色建筑等领域进行绿色保险层面的探索,并创新性地推出了差异化保险产品和服务,为国家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提供助力。除了上述三大类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发能效信贷、环境权益、碳中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并探索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并购基金、绿色信托计划等项目,以满足绿色发展多元化需求,促使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

(三)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双碳”时代,随着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朝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经济社会对绿色资金的需求增多,也导致绿色资金的缺口变大。在此种背景下,绿色资管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绿色证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兴业证券为例,其业务已经覆盖了碳排放、排污权、用林权等领域,支持绿色企业股债融资规模超过200 亿元。[4]国泰君安证券则主动创设和引入托管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合计超过了50 支,累计协助低碳环保企业完成境内外绿色股债投资超过了3 500 亿元,在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供给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5]此外,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试点向全国推广,企业的碳排放额度通过市场交易,使碳金融基础服务及碳融资产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仅有利于碳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且能为绿色金融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助力。

(四)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机构监管不断强化

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发展常态。为了解决在绿色投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绿色金融的有序发展,国家对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加以强化。2017年,证监会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公开发行债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格式与标准进行了规定,同时指出重点排污公司要强制披露,其他公司则遵守执行与解释原则。[6]有关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也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2021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不仅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形式、频次、应披露的定性及定量信息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保险、信托等金融子行业定量信息测算及依据提出了指导意见。

二、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其能优化区域金融结构、改善区域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绿色金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能有效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它不仅对于引导金融资源在零碳环保、清洁高效、绿色交通及绿色建筑等产业的配置有显著作用,而且能将资金引入创新型、成长性、绿色型产业,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以能源消耗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已经很难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结构要想实现优化,需要金融的支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将社会性的闲散资金作为生产类资本用于支持区域传统产业朝绿色化、节能化、环保化方向转型,最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产业发展。同时,绿色金融还可以将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三者加以绑定[7],以实现对企业发展绿色项目风险的分摊,并通过对企业的风险评估,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更多保障。

(二)绿色金融能改善区域产能过剩问题

以山西省为例,作为煤炭产能位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山西省地方产业结构集中在煤炭、钢铁、煤化工等传统行业领域,不仅造成了区域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难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从中国整体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严重矛盾之一。发展绿色金融,制定行业政策,加强行业限额管理及环境风险监管等,不仅能优化金融机构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资产配置,而且能有效引导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及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改善区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能过剩难题。

(三)绿色金融能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在以结构升级、动力转换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除了需要相应政策引导之外,还需要资金的支持。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其可以通过资金引导形式来扶持相关绿色技术[8],带动区域产业创新,最终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此外,经济创新发展离不开新型产业的发展,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能为高新绿色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帮助其正常运转,拓展产业规模,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四)绿色金融能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加持,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工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线、人居环境恶化等困扰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必不可少[9]。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能引导资金流向,引导社会资本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低碳环保、清洁高效产业;另一方面,绿色金融背景下,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融智、融资作用,把需要巨额投资的绿色项目设计为可供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在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同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绿色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金融虽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作用在实践中仍未得到充分发挥。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绿色金融发展意识较弱,资金投入有限

中国绿色金融虽然目前来看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践中,由于绿色金融属于近些年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发展时间较短,社会领域内的绿色金融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资金投入较为有限。其一,相关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不高,难以发挥自身对发展绿色金融的主体作用。金融机构作为参与绿色金融的行动主体,唯有其积极主动参与绿色金融发展,才能有更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也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实践中,由于涉及环保类项目通常具有资金投入时间长且营利相对较低的特点[10],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资金投入较为有限,难以起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其二,社会公众及相关企业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不高,也导致绿色金融发展受限。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投资者,但由于部分民众对绿色金融不够熟悉,较为缺乏购买绿色金融产品的动力,导致投入绿色金融的资金受限,对区域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

