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与理想
——论堂吉诃德的“元宇宙”

2022-03-17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元宇宙骑士宇宙

王 子 铭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

“元宇宙”(Metaverse)是2021年火爆起来的一个概念,简单说它是一种虚拟现实,指在现实宇宙之外制造出另一个虚拟宇宙。其实对于虚拟世界的体验,人类从可以展开想象力之初就已经拥有。在以VR、AR、MR等数字技术建构“元宇宙”之前的漫长人类文明史中,艺术就是我们创立的一种虚拟宇宙。从原始壁画到神话传说,从文学故事到动画电影,人类舞动艺术的翅膀一次次在对现实进行着虚拟的超越。可以说艺术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版本。因此,我们不妨将笔墨集中于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并尝试分析堂吉诃德的“元宇宙”。

《堂吉诃德》无疑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堂吉诃德在骑士道已经衰落的时代,把自己想象成为一名骑士,欲行侠仗义,消灭人间不平之事,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屡屡挫败的悲情故事。对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最普遍的看法是小说展示出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想主义者”已经成为堂吉诃德的一个标签。人生有理想为人之常“情”,然而如何实现理想呢?这是人们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元宇宙”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自创一个虚拟世界,遁入其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堂吉诃德的答案也是一种“元宇宙”路径:他模仿文学世界,在自己的“元宇宙”中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换句话说,堂吉诃德是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向理想迈进。

一、骑士形象成为人生理想

文学艺术是一种虚拟世界的搭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和白日梦的心理机制相同。白日梦不是真的做梦,而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的想象,即所谓的白日做梦。白日梦和文学都是人们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和虚构。“每一次幻想是一个愿望的满足”[1],弗洛伊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作者一生穷困潦倒,而笔下的书生却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不仅作家如此,其实我们大多数读者也是这样。因为受限于现实条件或者客观规律,我们种种想法无法实现,但“白日梦”可以在文学想象和虚构的世界中得以暂时的满足。当我们打开一部文学作品,就走入了文学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这里可以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里有无数光怪陆离的场景。文学世界中虚构和想象成为理想的翅膀,人们在这里自由翱翔,所有的愿望好像在文学世界中都能得以实现。

文学因为可以想象和虚构,它就可以成为一种人类的理想生活方式,这使得文学世界变成一个理想的世界。可以说,文学世界就是一个“元宇宙”。这是一个有魅力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沉浸其中,得以休憩,甚至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流连忘返,忘记了今夕是何年。在堂吉诃德眼中,骑士小说展现的世界就是这么一个有魔力的世界。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一开始对于堂吉诃德的生活状况的介绍:“锅里牛肉比羊肉多,晚餐常吃凉拌肉丁,星期六吃脂油煎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加一只野雏鸽”[2]9。如此看来,年近五旬的堂吉诃德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他不仅衣食无忧,还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这都为他提供了阅读骑士小说的条件。本来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人,读书消遣、陶冶情操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却沉迷于此,无法自拔,甚至卖掉了许多田地去购买骑士小说。他发现乡间平淡的生活与骑士小说中精彩的世界有着巨大的差距。他阅读的骑士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这里,火箭骑士反手一击,就把两个巨大的恶魔劈成两半;在龙塞斯瓦列里,贝尔纳多借助赫拉克勒斯把死神之子举起勒死的方法,杀死了会魔法的罗尔丹;雷纳尔多斯骑士走出城堡,逢物便偷,而且还到海外偷了全身金铸的默罕默德像……

骑士小说中有魔法、打斗、爱情,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出来英雄骑士的风采深深吸引了堂吉诃德。小说中骑士的传奇事迹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乡间没落贵族向往的人生。堂吉诃德一次次将自己想象成骑士小说中的伟大英雄,去实现那语言难以书写的丰功伟绩。“他要做游侠骑士,带着他的甲胄和马走遍世界,征险八方,实现他在小说里看到的游侠骑士所做的一切,赴汤蹈火,报尽天下仇,而后流芳千古。”[2]11文学世界中的骑士是他的英雄,而能够化身为一名骑士也就成为他的人生理想。

二、文学世界取代现实世界

堂吉诃德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骑士,云游天下,匡扶正义。他将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人生的理想,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堂吉诃德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我们都曾想过拯救世界,都有过一个英雄梦。伴随着《葫芦娃》《奥特曼》等动画片成长的孩子,谁不曾梦想自己是葫芦娃可以拥有神奇法力,谁不曾梦想自己是奥特曼天天打怪兽。阅读过金庸武侠和罗琳作品的人们,谁不曾幻想自己可以得到盖世神功,笑傲江湖,谁不曾想象自己挥动魔法棒打败伏地魔。中国神话中的后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封神榜》中的哪吒……当然文学世界中不仅有着英雄梦,也包括我们更多其他的梦想。

