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教师生命发展机制的新视域
——《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评介
2022-03-17母小勇
母小勇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王会亭教授的新著《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针对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的实际,在反思强调“离身认知”的教师培养的弊端后,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分析框架,阐释了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具身培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部新成果,对于重新审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人们刻意忽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只是大脑的功能,与身体其他部分没有关系。这就是“离身认知”的基本前提。事实上,人的认知、人的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人之身体体验和心理活动存在着紧密相依之关系,身体在活动中的深切体验及人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均为个体的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和品德涵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具身认知”理论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为了发展教师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专业能力,往往对教师灌输新的理论、推荐新的教学模式和介绍新的教学方法,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生命发展的“具身”性。这样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既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使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因此,“具身认知”的研究范式应成为研究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理论基础。
柏格森(Bergson,H.)认为,“我们在不断变化,状态本身也在变化之中”,个体生命“绵延是入侵将来和在前进中扩展的过去的持续推进”,“实际的‘绵延’既指不可分割的持续性,也指创造性”(1)[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9页。。“生命从其起源开始就是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进化路线中的同一种唯一冲动的连续。”(2)[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第6-9页。海德格尔(Heidegger,M.)认为,个体的生命冲动“从来不是‘单纯的冲动’”,它“也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附加控制和引导”(3)[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26页。。应该清楚,教师发展也是其生命绵延的过程,教师的生命绵延是指,教师依靠生命冲动的驱动以维系职业生涯并完善其生命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历程;教师生命发展的生命冲动不仅由“离身认知”激发,还受“具身认知”控制和引导。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我国基础教育遭遇了重创。“文革”结束之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了“双基”的价值追求,强调了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无疑是必要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双基”的偏颇之处也逐渐地显露出来,它在客观上很容易导致“教师中心”,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可能受到限制,特别是学生在品德、情感、人格方面的发展可能被忽视,“单向度的人”生成的危险也就可能出现了。
有鉴于此,我国在本世纪初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三维目标”,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从“双基”向“三维目标”转变,改革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量的角度而言是从“一维”(双基)转变为“三维”;从质的角度而言是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三维”整合的产物;从学科的视角而言,相较于原先的“双基”,“三维目标”则可以“更准确、更完整、更真实地体现学科的完整性和本质特征”,进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逐步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共同发展”(4)余文森:《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44页。。但是,“三维目标”自身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三维目标”虚化,具体表现为:“知识和技能”被弱化,“过程和方法”被形式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标签化。
针对僵化的“三维目标”之偏失,教育部于2014年首次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201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三个维度,提出中国学生应具备六大核心素养,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点。相较于“双基”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无疑又前进了一大步,它更加扣紧“教育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更加关注“人”的本身,并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之鹄的。
“核心素养”的理念推出之后,得到教育界和理论界的普遍重视,我们当下已进入一个“素养为本”的育人时代。既然是“素养为本”的育人时代,那就不仅是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同时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毋庸置疑,一个自身核心素养极其低劣的教师自然很难培养出具有良好核心素养的学生。换言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鉴于此,我们在当前特别需要提出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把核心素养充分而全面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当作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但是,就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离这个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上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便是在思想认识上也还有很大的距离。毋庸置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均需以具身认知为基础。《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一书在此背景下问世,其意义正当其时。
该书的基本主张是,为有效培育卓越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遵循科学性、时代性、完整性和本土性原则对卓越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甄定,并且从公民、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这四个维度对卓越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行规约,同时应致力于“学生取向”“社会取向”和“知识取向”在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甄定中的平衡与共契。在此基础上,该书认为,卓越小学教师应具备七大核心素养。这对于全面理解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实质意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该书在论述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含义、要素及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传统的“离身认知”对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造成的阻碍。作者认为,“离身性”的危害表现在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等层面。作者躬身实践,在作了一定的田野调查后,对“离身性”的危害作出了有力的证明。作者在考察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离身性”之困后,深入地阐释了认知、身体与环境等具身性因素的含义、特征、构成要素及其在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形成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具身”培育的合法性,阐释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具身”培育的原则,提出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具身培育的科学路径,最后构建了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支持系统。
《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一书是王会亭教授深入思考、不断实践的最新成果。在理论上,该书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研究的“离身认知”认识论,确立了“具身认知”的认识论,并以此为视域,重新审视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为学界省思教师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上,该书提出的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具身培育的科学策略与支持系统,对小学教师培养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该书实为一部主题鲜明、视角独特、逻辑严谨、内容翔实的学术力作,值得关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现实的人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