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22-03-17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张晚路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张晚路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学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较好的数学分析能力以及数字感知能力,因此,数感这一教学内容成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是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数感”这一概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感觉,它能帮助学生对数字产生感情,也能对数学题目产生共情,对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怀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与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
在小学课堂中,课本是数学教学的唯一依据,数学作为主学科目,课时较多,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部分教师对数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认为数感这一概念“虚无缥缈”,并没有标准的解释,因此,在教授学生课程时并没有将数感的培养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例题给学生讲解,深入挖掘其中含有较多数字展示成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以及对外界信息的具体展现模式,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听课与讲题的过程中感受数感、理解数感。
例如,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一平方千米大概有多大?”让学生对平方千米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学生之前学习过“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对一些基础的面积有一定的理解,在学习平方千米时比较容易,最难理解的是公顷的概念。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的名称具有较低的相似度,在概念的理解上也有一些不同,学生在学习时思维不能灵活转变,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平方千米时讲解公顷的概念,将两者进行对比,方便学生更好地区分。学生在掌握“平方米和公顷”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然后结合各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教师可以适当地举行一些简单的数学小活动,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接龙,提高学生的大脑反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举行简单的数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灵活度。学生对概念理解深刻了,在计算土地面积时就可以做到灵活运用。
二、与生活中数学知识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学生习惯性使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并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度。在解决问题时不再过度依赖教师的解题思路,而是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在养成习惯后,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数感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加号和减号所代表的意义。学生年龄较小,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在计算时也容易出现差误,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计算。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给了你十元买苹果,你花了六元,那还会剩下多少钱呢”?学生就会知道花去的钱需要用“减号”,计算的公式是“10-6=4”。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讲解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一些人民币的面值,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有20元,你会去超市买一些什么?”每个学生想买的东西各不相同,让学生也明白数学答案并不是只有一个,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便可以灵活地改变。
三、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数感能力
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数感,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分解,让学生根据课程理解和学习成果自己动手操作,使教学元素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年纪较小,在学习时很容易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实践课的环节,让小学生根据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自己的想象力搭建数学模型,或使用数学工具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让学生被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吸引,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只有自主地想要学习数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在学生搭建数学模型时,应该将工具准备齐全,难度适中,既不能让学生感到很困难,没有搭建思路;也不能让学生直接可以搭建出来,失去了搭建模型的意义。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组建数学模型,还可以编写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身边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观察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张A4 纸折出一个正方体,再数出正方体各有几个面,每一面之间各有什么特点。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一部分人折正方体,一部分人折长方体,然后互相交流。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使用自己做的数学模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正方体的概念,对以后学习计算正方体的面积时也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对数感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体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等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将图形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丰富多彩的图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更加清晰地描述旋转、平移的数学概念,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使用录播课的方式给学生进行上课,虽然这种方式少了与学生互动,但是可以反复播放,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仔细研究。教师还可以使用“播放视频+授课”的方式,使学生懂得数学课堂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而是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多媒体上资源比较丰富,给学生授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名师课堂”,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思路,不仅仅拘泥于教师所讲的一种解题方法。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正方体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将正方体完全展开,把每个棱代表的字母在图形上进行标注,将公式写在正方体下面,方便学生理解。在学生理解完公式后,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计算物体的面积。比如,鱼缸的表面积,学生应先判断这是一个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将每一个数据进行标注,最后代入公式,得出表面积。如果已知鱼缸的表面积,计算其中的一条棱的长度,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师可以将部分的解题思路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借助多媒体教学,不仅资源丰富,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数感的认识,数学知识也可以更加形象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通过趣味教学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爱玩的年龄,和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听讲相比,他们显然对一些游戏教学活动更有兴趣,也常常能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组织一些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边学边玩”,既享受游戏活动带来的轻松、刺激,又能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数感的形成和强化。对这一项工作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师要严格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要因为过度追求活动的趣味性而淡化了其教学引导的效力,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等问题的出现,否则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比如,在训练学生估算数感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玩一场“速算24”的游戏:由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事先拿出大、小王牌);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每轮比赛开始后,教师随机从牌中抽出4 张牌并展示给各组代表,代表们要根据牌面数字(J、Q、K、A分别代表11、12、13和1)并利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设计出一道算式,算式的计算结果必须为“24”;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多的一组便为获胜方。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能根据牌面数字迅速估算可能的计算结果或阈值,从而在更短时间内设计正确的式子。
六、通过优化环境的布置,培养学生的数感
就通常情况而言,小学生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也十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产生相应的认知、能力变化。基于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认知,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时可以从环境的优化布置角度着手开展工作,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增添一些数字方面的元素符号,从而让学生能无时无刻不处在数学氛围的熏陶下,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自然而然的强化。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听觉等其他感官途径进行学生数感的引导培养,让数感教学获得更多角度和渠道的正向开展,也可让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挂板,或用一些带有数字符号的横轴装点教室;在教学楼的廊道和楼梯两侧贴上印有简单算式内容的不干贴;在课间利用多媒体设备或班级广播播放《九九乘法歌》或《数字歌》等有利于数感获得的益智儿歌等。
七、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巩固数感培养效果
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成果取得都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付出与默契配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就数感形成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意义介绍给家长,使家长真正重视起这一项工作;其次,要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数感培养方法和具体执行流程用微课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分享给家长作为帮助家长开展居家数感教学的素材和参考;最后,还应就这一方面的工作多和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帮助家长处理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建议。
比如,教师可以将前文中笔者所提到的“速算24”的游戏介绍和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影像发送给家长,建议家长在家中也和学生一起玩一玩这个游戏,并可就学生每次算式的设计速度和准确性做出量化记录,用来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强化自身数感认知的信心和兴趣。
八、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数感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常常无法通过完全独立的方式对知识概念和技能形成深度理解和快速应用,必须借助来自外界的引导和帮助,而这种引导和帮助的主体一方面是教师和家长,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和训练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结组的方式形成一个个数感成长小集体,引导学生利用大课间或自习课等时间进行一些如“猜数字”或“数形连线”等形式的游戏训练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开展其他有益于数感形成的习题训练、实践活动或日常强化练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更加平等、轻松的氛围,从心理上排除了过强的紧张感,有利于训练目标的有机达成。同时,还可以凭借同龄人之间更为契合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而达成更高的默契,使一系列强化行为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除了以上策略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在数感方面的能力层级和训练条件等情况做深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数感塑造学情,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各具针对性的数感培养策略,真正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践行到数感培养课堂中,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持续优化和扩大。
九、结语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制订完整而又系统的计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让学生体验数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数感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教师应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