(二)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影响绿色金融市场交易量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绿色金融体系存在短板。一方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滞后于金融市场的运行。以江西省为例,除了省内交通银行制定了相应的绿色信贷管理指引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在对绿色项目进行审核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化审核流程,且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审核效率较低,不仅影响了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量,而且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11]。但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多依靠国家政策来推动,市场主体的作用并未得到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对绿色金融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不平衡,专业化程度较低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规模得到显著拓展,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当前主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信贷、保险、债券三大主类以及基金、碳金融等小分类。以绿色信贷为例,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其逐渐成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截至2021 年9 月,中国21 家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达到14.08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12]自2015 年国家明确了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之后,其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仅2020 年一年,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约占世界发行总规模的13%,发行规模超过20 000 亿元,累积规模远高于1 万亿元。[13]绿色保险虽然也属于绿色金融产品,但发展不尽如人意,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绿色保险具有较强的政策驱动,但由于企业对承包方案、理赔手续及相应理赔金额的满意度不高,导致对绿色保险的投保意愿呈下降趋势。对于绿色金融市场而言,每一种金融产品的作用不相同,而不同金融产品发展的不均衡、专业化程度较低也会影响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最终影响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威胁绿色金融的安全

环境信息披露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既能解决绿色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能有效应对绿色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然而当前中国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处于建设初期,相关政策、规定及标准尚未完全成熟,且当前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缺乏规范,仍以自愿原则为主,可能出现企业仅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而对存在的重大污染责任事故及其他环境违法事件不说明的情况。由于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面临更大风险,致使多数银行对开展绿色金融保持谨慎态度。[14]此外,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仍显薄弱,缺乏强制监管手段,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状况的监管多集中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层面。且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证监会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并不健全,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对绿色金融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四、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的优化路径

为了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应从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意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及完善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着手,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意识,加大相应资金投入

针对当前实践中绿色金融发展意识较弱、资金投入有限、难以起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有必要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意识,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应增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由于当前绿色金融仍主要采取由上到下的推动模式,相关部门应向区域内金融机构宣传绿色金融理念、知识、技术及工具,设立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将金融机构在绿色环保、生态恢复、绿色交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表现纳入信用评价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档次划分,对表现好的予以奖励,增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各界增强绿色金融意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倡导社会公众树立绿色金融意识,并通过给予奖金等形式鼓励公众参与对绿色金融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发挥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规范绿色金融市场

针对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中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完善、相关标准缺失影响绿色金融市场交易量,也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首先,应从落实绿色金融标准着手。绿色金融标准化领导小组应以金融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域外关于绿色金融的成熟经验,确立中国绿色金融标准化的主要框架,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绿色产业分类标准,制定标准化审核流程,以保证绿色金融标准的规范化与客观化,减少对绿色项目进行审核时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15]其次,应加快规范绿色金融第三方评估认证。针对当前存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不一、方法不一导致绿色投资难以进行横向对比的问题,需要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认证标准,以提高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与可比性。最后,需要统一协调好不同标准的实施顺序,在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区特色制定标准的同时,还需保障其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以防止出现为追求政治业绩、经济效率等目标而放宽相应标准最终引发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三)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升产品专业化水平

绿色金融产品存在发展不均衡、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产品的专业化水平。由上文可知,当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对绿色产品的支持多体现在投资端,即绿色债券及绿色信贷,而对保障端即绿色保险则明显供给不足,成为限制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短板。应加大对绿色保险的财政支持,探索绿色保险的激励机制。具体可以将低碳环保直接补贴转化为保费补贴,保证绿色保险的全方位及全过程性,以使绿色保险机制的效应得以发挥;还可以通过对提供相关保险产品的金融机构予以税收优惠,发挥财政资金的宏观引导作用,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保险产品,激发其开展绿色保险业务的积极性。[16]

(四)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针对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对绿色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的问题,应制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改变传统的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的信息披露机制。扩大环境信息披露的主体,披露主体由上市公司及发债企业扩大至所有排污企业。明确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内容及指标,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规定,以引导企业更准确且详尽地披露环境信息。明确违反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责任承担,以更好地督促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此外,还应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由于实践中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区域政府的监管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政府监管越严格,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为了保证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必要加强政府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能力建设,充实环保监管队伍,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环保监管的现代化水平。[17]

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是优化区域金融结构、解决区域产能过剩难题及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与深度合作的重要工具。在实践中应结合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意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及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着手,以保证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高质量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