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2022-03-17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小学王诏静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小学 王诏静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可以做好劳动文化的传承工作,确保学生能在整体层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德智体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空间,将弘扬劳动文化,传承劳动价值在日常教学环节进行渗透,确保学生可以发展成为综合人才。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将劳动教育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学习文化知识十分重要,劳动同样也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具备终身劳动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渗透的过程中,可以先梳理教材内容,并将劳动主题进行有机渗透,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劳动技能。
一、随堂渗透劳动主题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劳动与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真正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确保学生可以身心健康地发展。同时,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在于其人文性与工具性,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渗透劳动主题,可以适时将劳动教育渗透点安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以此避免劳动教育出现异化和割裂的现象。而在语文日常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而达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妈妈睡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课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需要靠劳动来推进。而在学习《最大的“书”》《中国美食》《纸的发明》《田家四季歌》等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手工艺劳动、普及劳动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而在学习《一分钟》《文具的家》等课文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新型的劳动技能,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具有手工制作的能力,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艺。而在学习课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小兔运南瓜》知识点的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劳动任务的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教学课程分析其中的劳动主题,根据课堂文本内容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目标上引入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塑造目标,将劳动教育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以此为中心,让劳动教育和语文教育充分结合,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挖掘课文中劳动内容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劳动技能,教师应深度挖掘课文中的劳动内容,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跨年级、跨单元的模式为学生组文成群、聚篇成类通过文章的共性,包括相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主题内容、相同的劳动方式等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进一步完善,确保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点内容的同时,也能掌握更加多元化的劳动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将课文《邓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进行融合,由于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能对学生起到更加深化教学引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挑山工》《千人糕》进行群文组合,这是由于两篇课文都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让学生在得到答案后产生恍然大悟之感,进而增加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能力,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劳动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课文挑山工中,为何挑山工挑着很重的担子,反而在赶路的时候赶在前面?在课文千人糕中,为何将一块普通的糕称为千人糕?此外,教师在利用组合文章对学生继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将劳动教育主题设置为暗线,将语言探索与实践设置为明线,通过“两条线”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劳动素养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进行组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领导者劳动事迹”的环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写领导者劳动形象的,进而深入体会领导者热爱劳动的情怀,进而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人文情怀。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将形象相反的内容组成群文,这种方式能有效为学生营造矛盾氛围,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并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其中的劳动内容。比如《寒号鸟》《守株待兔》两篇课文讽刺了贪图享乐者和好逸恶劳者,而《慈母情深》《乡村四月》《蜂》等课文,则歌颂了劳动者的伟大,将两类课文进行对比性学习,能确保学生对不同题材的课文有一个深入理解,能更加高效地认知到劳动者的闪光点,以及不爱好劳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荣辱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劳动观念,真正凸显出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相融合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这种聚篇成类的教学模式能确保学生可以对文本进行灵活调集,达到“深处种菱浅种稻”的教学效果,真正确保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的目标进行落实。
教育内容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向,在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充分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从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入劳动教育,相较于具体的枯燥的理论知识传输,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所能产生的影响和效率相对较高,对学生的影响和观念塑造作用也相对较强。
三、单元整合开展劳动实践
在对学生开展语文与劳动教学渗透的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学完一册教材后,通过单元整合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代表性较强的课文,并将这些文章进行集中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劳动素养可以得到综合性完善。此外,也可以确保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及劳动知识,对学生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教学引导,并注意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劳动,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多位赏析劳动技能的状态下,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及劳动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含有劳动内容的课程,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为确保学生能更加高效地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劳动学习素养,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动手实践类劳动、创造类劳动,注意包括生活应用、家庭体验、实验操作、手工制作等层面的内容,并将上述劳动内容进行主题融合,并为学生明确劳动目标,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手工活动,进而可以掌握实验过程,并学会以正确的格式进行通知的书写,以此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然后,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的同时,体会劳动的意义,并通过实践劳动,体会劳动的价值,并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从小学学生本身的学龄特点和学龄兴趣来看,引入实践类的活动小学学生更愿意参与,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更愿意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抓住小学学生这一学龄特点。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的引入渗透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培养和教育。
四、利用课后延伸拓展劳动教学内容
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不仅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引导,更应注意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后延伸劳动教学,这会丰富学生的劳动内容,使学生通过社会劳动拓宽视野,提高劳动技能,也可以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劳动后,对整个劳动过程进行记录,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劳动锻炼学生体能,在劳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活性,也能使学生在记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劳动思路进行梳理,并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形成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主题劳动任务,开展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其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到社会福利机构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或者到各个小区打扫小区卫生。其二,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或者组成劳动小组,打扫自家的走廊、楼道、电梯间,或自家的小区。这种劳动体力劳动项目,能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三,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长期劳动任务,让学生进行长期的劳动体验,而不是完成一次性的劳动任务。构建常态化的劳动体系,能确保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使劳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真正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四,教师应让学生在每次进行劳动活动后,都应将自身产生的想法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进行日常积累,也可以达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理念的目的,也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梳理自身思路,提高语言逻辑表达素养。同时,在完成劳动任务后,学生可以将劳动准备、劳动开展、劳动实践过程、劳动结束后的感想进行书面表达,使学生能梳理参加劳动的思想过程,以及对劳动内涵的理解程度,真正使学生的劳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再次回忆起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个人的心态变化、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重新观看劳动这一活动开展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自己的成长,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有效地了解学生在态度观念行为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扶。
五、通过日常习作练习融入劳动教育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是检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更是提高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但习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通常小学生都会对习作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而教材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较为烦琐性和冗长性,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表达的内涵,甚至部分学生难以真正完全读完一整篇习作文章,这自然给学生开展习作实践增加难度,也增加了将劳动元素在习作内容中进行融合的难度。部分学生对劳动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儿,无须有聪明的头脑,任何人都能完成体力劳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践对学生开展习作教学引导,这不仅会简化习作学习难度,并能通过生活中的劳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劳动的内涵,劳动并非单纯的“干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人类通过劳动能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只有懂得这一道理,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对劳动的看法。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设置半命题劳动作文任务,让学生通过贴合生活的劳动实践,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可以体验医生、交警、超市理货员、快递员、环卫工人、农民等不同群体的劳动过程,让学生能懂得劳动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劳动能创造不同的社会价值,医生的劳动能救死扶伤、交警的劳动能维护交通安全、超市理货员通过劳动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商品、快递员通过劳动将人们购买的商品送到千家万户、环卫工人的劳动能保持环境卫生、农民的劳动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以此让学生懂得现在过得井然有序的生活,是由多名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因此,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也是值得被尊重的,为学生梳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并通过社会实践化劳动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伟大,也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自主性劳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劳动意识,使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能通过自主实践得到突破性提升。然后,教师应让学生结合社会劳动实践体验,完成教师布置的半命题作文内容,并确保习作中应完整地表达劳动体验的过程,比如,体验快递员工作的学生,应将快递员劳动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尤其应注意突出劳动主题,通过细节的刻画,提高文章的完整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形成深刻认知。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劳动教育,能在提高学生语文基础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在日常教学引导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