虽然,我们可以把文学中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有些人、事、物只存在于文学之中,我们没有办法实现,或者说只能在文学世界的想象中实现。我们终要离开文学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离开其中的理想人生,终要回到真实的人间,面对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而堂吉诃德在读过众多的骑士小说之后,并没有完全从那个世界中回来,他相信文学世界是真的,文学中的故事也可以在现实中上演。如果他仅仅把骑士看作是小说里的一种虚构,对于骑士这个理想能够有着清晰的认识,那么就不会有《堂吉诃德》后面的故事。堂吉诃德在这里已经开始与常人不同。“他沉湎于书,每天晚上通宵达旦,白天也读得天昏地暗。这样,睡得少,读得多,他终于思维枯竭,精神失常,满脑袋都是书上虚构的那些东西,都是想入非非的魔法、打斗、战争、挑战、负伤、献殷勤、爱情、暴风雨、胡言乱语等。他确信他在书上读到的所有那些虚构杜撰都是真的。对他来说,世界上只有那些故事才是实事。”[2]10从此,他把文学世界当成了现实世界。

堂吉诃德阅读了他可以找到的所有骑士小说,一个脸庞消瘦的小老头把自己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给了骑士小说。长年累月的阅读让他理智尽失,现实世界与骑士小说中的世界,他不再可以清楚地分辨。堂吉诃德认真地思考着骑士小说中的话语和情节。“以你无理对我有理之道理,使我自知理亏,因此我埋怨你漂亮也有道理。”[2]9他经常与当地一个知识渊博的神父讨论谁是最优秀的骑士。他把小说中英格兰的帕尔梅林、高卢的阿马迪斯、太阳神骑士等都当成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云游,在游荡一天之后,看到一个客店,客店门口有两个风尘女子,当他骑马来到店门,正巧此时一个小猪倌吹起号角赶猪回圈。这种情况使得堂吉诃德异常兴奋,他认为眼前的一切与书中描写的一模一样:他把客店幻想成了城堡,把店前的女子看作是贵夫人或小姐,把猪倌的号角当成了对他到来的通告。当客店老板走出来和他说话时,他把客店老板认作是城堡的主人。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出行,给他的骑士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使他更加坚定地将骑士小说中的世界当成了真正的现实世界。

堂吉诃德把文学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看似可笑,然而每个人都会如此。只不过我们很快清醒过来,区分出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当我们真正深入阅读,纵情于文学世界时,是否会忘记现实世界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不能忘记现实世界,是难以体验到文学世界的乐趣的。这不仅体现在阅读过程中,甚至当我们读完一本文学作品,文学世界的魅力也会对我们长时间地产生影响,当掩卷思索之时,可能会恍惚间不知身处何处。这种身处何处的难以判定正是虚拟世界的体验。“元宇宙”中的人成为“三维世界的在场者和体验者”[3]。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虚拟而成的三维世界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以假乱真”却是“元宇宙”追求的目标。

文学阅读确实可以让我们暂时混淆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但我们终究会清醒地对二者进行辨识。大多数人都知道文学世界只是一个幻境,它与现实世界不一样,正如吉奥乔·阿甘本所言:“只有在想象揭露自身的空洞与未完成,显示自己空无材质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为想象的真实付出代价并最终认识到这点:达西妮亚——被我们拯救的达西妮亚——不会爱上我们。”[4]堂吉诃德为这种“想象的真实”奉献了半生,直到临死之前才清醒,感叹自己是把虚构的文学世界当成了真实的现实世界。

三、模仿文学世界

堂吉诃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文学中的骑士当成人生理想,第二步是把文学世界当作现实世界,第三步是通过模仿文学世界实现人生理想。前两步只是一种头脑中的活动,也是在为第三步的行动做准备。理想的最终实现是需要行动的,堂吉诃德的第三步就是行动。堂吉诃德为实现成为一名骑士的梦想,开始了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都是对文学世界中骑士形象的模仿。

