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性新闻视角下融媒体舆论引导的价值追求与实现路径

2022-03-17郑久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设性舆论公众

郑久良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融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的挑战,作为范式创新的建设性新闻,在融合和平衡中实现对传统新闻价值要素和记者角色的解构,又在介入中实现了对新闻报道理念和社会责任的建构。建设性新闻与融媒体舆论引导有何关联,建设性新闻对融媒体舆论引导有哪些价值启示,如何实现融媒体舆论引导的路径创新?本文尝试从建设性新闻与融媒体舆论引导的协同性关系入手,剖析建设性新闻视角下融媒体舆论引导的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

一、解构与建构:作为范式创新的建设性新闻

发端于欧洲的建设性新闻,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凸显发展理念,弘扬正向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立足公共生活重新定位媒体角色的报道实践和新闻理念。作为传统新闻价值的修正和进化,建设性新闻坚守价值理性,注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情感调和,倡导公民参与并寻求解决方案[1]。作为一种兼容理性之本和情感之标的创新范式,建设性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新闻价值、叙事方式和记者职业角色,同时建构了新的话语体系、报道理念和受众权力,是一种影响新闻选择和制作过程的价值创新。

(一)融合与平衡:对传统新闻价值要素和记者角色的解构

在西方学界有关新闻价值的讨论中,冲突性始终被置于重要的位置。从“黄色新闻”到“扒粪新闻”运动,专业记者和编辑致力于发掘新闻中的冲突性要素并将其放大,进而博取公众的眼球。然而强调冲突性对新闻业造成较大的伤害,学者们意识到要用建设性的报道理念来调和,欧洲的建设性新闻从根本上是对西方传统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实践批评[2]。对传统新闻价值要素的调和使得新闻记者职业角色发生转变,从“局外人”“看门狗”角色转向“解困者”角色。从突发新闻、调查新闻到建设性新闻,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媒介和政治环境下不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突发新闻以客观性原则为准绳,约束着记者担任新闻事件的“局外人”和“观察者”角色,要求记者只能够报道社会现实而不能干预社会现实[3]。

调查新闻记者的“看门狗”角色体现了媒体将报道框架聚焦于冲突和批判的功能定位,这种报道模式容易将事件框定为“好”与“不好”的非黑即白模式[4]。建设性新闻打破了突发新闻聚焦当下和调查新闻追溯过去的视野局限,具有面向未来和开掘问题可能的解决路径的特点,推动新闻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发展进程中,新闻记者担当“解困者”和“推动者”角色。在此过程中,新闻记者融合新闻客观性和显著性两大价值要素,在现实和问题之中平衡解决之道,实现新闻业从单纯的呈现和批评现实向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转变。

(二)介入与方案:对新闻报道理念和社会责任的建构

介入性是建设性新闻的一种实践逻辑,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则是建设性新闻的核心理念之一,两者实现对新闻报道理念和媒体社会责任的建构。介入性强调新闻从业者发挥能动性,积极并深度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一方面,建设性新闻的介入性表现为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技巧,如唤起积极情绪、提供解决方案、面向未来、公民赋权、提供上下文等[5]。另一方面,建设性新闻的介入性体现在新闻记者“解困者”或“搜救犬”的角色定位上,他们积极建构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搜救犬”角色[6]。建设性新闻借鉴解困新闻、公民新闻等理念,以问题解决方案为导向,倡导新闻记者以“公共善”的思路进行报道,彰显以社会责任和功能导向为目标的媒介使命。建设性新闻赋予民众权力,以人民为中心,呈现多元声音和观点,重视新闻的价值理性,凸显共情传播和开放式协作,重视在政策传递、民意反映和共同协商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设性思维重构了智媒时代的新闻生态,聚焦智慧新闻实践,创新新闻报道理念,践行了媒体社会责任。

二、融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现实变化

媒介融合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多种媒介载体融合,因数字技术演变而实现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共享,并和受众需求之间形成有效互动[7]。融媒体时代,信源结构、受众需求、传播载体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使舆论引导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防范融媒体舆论引导价值取向偏差,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考验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成效。舆论引导的现实变化表现为:

(一)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与事实真相的不确定性

融媒体环境下,信息载体的极大丰富强化了受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网络舆论呈现众声喧哗的趋势。在舆论初期,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传播和主流媒体的跟进相对滞后,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或网络社群中的碎片化信息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后真相”时代舆论出现了客体流动性、本体撕裂与极化、主体由精神聚合体向情感聚合体转变等特点[8],舆论反映的事实真相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网民带有情绪化、煽动性、倾向性的观点或评论随处可见,甚至出现“群体极化”现象。

