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末民初吉林西部地区小学教育发展

2022-09-16张芷瑜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在校学生小学校学堂

张芷瑜

(白城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吉林西部地区的小学教育也由此逐渐发展起来。

一、发展概况

(一)清末民初小学教育初步发展

吉林西部地区的小学教育肇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这一年遵照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的指令,在洮南、瞻榆和大赉分别设立了官立初等小学堂各1所。此后,靖安地区(今白城市洮北区)和长岭县的小学堂相继建立。但因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教育发展缓慢,到1911年民国建立前夕,吉林西部地区也只有少数几个县开办小学教育,其他地区还是以私塾为主,没有新式学堂教育,整体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其中,1906年,大赉城创办了第1所官办两等小学堂,翌年6月,又建立半日制小学堂1所,学生47人;7月创立马营子初等小学堂,在校学生l5人。到1908年,共办13所小学堂,在校学生282人。[1]开通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在县城开设第一所官立小学堂;长岭县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县城东南隅建立小学堂1所,1个班,招生30人,为本县官办小学之始。1912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长岭县县立小学堂改称高等小学校,招生40名。又在县城东北隅建立国民学校1所,招生57名。并在第二区和第四区各建学校1所。年终统计,全县有公立初、高等小学校4所,班级4个,学生132名。白城市洮北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创立男女初等学堂各1所,学生35人,男学堂学生23人,女学堂学生12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洮北区的胡宝山屯建立初等学堂1所,学生90人。洮南县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创立了第一所官办两等小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在洮南县城富文大街路北成立官立蒙汉同文初等小学堂,到清宣统二年洮南县共有官立小学10所,有教员22人,有班级11个,在校学生299人,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1910年洮南府官立小学堂一览表[2]

(二)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们强调贯彻和执行教育部所颁发的兴学方针及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办学,这使吉林西部地区的乡村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13年,全省有小学459所,学生18 171人。其中,初等小学中省立的有6所,学生615人;县立的有3所,学生1 159人;区村立的有298所,学生9 518人;私立的有98所,学生2 416人。高等小学校省立的有1所,学生167人;县立的有13所,学生942人;区村设立的有4所,学生123人。两等小学省立的有7所,学生1 176人;县立的有20所,学生1 619人;区村立的有6所,学生336人;私立有3所,学生100人。[3]1927年,全省共有小学校1 670所,学生111 728人。初级小学1 442所,学生为86 601人。其中,公立的有1 244所,学生77 784人;私立的有198所,学生8 817人。高级小学116所,学生5 817人。其中,公立的学校有110所,学生5 651人;私立学校6所,学生166人。完全小学109所,学生19 228人。其中,公立学校101所,学生17 540人;私立学校8所,学生1 688人。其他学校3所,学生82人。[4]1927年同1913年相比,学校增加了1 211所,学生增加了93 557人。1931年全省县立小学校共有1 524所,高级班409个,初级班2 557个,学生110 592名。[5]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吉林省小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西部草原地区各县的情况也是如此,1913年,大赉县有公立小学9所,学生249人;有私立小学5所,学生126人。安广县有小学1所,学生70人。1918年,大赉县有区立小学24所,教师34人,学生641人;有私立小学8所,教师8人,学生160人。1924年,安广县有区立小学9所,教师16人,学生457人;有私立小学7所,教师7人,学生224人。到1931年,大安县共有小学68所,学生3 059人。[6]靖安县1911年有小学校3所,学生25人。到1931年8月,靖安县有县立小学3所,学生403人,区、村共有小学16所,学生1 456人。[7]

从表2可以看出,1926年,镇东县有10所学校,其中,县立小学2所,区立小学8所;镇东县学校都是民国成立以后创办的,且都是小学。1914年,洮南县有公立小学6所,教师14人。1923年,根据民国新学制要求,县公署把全县划分六个学区,第一学区为城区,其他五个学区均在农村。1924年,全县有公立小学15所,教师29人,在校学生814人。1927年,洮南铁路局先后创办小学2所,名为扶轮第九、第十小学,有教师16名,在校学生327人。1929年吴俊生之妾李助君创办私立女子完全小学1所,称助君女校,有教师10名,在校学生264人。1931年,全县有小学51所,教师131人,在校学生3 378人。[9]1908年,开通县始创官立初等小学堂,当时只有教师1名。1911年2月开通三区八面山昭官立第二初等小学堂,有教师5人,另有私塾教师5人,招收学生21名。同年4月,一区金城堡镇建立官立第三初等小学堂,招收学生22名。同月,县城内建立一所官立女子两等小学堂,招收学生20名。堂址先设在第一初等小学院内,后迁至城内东街。1912年,该校因叛乱停办。1913年8月,四区大喜窝堡屯建立官立第四初等小学堂,招收学生40人。1917年,瞻榆县一区(县城)建一所官立小学,学生36人,教员1人。三区感化屯建官立小学1所,学生37人,教员2人。1917年,瞻榆县创办2所官立小学,教师只有3人。1920年4月,瞻榆县第一国民学校添设高等小学一个年级,学生40人。1929年开通县有公立初、高级小学共32所,学生1 345人,教师60人。瞻榆县有公立初、高级小学33所,学生2 218人,教师38人。[10]乾安县1929年4月25日,才在县城建立第一所县立初级小学校,招收新生40人,又请教师2人。1930年5月,初级小学改称县立第一小学。8月招收高小一年级学生33人,同月,于县城增设第二小学,为女子学校,招收女生40人,由2名女教师执教。这一年,共有学生282人,教师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2.9%(包括塾生)。[11]可见,民国建立后,吉林西部地区各县小学教育都在飞速发展。

表2 1926年镇东县全境学校简明表[8]

二、发展特点和局限性

清末民初,吉林西部地区兴办的小学教育既具有全国一般性的特点,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首先,师资来源广泛多样,水平参差不一。大部分师资来源于各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还有一部分由过去私塾的塾师改良转化而来,少部分来自国内外其他学校的毕业生。

其次,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退学率较高。办学者主要受到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进行实业教育。为了更快振兴实业教育,使每个学生毕业后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并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于是在小学教育中融合了实业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教育方式也使掌握生产技能与学习基础知识产生冲突,导致小学生基础较差而难以理解各类技能原理,学生在高等小学校毕业后,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难以顺利地完成初中的学业,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强制安排的实业课都不感兴趣,导致小学退学率大大增加。

最后,教育经费和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清末民初吉林省西部地区民众都比较贫穷,办学经费主要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筹措。由于这一时期军阀混战、军需浩繁,再加上各级官吏一贯的贪污腐化,对教育经费拖欠、挪用和停发等现象经常发生,致使许多学校都无法维持正常教学。受工资待遇、办学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限,吉林西部地区的普通学堂对教员吸引力较小,很难找到足够的长期教师,各学校教师缺员现象比较普遍。

三、结语

从吉林西部地区小学教育自身发展来看,清末民初时期,吉林西部地区小学教育在其发展道路上存在一定不足和困难,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显著成绩。因此,对这一时期吉林西部地区小学教育的研究,能为此后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依据。

猜你喜欢

在校学生小学校学堂
绘画作品选
绘画作品选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小学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与有效实施
银川地区10~18岁青少年在校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现况调查
美国小学校车
陶革新、徐玉东、李家和作品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