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7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导者接受者大众

姜 浩

(石家庄学院 党委组织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提升国家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意识形态工作全部,社会大众的“接受”是关键环节。“接受”范畴关涉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容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衡量意识形态工作效果如何,就是看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如何使科学的思想理论深入人心,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概念

接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普遍的现象。“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1]从接受的视角分析意识形态,是对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从本质上讲,接受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意识形态的接受机制是指,社会大众作为接受主体来考察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它是社会个体出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对于统治阶级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传递的意识形态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认知、理解、认同,进而整合内化和实践外化的过程。在社会个体对意识形态广泛接受的基础之上,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2]2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社会大众几乎没有选择性和主动性,而是作为客体机械地被灌输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实现由“灌输论”到“接受论”的转向。社会大众接受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逻辑起点,意识形态工作效果从本质上讲就是看社会大众接受效果如何,是高效接受还是低效接受,是真正接受还是虚假接受。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的实现也是通过社会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来实现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接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接受,也不仅仅指收到、看到或听到,而是深层次的心理上的归属、情感上的认同。

二、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系统分析

(一)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要素

1.意识形态话语

意识形态话语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其不限于意识形态的语言,是借助于各种符号系统形成的包括知识、信息、立场、观点以及意义等在内的能够传递价值观念的言语符号系统。意识形态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各阶层的权力关系和社会意义,依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政治话语、社会话语、实践话语、理论话语以及大众话语等。

2.意识形态主导者

意识形态主导者,这里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所讲的“意识形态阶层”。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其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把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传递给社会大众。一般情况下,意识形态主导者总是根据意识形态的内容要求,主动地与作为接受者的社会大众发生联系。意识形态主导者是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代言人,是现代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作用。

3.意识形态接受者

意识形态接受者,这里泛指一国之内的社会大众。意识形态接受者自身会受到意识形态主导者的影响与作用,具有受导性的特质。他们是能够从事具体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能动的选择。因此,意识形态接受者并不等于意识形态的受动客体,其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认知经验反映外部世界,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意识形态内容进行解读并接受。

4.意识形态传播媒介

媒介与意识形态传播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媒介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内容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发挥效果。媒介平台是意识形态内容的重要载体,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结构

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结构就是其要素之间的连结方式和作用关系。意识形态主导者、意识形态接受者、意识形态话语以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统一在意识形态的接受体系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发展,对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和接受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二者主体性意识的发展。当然,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意识形态主导者发展的基础之上,意识形态接受者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意识形态主导者和意识形态话语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是连接其他三要素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碍或促进其他三要素作用的整体发挥,从而影响意识形态接受的最终效果。

意识形态接受机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整个意识形态接受机制中起着统领作用,统摄着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为所传播的意识形态内容提供标准。意识形态主导者是意识形态接受机制中的主体,主导着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发生和启动,决定着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发展方向。意识形态接受者是意识形态接受机制中的另一方主体,它是意识形态接受机制存在的逻辑前提,也是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目的地。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是意识形态接受机制中的载体,为意识形态主体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它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信息渠道,丰富了意识形态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主要特点

(一)交互性

“意识形态阶层”与意识形态接受者即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交互性。尤其是在新兴媒体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方式为“所有人”对“所有人”,意识形态传播从单向的灌输转为双向的互动,接受关系由线性发展成为混沌性和复杂性。社会个体可以与发出官方声音的“意识形态阶层”交流互动,对意识形态内容的选择权得到增强,主动性得到凸显。另外,人们在接受含有意识形态的各种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发布者。社会大众可以自由、独立地获取网络上的资源,并经过自身认知结构、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的过滤、加工,向外界社会传递出含有意识形态因子的政治、思想、文化等信息,众多信息的错综交互,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识形态舆论场。

(二)实践性

意识形态话语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作为一种政治语言符号,其在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意识形态涉及的问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意识形态的功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发生着迁移。就意识形态的接受而言,观念和实践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的接受绝不仅仅止步于观念的内化,而是有待于大众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实践是意识形态接受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意识形态接受才能完成。一方面,大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意识形态内容带来的满足感,这样能够将意识形态内容顺利地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大众才能强化对于意识形态内容接受的情感和意志,并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符合意识形态内容要求的行为习惯。

(三)自主性

大众个体对于影响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可以能动地适应,表现为独立、自由地自我支配责任与权力,这就是个体的自主性。在意识形态接受过程中,社会大众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自主对意识形态内容进行选择。“意识形态阶层”和意识形态传播环境虽然能够影响大众的选择,但不能代替其进行选择。在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价值要求、思想道德等内容,通过大众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纳入其已有的“接受图式”,从而使传播的意识形态内容与个体接受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视野等相融合。当然,自主性并不是放任人们“跟着感觉走”,而是坚持“意识形态阶层”引导下的自主。缺乏科学引导的自主,会使人们走向迷茫。

