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建《精卫词》探析

2022-03-17李国栋

语文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建戴胜精卫填海

李国栋

唐人王建有一诗《精卫词》,2018年被选为全国三卷诗歌鉴赏题。因为对此诗的读解有分歧,不少人对其当年高考题的14小题产生争论和质疑。

此诗见于《全唐诗》第二百九十八卷、《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一第五页),《王司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卷二第一三页)。但前人对此诗的研究评论甚少,因此,后世的读解缺少依傍的资料,出现了多解的情况。

王建写《精卫词》,到底对精卫是质疑还是褒扬,是欲扬先抑还是似贬实褒,已经无法找到“作者场域”一维的佐证资料,我们只有依赖文本场域的自洽,先来看原诗。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引发争论的主要是开头和结尾四句。“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的语意很明白,但这个问句是作者在质疑批评还是故意树立靶子,就是一个问题。“愿我身死子还生”这一句因为对“我”“子”的多种理解,就变得更复杂。笔者汇集众多公开文献资料,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只要大海还没有填平,我精卫都不放弃,要坚持到最后一息;但愿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生生不惜,填海不止,继承我移山填海的遗志。”这是精卫奋斗不惜的精神的自我抒发。

二是:“只要大海还没有填平,我愿牺牲自己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这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三是:“只要大海还没有填平,我(精卫)希望自己为填海而死后,你还能活着。”

四是:“高山的石头没被搬完,海也没被填平,恐怕我(作者)都已经死了,你还活着在填海。”

有人认为,王建是在质疑否定精卫的行为,在传统的褒扬精卫精神的观念上翻新出奇。上述第四种观点就是这样理解的,精卫你这样做,做到什么时候是个完呢?而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作者是在托物寄意,王建希望自己去替精卫填海,诗人愿意牺牲自我而换得精卫的生存。前是贬斥,后是褒举。两种观点判若云泥。

我们不妨先来看“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该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一开始,这是一个简单的悲情故事。炎帝之小女在东海淹死,最后魂化成鸟,为报被淹之仇,衔石填海。到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精卫身上被赋予了抗争、执着等内涵。如茅盾先生所说:“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神话。”

这也有陶渊明《读山海经》为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氏把精卫与刑天共举,赞扬二者至死不渝的大无畏精神,已经把精卫托举到不屈服命运的斗士形象层面,这应该代表精卫已经从一个冤禽转化为一个壮士的形象了。

但是在唐代,诗人们对精卫的认识却各不相同。李白在《登高丘而望远》云:“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也感慨:“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寓言》诗之三亦有“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之慨。看得出,这个不走寻常路的诗仙,对精卫填海的举动并不怎么认同。岑参也有一首诗《精卫》:“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岑参看到海鸟飞翔,便想到了精卫积怨填海的故事,感慨精卫虽有志填海,但“力微竟不成”。韩愈有诗《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鸟有偿冤者, 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 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 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 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 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 不著报雠名。”韩愈提到“人皆讥造次, 我独赏专精。”已经告诉我们,当时对精卫的认识发生了分歧,一些人讥讽精卫的行为,但韩愈却欣赏其专心一致。

至于王建,所持何端,似乎依然无法知晓。但我们在不断扩展研究路径和资料范围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王建有一诗《戴胜词》与《精卫词》很是相似,我们甚至确信,这两首诗也许是王建同一时期或者同一“立意”下的两个作品。来看《戴胜词》:

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声声催我急种谷,人家向田不归宿。

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可怜白鹭满绿池,不如戴胜知天时。

应该不是巧合,戴胜和精卫都是鸟,且背后都有一神话传说故事。《词源》“戴胜”条目:

亦作“ 戴鵀 ”“ 戴任 ”“ 戴絍 ”。鸟名。状似雀,头有冠,五色如方胜,故称。《礼记·月令》:“﹝季春之月﹞鳲鳩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尔雅·释鸟》:“戴鵀。” 郭璞 注:“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吕氏春秋·季春》:“戴任降于桑。” 高诱 注:“戴任,戴胜。”《淮南子·时则训》:“鸣鳩奋其翼,戴鵀降於桑。”《孝经援神契》:“戴絍下,蚕始生。” 唐 王建《戴胜词》:“可怜白鷺满緑池,不如戴胜知天时。” 清徐永宣《缲丝行》:“戴胜飞鸣茧早成,繰车索索丝皓皓。”

