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2022-03-17刘季陶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阿尔芒茶花女玛格丽特

刘季陶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外语学院,长春 130114)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林纾翻译并传播到我国的一部外国小说。十九世纪末,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的救国道路陷入困境,《茶花女》在当时的欧美已享有盛誉,它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思想方式。玛格丽特原本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女孩,在生活的压迫下被迫成为一名妓女,但其内心仍然保持着纯真和善良。她的悲剧命运虽非源于爱情,但爱情却加深了她悲剧的一生。玛格丽特在爱情中表现出的无私、善良、牺牲自我、勇于跨越门第礼教,这些都给人们带来震撼。

一、伴随玛格丽特一生的爱情轨迹

(一)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

《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由上升转向没落时期,当时的统治阶级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榨取社会财富,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不能摆脱贫困,获得温饱。黄金的铜臭味与资产阶级内部腐化淫乱的生活方式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原则,思想道德受到扭曲,传统的道德观念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它本身的力量。玛格丽特作为一名乡村女孩,她经历过贫困、辛劳的生活,了解当时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初入繁华巴黎都市,她在谋生过程中,目睹了纸醉金迷的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她在辛苦劳作与享乐生活中选择了后者。这是时代所造就的,是当时社会众多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

玛格丽特是善良、活泼、简单无暇的乡村姑娘,因家庭贫困来到浮华都市巴黎,依靠年轻和美貌走入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在上层社会周旋,成为贵族老爷们玩弄的商品。表面上她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生活,而实际上则是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正如玛格丽特所说:“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1]这时的她虽然意识到这种生活使自己灵魂空虚,但她却已经离不开纵情声色的交际场了。在巴涅尔的老公爵为玛格丽特提供了一条离开这种非正常生活的渠道时,她却因无法忍受远离交际场的孤独,选择继续在交际场中沉浮。

(二)在爱情中提升人格

玛格丽特经常游走于各大剧场和交际场所,需要足够多的经济来源维持她那庞大的开销,所以经常同三四个大贵族来往,以获得自己向往的物质生活,但她对来往的贵族是有选择的,例如对德·N伯爵是多次拒绝的,并且表现得非常不留情面,却决定与当时相对贫寒的阿尔芒相爱,甚至为了阿尔芒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

在小说中,玛格丽特对初次见面的阿尔芒没有任何感觉,认为他跟其他伯爵并无区别,都是没有真情的,不值得对他们付出真情。而两年后的再一次相遇,却让她改变了对阿尔芒的最初看法,当知道阿尔芒就是在她生病期间经常来探望她且不留下名片的年轻人后,玛格丽特认为阿尔芒心地善良、热情、体贴,使自己那颗已经冰冷的心重新苏醒,“因为你看见我咳血时握住了我的手,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你真正同情我。”[2]玛格丽特被阿尔芒的爱感动了。但对于玛格丽特这一类经常游走于男人之间的女人来讲,她们不相信有真挚的感情存在,她认为阿尔芒的爱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并不能够长久,所以只将阿尔芒对她的迷恋当作是一时新鲜,还真诚地劝说阿尔芒不要为了她而倾家荡产,这样不值得,她也不会为阿尔芒付出真情,但她愿意成为阿尔芒的情人,并告知自己的活动安排,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陪伴阿尔芒。

在与上层社会的长期周旋中,玛格丽特已经厌倦了巴黎的喧嚣,通过她对阿尔芒的考验,确认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阿尔芒给玛格丽特孤独且痛苦的灵魂以安慰,使玛格丽特原有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更加明确。玛格丽特决定告别交际场,远离声色犬马的生活,她不希望与阿尔芒的爱情中掺杂着金钱交易,而是希望与阿尔芒过着平静、简朴、幸福的新生活,并且制定了新的生活计划,希望可以离开巴黎前往意大利,这样,她的一切过往都不会对阿尔芒产生任何影响。玛格丽特由一个出卖肉体让男人们倾家荡产来满足自己对物质需求渴望的妓女,转变为替情人着想且具有无私忘我精神的恋人。在与阿尔芒的接触过程中,玛格丽特的人格有了很大提升,从前的玛格丽特总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存在价值的人——“像我这样的女人多一个少一个又有多大关系”“难道对待像我这样一个姑娘还要特别拘谨吗?”[3]但是,此时此刻的她追求与阿尔芒精神上的平等,不再轻视自己,不会任意贬低自己。当阿尔芒知道玛格丽特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都卖掉的时候,他想让玛格丽特依然保有那种奢华生活,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我从前不得已要过那种生活,不要再把我投进去。”[4]玛格丽特已经从纸醉金迷的交际场和各大剧场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在爱情的激励下,她同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一刀两断,希望与阿尔芒并肩争取到做人最起码的权利。