四、意识形态接受机制的作用机理

(一)现实需要是内在驱动力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求的刺激下才产生的,人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意识形态内容若要被广大社会大众所接受,必须要关注群众个体的内在需求,激发其动力。这里的内在需求绝不仅仅限于低层次的生理性要求,而更多的是心理、情感、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和调整。在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阶层”必须有敏锐的捕捉和洞察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调整意识形态的内容形式、载体方式以及传播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民众个体的内在需求,促使其产生接受意识形态话语的内生动力。

(二)认知是重要环节

“认知与接受密切相关,是客体对教育信息产生注意、反应并产生自身态度的过程。”[3]认知与接受有着紧密的关系,是接受的重要环节,没有认知,接受便无从谈起。在意识形态的接受过程中,“意识形态阶层”通过不断调整意识形态内容及表达方式,对社会大众形成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其对意识形态内容形成知觉,即将意识形态内容作为知觉对象。在感知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阶层”通过一些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促进社会大众对感知到的意识形态内容产生一定程度的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阶层”引导社会大众打破固有的认知局限,运用自身已有的思维结构和知识经验将认识到的意识形态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最终使意识形态内容内化成为社会大众个体自身的思考模式和观点主张。

(三)认同是根本目的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11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只有得到广大社会大众的认同,才能够更有说服力,从而自愿去接受,自觉应用去指导社会实践。认同是指具有情感上的同向和心理上的信任。大众都是具有情感的个体,情感认同在意识形态接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自觉、自发、自愿的亲近和积极、主动的接纳。社会大众在认知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内容激发出积极的同向情感体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之上,社会大众基于个体社会化的需要,会自觉形成对意识形态内容稳定的内心信念,这时意识形态内容就会在社会大众个体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形成对意识形态内容的坚定信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广泛的支持。对意识形态的认同还需要将信仰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即社会大众要自觉地按照意识形态内容的要求行事,形成从内到外的认同,这是认同的最终结果。

五、立足意识形态接受机制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路径

(一)实现“接受者中心”的理念转变

新时期意识形态传播不再是单向灌输,而应该成为双向转化,实现由“灌输论”到“价值论”的转变。这种不只是表象层次的图景或话语的转化,更多的是关注于对意识形态接受者能动性的激发。要通过构建多样化媒体传播矩阵,增强有关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意识形态的顺利传播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能动性参与,只有社会大众个体参与互动,才能建立起价值链接,产生情感共鸣,否则意识形态就会虚无缥缈没有根基。要尊重大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差异性和特殊性,提高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使大众自觉自愿自觉地接受、传播和践行。要坚持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在价值旨归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需要、建立利益基础,实现人民权利、获得政治认同。”[5]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凝练提升意识形态内容的品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二)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

意识形态内容要解决社会大众现实生活的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回应社会现实需要,使社会大众体会到现实需求得到满足而带来的美好体验,真正体会到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价值和力量。要以科学性的理论逻辑体系,拓展人们广阔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出发,创新话语方式和表现形式,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靠近人民,贴近实际,满足人民多元化的需求。要从人们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入手,引导其自觉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精神动力、愉悦体验和价值力量。

(三)增强意识形态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在当今“内容为王”的信息时代,要不断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形式,满足人们的期待视野,提升意识形态内容的吸引力。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内容结构,完善意识形态内容的整体性、层次性、全面性和多样性,对意识形态内容要素进行适当的整合,消除其中的重复、混乱、矛盾。保持意识形态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一以贯之、循序衔接的独立、完整结构。意识形态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突出主旋律,营造自由、平等、开放的传播环境和更具亲和力的氛围。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使社会大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要摆脱单一、僵化的“泛政治化”模式,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使其能够科学地理解、自觉地接受,并主动应用于生活实践。与此同时,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坚决避免泛意识形态标准,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强化理论武装。

(四)立足我国实践,优化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供给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必须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夯实群众基础,提升包容力,增强主动性,牢牢地掌握群众,付诸实践。从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供给来看,要立足中国问题、中国现实来进行话语表达,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生动的话语概括、总结和升华。主流意识形态要引进、吸收新的话语元素,主动融入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认知、理解和接受。习近平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6]要优化话语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充分实现点对点、人对人式的互动式传播,提升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内容进行解读,坚持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挖掘符合时代潮流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主导者接受者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Flu Study
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校长的主导者角色
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