(二)多级传播路径与两种舆论场的互动博弈

融媒体时代,多级信息传播路径使单向性、中心化和组织化的新闻生产方式转向交互性、去中心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大众化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民众舆论场。一方面,社会化媒体让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积极表达意见,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事件发生—传统媒体—社会大众”的单向线性路径,而是呈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媒体报道、社会大众交互式的复合传播。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民意聚集、舆论生成的功能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发端于网民或意见领袖(如微博大V、论坛博主、公众号作者)的消息源和内容引起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持续跟进。两种舆论场的同频共振或断裂博弈,成为一种舆论生态新格局。

(三)网络谣言的扩散与舆论风向的突变性

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网络谣言作为舆论的一种类型不容忽视。相关研究表明,谣言与事件的重要性及不确定性呈正相关,即某个事件越重要,而受众对该事件又知之甚少,那么谣言爆发的可能性越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在事实真相不确定的情况下,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转发,加上受众从众心理,诸如“肺炎系SARS病毒”“零号病人系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生”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相继出现。另外,随着事件的动态变化,网络舆论关注对象及内容也在不断调整,舆论风向突变性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事实反转和舆论反转现象。在舆论治理和引导过程中,各种突变性、即时性的舆论风向无形中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三、建设性新闻视角下融媒体舆论引导的价值追求

在融媒体舆论引导的复杂现实环境中,作为一种范式创新的建设性新闻,可在价值理性、情感转向和再造共识3个方面实现价值追求超越。

(一)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重视情感、伦理、美德和智慧等人文范畴的价值要素。作为以造福公众和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新闻范式,建设性新闻立足新闻核心价值,倡导公民参与的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叙述方式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9]。融媒体舆论引导的价值理性追求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深入挖掘,全方位提供事件的前因后果。建设性新闻反对缺乏依据的空洞评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客观地叙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为事件提供完整的语境。除了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呈现方式,建设性新闻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不同主体和因素之间的关联,混合式的数据收集模式有助于公众广泛地获取新闻信息,呈现新闻记者对社会事件趋势、动态和结构性的正向把控,从而提供给公众关于社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完整逻辑链条和背景,消除碎片化信息传播导致的舆论事件真实性失守的问题。

第二,赋权于民,搭建公共对话的理性空间。建设性新闻立足于交往理性的对话逻辑,新闻报道融入多方观点和声音,在合理通畅的渠道中,赋予公众知情权、对话权和表达权,同时鼓励记者采取开放式、循环式和反思式的采访方式,引导被访者重新评估和审视社会问题[10]。这意味着受众被纳入新闻报道之中,报道内容融合不同群体的观点,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真实事件,增强公民公共对话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有利于构建公共对话的理性空间,弥合两种舆论场的隔阂。

第三,赋能于世,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设性新闻重视在剖析问题根源和阐明背景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依据扎实的数据和信源支持,提供全面而严谨的叙事,用生动有趣的叙事吸引读者的关注。建设性新闻的方案往往能够取信于人,富有成效,站在公民、公众的立场来开展具有吸引力、参与性的报道。在融媒体网络谣言泛滥和舆论风向突变频发的当下,提供赋能于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有利于厘清事实真相,引导网络舆论正向发展。

(二)情感转向

后真相时代,“强情绪、弱事实”的网络舆论情感化表达随处可见,负面情感宣泄、群体极化、舆论反转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裹挟着唯心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情绪宣泄,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建构[11]。建设性新闻追求“真”与“善”的有机平衡,辩证利用新闻情感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回归新闻学的人本需要,实现融媒体舆论引导的情感转向价值追求。

第一,建构积极情感向度,实现人文关怀和共情传播。建设性新闻践行PERMA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关怀、意义和成就),在负面事件中注入恢复、改善、成长和希望等积极情绪,倡导合作、开放、分享等社会价值带给人的幸福感。借鉴公民美德、社会责任、利他主义等积极因素,尊重和体谅多元人群的价值需求,践行公共美德和人文关怀。

第二,倡导个体关怀和同理心共振,关注社会的良善与美好。建设性新闻积极挖掘平凡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展现人情冷暖和社会良善,以同理心方式提供善行善举,关注给人们生活带来希望和帮助的事件。如凤凰网策划的《暖新闻》栏目,整合正能量新闻,传递社会真善美。

