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情境任务化”作文审题能力探析
2022-03-17刘雅慧
刘雅慧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学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在2017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要求是:熟悉各种文体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写作常识,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能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境和要求,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表达手段,构造完整语篇。掌握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能按语篇功能和写作目的,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符合文体和语体的要求。不难看出“写作情境”“写作要求”“文体”“语体”这些有关题干中的要求字眼已成为现阶段作文备考不可忽视的关键词。
在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实行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均运用大量笔墨强调“情境”在高考命题中的重要性,针对“三新”背景下的新高考,则更加强调“情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与课时教学时,应设置不同的情境作为教学背景、学习前提及教学目标。针对高考作文备考,利用真实情境进行作文命题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地改变了当下作文写作“空中楼阁”的“虚”像,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做”,为自己,为国家,为时代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因此,在“三新”背景下,高考“情境化”“任务化”的作文成为了命题人的主流命题方向。
然而,学生在“任务情景化”作文写作中依然存在大量问题,比如忽略情境,使得主题若隐若现;思路慢热,使得作文不露真容;另起炉灶,使得写作目的无法实现;主题缺失,使得作文内容偏离中心。因此,任务情境化作文写作需具备多种能力,我们主要以2019年全国二卷与2014年全国二卷进行对比,首先分别从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分析:2019年全国二卷,主要针对核心素养考查了劳动意识,实践创新,自我管理,健康生活以及在社会学习中勤于反思。2014年全国二卷,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考,勇于探索,批判质疑的精神,下面我将依次从作文命题题干中的“要求中的区别”与“任务中的区别”分别探析。
一、要求中的区别
要求中的区别即情境背景资料之外的写作要求,如2014年全国二卷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再如2019年全国二卷作文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时隔五年,我们不难发现作文中的要求发生了一些细微的改变:要求更加细致,尤其是“切合身份,贴合背景”这两点要求,就是对情境任务化作文考查最好的阐释,学生需要有材料背景意识,需要展示出自己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进行写作,这就要求在作文里,我们要有与背景相关的内容阐释,同时也要注意以当事人的口吻进行叙述。
1.材料意识
在2019年全国二卷中对“材料”的要求是结合材料。2014年全国二卷中对“材料”的要求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这一点内容看似很小,但命题改变的意义不小,不脱离材料意味着范围宽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已知”对作文进行一定的准备,因此就出现了部分考场作文准备痕迹明显、内容雷同、情感不真的现象。而明确要求结合材料则要求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扣写作要求,从小处着手,解决实际问题,为事件而发声,而非水中望月,镜中看花。
2.文体意识
在2019年全国二卷中对文体的要求是:符合文体特征如演讲稿、信、观后感、慰问信等。2014年全国二卷只要求明确文体。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变化对文体的要求越发具体。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因此,强化应用文体写作是高中三年作文写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情境任务中的区别
1.身份意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考场中只能用文字与符号展现,所以,任务情境就有了一定的虚拟性。那么虚拟情境下的“我”,不仅仅是“真我”,亦有可能成为那个情境设置里的“假如是我”。在2019年全国二卷中要求同学们是青年学生当事人,虽然同学们是当下的青年学生,却不是情境里的当事人,因此这里的“我”仍然是我们之前说的“假如是我”。2014年全国二卷对身份无要求,意在作文的叙述者就是“真我”。
当然,我们在处理好“真我”与“假如是我”这个关系后,还应该注意“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不论何时,我们都不该忘记个人真性情的抒发,亦不能忽视“一肩慷慨,一肩慈悲”的家国情怀。
2.读者意识
在2019年全国二卷中,要求读者为:学生集会上的人、家人、同学、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读者不同,写法也就相应改变,表达方式及内容的取舍也会进行调整,可以说受众群体很有针对性,不能把读者晾在一旁。2014年全国二卷无明确的读者要求,普适性较强,针对性相对弱化。
3.材料背景意识
2019年全国二卷材料中所有围绕“背景”的阐述有:贴合背景,1919学生集会上、1949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国庆节,虽背景抽象,但我们应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场景中,结合“假如是我”与“小我”“大我”,感情真挚地完成此文。一旦脱离背景材料,大谈历史,或者引用此历史时间之外的名人名言,都会给人以时空错乱或不切实际之感。在2014年全国二卷中,有关“背景”的内容为:不少人喜欢动物……依法惩处。这篇作文在写作时,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材料背景对问题的针对性和对作者文章的指向性不如2019年的题目明确。
鉴于此,面对高考作文备考,首先,建议大家应继续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鼓励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教材。如2020年全国一卷,需要考生用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体现的核心素养是“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再如2020年全国二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20年全国一卷中的“疫情中的疫情与联系”,均考查了核心素养中的“立足时代,思考个体使命”。2020年全国三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是“关注自我成长,学会哲学思辨”。不难发现,近年来的作文题目命制均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展开,因此有关核心素养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则成为我们训练作文的主要方向。其次,紧扣“任务情境”,练习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反思自我。最后,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要点,注视当下,关注媒体新闻,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思考其与当下的联系,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与联想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