上述信息表明,戴胜是一种多见于春末的禽类,在古人眼里,它能知天时。从王建的诗中,我们看出戴胜这种鸟能通过鸣叫催农种谷,与布谷和杜鹃类似。在《戴胜词》里,王建在整体上也是对其持褒扬的态度。

我们还发现,在“戴胜”的词条中,有这样的信息: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髮戴胜。”郭璞 注:“胜,玉胜也。”郝懿行笺疏:“ 郭云‘玉胜’者,盖以玉为华胜也。”汉司马相如?《大人赋》:“覩西王母,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在词条中,还这样写道:借指西王母。《文选·张衡〈思玄赋〉》:“戴胜愸其既欢兮,又誚余之行迟。” 李善注:“戴胜 ,谓西王母也。”

“戴胜”这种鸟与西王母这个神话中的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同样,精卫这只鸟也与神话中炎帝的小女娃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发现,两个神话都源自《山海经》,我们猜想,是不是王建曾经也想效仿陶渊明《读〈山海经〉》,取材这些神话传说故事写了或者要写一系列诗歌作品呢?

两诗有太多的相似性。就连开篇采用问句都差不多一样。“戴胜谁与尔为名”“精卫谁教尔填海”几乎是一样的表达,里面也都有三个人称词“谁”“尔”“我”。这也给我们认识《精卫词》提供了一条参照的路径。

我们发现,《戴胜词》开篇发问,其意图也不是想寻求戴胜得名的答案(戴胜啊,谁给你取的这个名字呀),而后面内容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精卫词》这首诗的开篇发问,也应该不是想寻求“是谁让精卫填海”的答案,后面也同样没有相关内容在回答。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是王建开篇故意发问,主要意图是引出后文对精卫精神意志的抒写。它既不是否定质疑,也不是先问后答的设问。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王建《精卫词》与《戴胜词》一样,并不曾对其质疑,而是基于对两个神话形象的褒扬。基于这样的整体认知立场,我们再来看《精卫词》的前后理解。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诗人与精卫在对话。诗人说:“精卫啊,谁让你填海的,你看,海边已经堆起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黑色石头。”

从第三句到第六句,我们可以读解为精卫的答词,精卫说:“只要海水变干,成了枯池,兴风作浪的鱼和龙就无法为所欲为、害人了。我的喙磨穿难道就是徒劳地衔石头,你看,我把山上草木和枯枝都衔到这里啦!”

后面四句应该是诗人在与精卫对话后,对精卫的夸赞之词:“你从早到晚衔木衔石,飞翔劳累羽毛折断还经常掉落水中,你依然不停止。如今,高山上的树枝和石子未衔尽,大海尚未被填平,希望我(诗人)死之后你还活着,在继续做着填海的事业。”

对“子”的理解,我认为“子孙”一说不妥。一是精卫是女娃死后魂化,从神话形象看,女娃是女性,尚幼小,始称子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子”当理解为“你”方才恰当。只是,有人说,“我”是诗人,“子”指称精卫,说最后一句是王建在言志——愿意替精卫去死,希望精卫还活着,我们遍寻王建作品,王建有此“填海之志”,并抱定牺牲精神,我们没有找到丝毫的佐证资料,纯属拔高之论。王建一生,穷困潦倒,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同情百姓疾苦,哀怨多于豪壮。《诗话总龟》:“诗之作也,穷通之分可观:王建诗寒碎,故仁终不显。”所以,把诗人提升到与“精卫”一样的斗士的高度,云“愿意替精卫填海而死”当属谬误。

而把“我”理解为“精卫”自称也不妥当。把最后一句理解为“希望我(精卫)死后,你还活着”,认为这是精卫对于子民的美好祝愿,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精卫已经魂化为神,它已经不存在生死之论。而“你(子)”这个凡夫俗子也不可能在精卫死后还活着。

综上所述,唯一合理的解读当是:“希望我(诗人)死之后你还活着,在继续做着填海的事业。”这样,“尔”“我”“子”三者的呼应关系才能实现文本内部情理的自洽,也实现了文本场域与作者场域的自洽。

猜你喜欢

王建戴胜精卫填海
戴胜
精卫填海
Market Values
KALEIDOSCOPE
精卫填海
活干好了不吃亏
活干好了不吃亏
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