第三,激发公众兴趣与热情,引导公众履行媒体社会责任。建设性新闻将情感、伦理和美德等元素引入公共议程,引导公众共同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以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提升公众的社会参与度。

(三)再造共识

舆论引导的价值在于凝聚人心和再造共识[12]。融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应当直面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舆论工作推动解决社会问题,构建良善社会,而非“消除舆论”或者制造虚假舆论。建设性新闻具有以问题为导向、面向未来、包容与多元、民众赋权、提供语境和协同创新等核心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富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强化正面宣传的价值意涵。建设性新闻视野下,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舆论引导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再造共识的价值追求,有利于防范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取向偏差,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完善舆论监督和引导机制。

四、建设性新闻理念下融媒体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

(一)以对话协商方式实现两种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建设性新闻强调赋予权利和协同创新,为新闻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对话沟通和公平协商的机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构建多元主体发声的话语权利。对于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媒体应改变自上而下的传播机制,以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报道方式建立对话机制,重视官方与民间两种舆论场的声音,实现舆论场的同频共振。

第一,搭建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沟通的桥梁,树立舆情预警意识。媒体从业者要第一时间关注社会事件动向,动态真实地呈现事实全貌,树立舆情预警意识,围绕某个社会问题搭建民众、官方及社会力量的沟通桥梁,充分反映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诉求,建立两种舆论场对话的平台。

第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实现两种舆论场的同频共振。媒体应汇集社会民众的声音,反映民间舆论的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客观及时地呈现官方舆论场的信息,合理弥合两种舆论场的隔阂,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和正能量传播。例如,苏州广播电视台开创建设性新闻“绿色舆论”的实践,采用“意见开放、协商解决、共同面对”的报道框架,重视包容、开放观点的形成,通过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鼓励公众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二)以同理心的叙事方式实现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13]。建设性新闻视角下的融媒体舆论引导,需要以情感传播为纽带,以情感共鸣为目的,在媒体报道中实现共情善用,达到情感共振,实现后真相时代的社会价值纠偏。

第一,立足积极动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媒体的新闻报道应聚焦社会关切和社会问题,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为出发点,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在重大公共事件和危机事件面前,以同理心为切入点,关注群众的情绪动态和情感诉求,第一时间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第二,把握共情阶段与策略的应用。不同阶段公众的情绪波动呈现不同特点,媒体报道也应采取相应阶段性的情感策略,根据事件发展变化和公众的群体讨论、情绪反应等,引导并调动公众的情感。媒体从业者应当根据事件的发生过程,制定媒体前期、中期和后期应用共情传播的阶段性任务,明确各阶段的突出特点和公众的情感表达,使共情传播契合社会的阶段性需求。

第三,重视公众理性与情绪疏导。提高公众的理性认知能力,及时疏导公众情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共情传播把控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共情传播对公众具有情绪抚慰作用,能通过理性报道消除极端情绪,避免极端行为发生。公众通过共情传播表明自身的情绪倾向和意见,媒体报道应积极回应,扩大对话,凝聚社会共识。

(三)妥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叙事技巧

对于融媒体舆论引导,媒体从业者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叙事技巧,采用恢复性叙事策略,践行社会责任。

第一,唤醒积极情绪,减少负面情绪。建设性新闻能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将含有有效解决方案的新闻呈现给受众时,受众感受到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负面情绪会明显减少,态度会更加积极。媒体需要采取积极情绪唤醒方式进行报道,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报道中融入解决方案。

第二,记者主动干预,促使公众参与。在积极情感唤醒的过程中,记者应发挥“干预”的调解者功能,引导受众融入新闻事件。所谓记者干预,是积极促成公众和专家力量参与事件进程,使他们成为新闻制作过程的参与者,而非由记者直接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关注心理创伤,再造社会共识。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媒体报道者应注重心理学的叙事技巧,从受众心理和情感体验角度报道健康积极的新闻文本,降低受众的心理创伤程度,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凝聚社会共识。

五、结语

建设性新闻与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作为范式创新的建设性新闻,蕴含诸多建设性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观层面为融媒体舆论引导提供了价值理性、情感转向和再造共识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建设性新闻开拓了融媒体舆论引导的路径,采用对话协商、同理心和恢复性叙事等方式,实现了融媒体舆论引导的情感共鸣、社会责任和公共善的统一。

猜你喜欢

建设性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