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探究

2022-03-17于立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德育

于立新

(白城师范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吉林 白城 137000)

探索高师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标准及培养体系,旨在深入挖掘大学英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有价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促进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与道德修养的融合和共同提高,形成富有大学英语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构建并落实大学英语立德树人体系及机制,挖掘出大学英语知识中的德育思想内涵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将英语知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内容相互协调统一,实现学生大学英语知识和道德修养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通过高师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改革大学英语知识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系及机制改革,促进高师院校德育体系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出一定贡献。

一、研究的缘起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这一目标,需要相应的培养体系加以保障,构建什么样的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成为摆在各个专业面前的重大问题。李少兵、唐伟在《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反思高校道德教育》一文中认为,当前德育知识概念不清,德育实践流于形式。[1]刘鹤、郭凤志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不足,亟待拓展。[2]聂迎娉、傅安洲在《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一文中指出,课程思政要把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高等教育全部课程和教育素材之中,是全程、立体化、全员参与的育人行动。[3]聂明方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指出,新时代高校学生素质高、年龄小、环境优越、阅历丰富,他们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道德观念也易于发生变化。因此,高校要审时度势,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大学英语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4]

当今,一些教育观念对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有一定冲击。如,国外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流变,其育人内涵经历了从博雅到通识的转变。第一,自由教育观与理性价值。对自由教育的推崇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重在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指引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教学内容关注知识整体性,重在培养人的理性,不带任何职业性或功利性目的。教育的世俗价值盛行,引发帕科德教授于1829年首次使用“通识教育”一词为共同学科辩护,使理性价值遭遇到了实用主义的挑战。第二,进步主义教育观与工具价值。19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的城市化和移民浪潮等因素加速了实用主义的蔓延,大学课程的博雅与实用之争也愈发激烈。第三,折衷主义教育观与多元价值。折衷主义试图调和自由教育观和进步主义教育观二者间的矛盾,既认同在人类文明领域存在对学生心智成长有益的共同且永恒的知识与价值观,又承认实用类课程的学习有益于学生的社会化,标志着教育转向多元价值。[5]

综上,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发掘大学英语知识中的德育价值,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体系就成为当前极为紧要的问题。

二、高师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理性认知和教学经验

英语教师比较缺乏德育教育理性知识和教育经验,这一现状急需改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教育,所以需要从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认知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理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基于此,落实立德树人要厘清德育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界限和关系,才能真正达成德育目标。[6]

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德育教育经验,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教学中不能精准切入,缺乏与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沟通,不能在授课过程中作到有的放矢。

(二)立德树人教育缺乏校园活动载体,引入德育素材生搬硬套

高校德育教育的拓展,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在更多渠道提供思想引导与服务,是当今提升高校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德育教育载体拓展不足,应围绕校园活动载体的开发、大众传媒载体的建设与应用、校园文化载体等三个方面展开,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机制的物质体系构建迫在眉睫。[7]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根据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德育素材,而是硬性植入,学生难以理解,效果往往差强人意。[8]德育教育融入课程不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变成德育教育课程,也不是单纯加入新的德育内容,而是要努力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元素,促进英语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体系缺乏立体化和全员参与的深刻内涵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德育教育课程不同,它是指把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高等教育全部课程和教育素材之中,全面贯穿在大学教育整个过程,立体化、全员参与的育人行动,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过程中使专业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结合的一种思想和行动。这一思想观念的提出,是高等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高等教育各类课程相结合的新发展,并且形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这一理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号召的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是传统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全新育人思想,目的在于实现全程、立体、综合育人。它进一步凸显了高等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全面挖掘专业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当前,高校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机制缺乏立体化和全员参与的完整内容和深刻内涵,全程的立体育人和全员参与流于形式,内容和形式脱节,不能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三、构建高师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对策

作为知识学习和生命成长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育应成为课程思政重要的突破口,成为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盛行时代探索人格本位、追求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立德树人内涵