(三)在奉献中道德获得救赎

阿尔芒无法抗拒玛格丽特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又不愿意欠玛格丽特的人情,他决定将自己母亲的年金赠予玛格丽特,这使得阿尔芒的父亲找上门来,他父亲作为阿尔芒日常生活中的监护人,当阿尔芒的表现与社会主流行为不一致时,他就会站出来引导其回归自己原来的人生轨道。虽然当时法国宪法取消了人身依附关系,还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却仍然受到歧视。当时,迪瓦尔先生所代表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认为妓女都是没有心肝、不存在真实感情的,是一种榨取金钱的机器,所以,玛格丽特的爱情注定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相爱,她的过往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歧视和谴责,并且因此影响到阿尔芒妹妹的婚姻,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迪瓦尔先生认为必须刻不容缓且妥善地解决这件事,他在与儿子的争辩中没有获得成功,于是改变了策略,对玛格丽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玛格丽特无法再坚持自己的看法,被迫接受了阿尔芒父亲的请求,怀着万分痛苦的心境离开了阿尔芒,埋葬自己期盼已久的爱情,为了挽回爱人的家族荣誉及妹妹的幸福,她重新回到交际场,再次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玛格丽特。但由于她原来并不体面的身份和过去肮脏的生活,使阿尔芒认为玛格丽特之所以选择离开自己,回到原来的生活,是因为贪图金钱和对物质生活的享受,阿尔芒由于误会而开始鄙视她,仇恨她,甚至让玛格丽特回到巴黎后来往最密切的惠林普成为自己的情妇,让玛格丽特难堪,还当众给她种种侮辱和打击,玛格丽特不想违背对阿尔芒父亲的承诺,即使心如刀绞也仍然含泪接受来自爱人的报复却不说明真相。因为玛格丽特对阿尔芒无私的爱,她选择牺牲爱情甚至生命来换取爱人一家的幸福,自己却独自品尝着无边无际的苦痛,忍受了平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和打击,但她不抱怨,仍选择原谅阿尔芒,直至心力交瘁、玉殒香消。小说通过赞扬玛格丽特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使其灵魂得以净化、道德得以救赎。

二、形成玛格丽特爱情悲剧的根源

小仲马出生于巴黎,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了各种歧视和侮辱,更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和社会的一些不公平待遇,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在他的创作中,经常能看到对女性困苦及悲剧命运的同情,对下层人民苦难与不幸的同情,并流露出对社会的不满。他极力摒弃资产阶级的偏见、恶习和门第观念,把自己内心的同情和对人性的赞美全部倾注在所塑造的玛格丽特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悲剧色彩更加浓郁,也揭示出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多方面成因。

(一)社会对玛格丽特的压迫

当时法国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过着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贫困潦倒,农民在封建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农村经济处于一片萧条状态。玛格丽特同许多人一样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从农村走向城市,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谋生,但这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且当时黑暗社会的男权文化残酷地扼杀了女性,践踏女性的人格尊严,认为女性是男子的附属品。在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而妓女的产生又是男权社会下的必然产物,那些失去基本生活资料的妇女为了能够生存,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男性玩弄,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玛格丽特不仅是上层金融贵族肆意玩弄的对象,也是他们获取财富的工具,她靠出卖肉体得到的钱财,很快就会流入到家具商、时装商和餐馆老板的腰包。[5]他们在马格丽特身上牟取暴利,又在她临终之际拿着借据登门要债,派人监督她,避免东西流失。她死后,他们马上来催收账款和利息,急于拍卖她的物品,以获得新的收益。玛格丽特的邻居普律当丝在她红极一时的时候攀附于她,并且到了奴颜婢膝的地步,只是为了获取报酬,而到玛格丽特奄奄一息时便毫不犹豫离开了她,转向更年轻、炙手可热的新的妓女那里,为她们服务,并从她们身上赚取报酬。由此可见,在那个拜金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良知已逐步被黑暗社会吞噬,读者可以透过小说清楚地看到当时统治者和金融资产阶级狰狞丑陋的面目。