首先是出征前的准备工作。骑士要身披甲胄,腰悬宝剑,手持长矛,胯下是千里良驹,心中是匡扶正义,还要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在远方的美丽姑娘。堂吉诃德清洗了他曾祖父留下的已经生锈发霉的甲胄,可是发现头盔残缺不全。他发挥聪明才智用纸壳对头盔进行加工,但却在他用宝剑检验质量时,又捅出几个窟窿。无奈之下他进行二次加工,终于制成一个勉强可以称之为头盔的东西。他端详了自己那匹毛病颇多的马,花了四天时间给它起了一个高雅响亮的名字“罗西南多”。他又花了八天的时间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模仿高卢的阿马迪斯把自己的祖国或者家乡放在名字之前,自称为曼查的堂吉诃德。“没有爱情的游侠骑士就好像一棵树无叶无果,一个躯体没有灵魂。”[2]12因此,他把附近村庄上的一个姑娘作为自己的恋人,并给她取名“杜尔西内亚”。

其次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骑士。尽管堂吉诃德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一个骑士,但在没有被册封为骑士之前,他知道自己还不算真正的骑士。只有被册封之后,成为无可争议的骑士,他才可以真正地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征程。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就遇见了具有册封骑士资格的“城堡主”,他跪在这位“城堡主”面前,恳求得到“骑士”的殊荣,以便从此可以行侠天下。“城堡主”满足了堂吉诃德的心愿,开始了册封骑士的流程。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堂吉诃德眼中的“城堡主”不过是一个饭店老板,而小老板答应册封堂吉诃德“骑士”,其实是想看一场表演。依照骑士小说中册封“骑士”的仪式,堂吉诃德从傍晚到夜晚都在尽责地看护盔甲,而小店主带着饭店里的人在暗处偷偷笑着观看这个疯子。守护盔甲结束后的仪式更是荒唐:饭店老板装模作样地打开一个账本,点燃半截蜡烛,再让一个修鞋匠的女儿和一个磨坊主的女儿站在旁边做帮衬,堂吉诃德跪在小老板面前,“店主抬起手,在堂吉诃德的颈部一记猛击,然后又用堂吉诃德的剑在他背上轻轻一拍,嘴里始终念念有词”[2]21。整个过程,只有堂吉诃德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其他人都是在配合一个疯子的表演,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堂吉诃德受封仪式中不能笑出声音。

经过了这种荒唐的册封仪式后,堂吉诃德在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就是一位真正的骑士。我们的堂吉诃德先生的骑士生涯从此正式开始了!堂吉诃德解救被地主鞭打的小男孩,与恶魔的化身——风车展开激斗,冲进牧羊群中大展身手……他的骑士历险有成功也有失败,无论如何他都在实践着他的理想。

堂吉诃德是通过模仿文学世界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的,但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模仿说”的例子。“模仿说”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对于西方文学影响深远,它认为文学是在模仿现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认为流行千年的文学模仿生活的反面更加具有真理性,他提出了一个与传统“模仿说”相反的观点:生活模仿艺术。这两种“模仿”的观点都具有说服力,文学与现实本来就在相互模仿。堂吉诃德的人生理想,正是对骑士文学中英雄的模仿。可以说堂吉诃德在模仿文学世界中建构了自己的“元宇宙”,以此朝向自己的理想。而沉浸在“元宇宙”,这会导向一种“幻想的现实化”或者“现实的缥缈化”[5]。那么堂吉诃德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呢?可以说他实现了自己的骑士梦,因为他毕竟作为骑士三次远游,也可以说他的理想最终幻灭了,因为他并没有如他所愿建立丰功伟绩,一切不过梦一场。

结语

文学是印刷时代的“元宇宙”,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元宇宙”,当下兴起的“元宇宙”已经属于是数字技术时代。文学在“元宇宙”这条赛道上似乎落后了,技术的更新使得“元宇宙”的创建形式更为光怪陆离。例如“漫威宇宙”等电影已经成为可以影响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迪斯尼等主题乐园中游客的流连忘返足以说明这点;甚至乔纳森·诺兰导演的电视剧《西部世界》中的仿生人主题乐园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也许随着相应的技术成熟,电影《雪崩》中“元宇宙”的出现并非难事。然而,“元宇宙”是否应该是人类的未来与堂吉诃德是否实现了理想,依然是我们面对的难题。我们看到扎克伯格在全力建设“元宇宙”,而刘慈欣在呼唤着“星辰大海”,同时更多的人身处两难之境,正如20世纪的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的暧昧。本雅明期待着技术显示出对现存世界的破坏力量,又提醒着人们必须警惕这场所谓的“进步风暴”。在此,我们应该肯定本雅明辨证思维的范式即“在苏醒的过程中让梦幻因素变成现实”,因为这是“历史觉醒的关键”[6]。

猜你喜欢

元宇宙骑士宇宙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宇宙第一群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克里夫兰骑士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