古代学者认为,教师是传授知识、树立榜样、解决学生疑惑的长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应有之责。据此,大学英语的最高教学目标也应该是立德树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摆脱了传统形式,形成了比较灵活的新思维模式,紧密结合当前的科技创新、犯罪智能化、网络安全,突出情感关怀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关注当代青年的思想困惑、“巨婴症”等现象,注重新的时代如何构建新的德育评价机制,研究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差异化对人内心的影响,提倡传统公德与文明教育,倡导法制、兼顾内省,摆脱单纯依靠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的完善来解决当前人们内心遇到的道德困难与问题。大学德育教育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但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与角度。对德育科学认知要从传统东西方德育发展过程入手,通过逻辑清晰的哲学论证,使德育教育能够从本质上抓住人心并指导实践。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教材、教师的德育内涵建设,通过学术与思想、历史与现实、思辨与情感、建构与批判的有机结合,通过改革大学英语德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德育实践是道德修养在实践中的体现。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包括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缺乏来自于生活和自我精神认同的突出个性化心灵体验和德性尊严的内在实践。德育实践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去行动,敬畏客观规律,以爱己之心爱人,自觉遵守道德法则,热爱自然、万物生灵,以爱人之心体味他人的疾苦冷暖,将大学英语中包含的德育知识贯彻于大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明晰道德的具体内涵,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行动引导学生道德情操的形成。

(二)构建立德树人培养体系

德育教育要借助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构建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德育培养体系,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号召,介绍碳中和、碳达峰等最新的环保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教材应贴近生活,突出个性化学习特点,体现功能、结构、语言、任务教学法相互融合,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发展性和趣味性,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使之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例如,在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Living Green中,主要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作到绿色环保、现代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可以使用节能灯泡,随手关灯,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尽可能步行、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主动站在育人的高度实施教学,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爱学生,情感育人,具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主动研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及时把最新的德育教学理论、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

近年来,立德树人教育载体建设从物态形式发展为活动载体,包括校园内部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作为德育无形的载体,为高校学生道德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包括英语电影、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读书会等,使学生在日常英语实践中体会礼仪、社会道德、尊师重教、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例如,英文原版电影欣赏是大学生间接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良好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勇敢的心》描写了13-14世纪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情节动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类似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精神,使之成为坚定的爱国者。

此外,还应大力开发图书馆中的英语德育教育资料资源,尤其是道德理论、道德养成、理想信念方面的资源,定期举办“读书会”,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自身想要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也可以利用书法、英语戏剧、英文歌曲、英语口语、英语翻译等方面的竞赛活动,使学生热爱学习,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其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产生荣誉感和追求成功的信念。英语学术报告可以通过专家学者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引导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校外机构担任引导者,通过以英语为手段的实践活动,寻找自身不足,明确自身责任,注重行为举止,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目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针对性,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育人效果。

(三)完善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机制

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素养,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他们年龄整体偏小,且家庭环境优越,思想难免会随波逐流,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审时度势,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大学英语知识的传授及其包含的德育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抛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抛弃自私自利、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多贡献少索取,多付出少回报。[10]

自我迷失和精神失养是造成当代人越来越难以满足于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的重要原因。大学英语课程要兼顾育人、传授知识、价值引领的目的,注重发现本体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由价值自发向价值自觉的过渡。大学英语知识的传授反映了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中蕴含德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在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底蕴上,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就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行和能力,亦是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和必然要达到的目标。

完善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机制,需要社会、政府大力支持,学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管理计划,大学英语教学部负责组织落实,教研组具体实施,发掘大学英语课文、英语新闻媒介或日常英语对话中体现上述观点的有针对性的德育素材,将其整合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日常考核或者集中考核过程中体现德育考核内容,同时,德育内容及素材应该与时俱进,持续更新,紧跟时代,对标党中央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持续完善立德树人的培养机制。

总之,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重大的政治任务,高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践中检验大学英语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构建效果,并使之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