(二)伦理道德对玛格丽特的摧残

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虚伪、庸俗,讲求门第观念,人际交往假仁假义,在婚姻关系中不仅残留着封建门第观念,而且刻上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烙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玛格丽特既受到经济上的压迫,又要忍受残酷的精神压迫,虽然当时法国宪法明文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妓女的身份依然是受到社会歧视的,她们被看作是罪孽深重的人、不洁之物,是为人所不齿的。[6]即使她们自愿抛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开始新的生活,也不能让人们改变对她们的看法,资产阶级卫道士迪瓦尔先生的言行正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而这恰恰也是造成玛格丽特悲剧的主要原因。迪瓦尔认为,他只是按照当时社会赋予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采取了自己认为合情合理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当然,对于玛格丽特来说,迪瓦尔先生冷酷、自私、虚伪,为了保全家族荣誉不惜利用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来剥夺她的幸福、她的意志,加速了她死亡的进程。迪瓦尔希望借助法律、宗教、舆论等手段来摧毁玛格丽特的心理防线,使她认识到,在社会偏见和舆论面前她是无能为力的,无法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来对抗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社会道德评判标准,所以玛格丽特决定答应迪瓦尔的要求离开阿尔芒,让他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迹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她则独自忍受痛苦的折磨,重新过起了昔日荒唐的生活。

小说中描绘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人们都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惋惜,但扼杀玛格丽特爱情的不只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制度,还有阿尔芒的虚荣与猜疑。当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回到巴黎后,阿尔芒不明真相,回到巴黎找到玛格丽特并一再羞辱她,还给她送去标志妓女身份的“过夜费”,这给玛格丽特造成致命的最后一击,他的由爱转恨,终于使玛格丽特在贫困交加中含恨而死,只留下了几封书信和一本日记。

(三)自身性格特点使玛格丽特牺牲自我

玛格丽特因为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像一朵美丽洁白的茶花,在最美的时候绽放,却不幸遭遇到狂风暴雨,导致花期较短,过早衰败、凋零,但她的内心却是善良、纯洁无瑕的。玛格丽特来自于巴黎郊外,出身贫寒,沦为妓女,她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喜欢漂亮的衣裳、豪华的马车和钻石,她经常过着狂欢滥饮的生活,或许是因为在欢乐场上看透了人世间各种虚情假意,所以她更加渴望真挚的感情。

在生活的种种压迫下,她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爱上了既不富裕又没有社会地位的阿尔芒,为了和阿尔芒没有顾虑地生活在一起,她断绝与老公爵来往,以致被切断所有的经济来源,决定离开巴黎去往宁静简朴的乡村。

玛格丽特朴实、善良、纯洁,积极地面对生活,与污浊社会和屈辱命运抗争,当其享受着爱情甜蜜的时候,生活压力也在悄悄地到来,面对这一切,玛格丽特表现出对爱情的坚守和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她卖掉那些虚伪的装饰物,只为了维护她与阿尔芒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她希望始终保有爱情的纯洁,不使这份感情沾染上任何金钱关系,不希望他们的生活使阿尔芒产生经济上的压力。他们只要简简单单地生活在一起,像所有的恋人一样,这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的,阿尔芒为了回应玛格丽特的付出,将他母亲的财产转赠给玛格丽特,致使阿尔芒的父亲找上门来,但这时的玛格丽特并不是软弱的,为了捍卫自己的幸福,面对迪瓦尔先生的粗暴干涉和无理指责,她表现出对爱情的坚定不移——“这是我的家,我有我的权力。”[7]并且拿出当票和借据,证明自己的爱是真诚的,同时为了爱宁愿做出牺牲,她答应了迪瓦尔先生的要求离开阿尔芒,为了阿尔芒的幸福,牺牲自己的爱情,这是玛格丽特的善良使然。

三、结语

《茶花女》不仅是一出爱情悲剧,还是一曲真挚爱情的赞歌。玛格丽特为了回归到最本真的生活状态,面对黑暗社会的摧残,她不再退缩,敢于向命运抗争,用生命向那个社会发出无声的控诉。除社会原因外,玛格丽特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她无私、勇于牺牲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郁。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门第观念的存在以及人们信奉金钱至上的观念,都使玛格丽特追求真挚爱情的结局必然是悲剧的。

猜你喜欢

阿尔芒茶花女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茶花女》:恋爱可以,“恋爱脑”不可以!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茶花的滋味
巴黎锁在烟雾中
茶花女吊灯
歌剧《茶花女》剧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茶花女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