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学生国际化素养提升路径探析①
2022-03-17魏宪宪
魏宪宪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3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不断深入。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企业的主要人群,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国际素养是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学生国际素养的提升路径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素养的内涵
国际素养是个广泛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表述。“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这样的定义也逐渐清晰和被人们接受。
1.国际知识
国际知识包括众多领域,要求高职学生对各种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对国际事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国际事务运行的一些规律,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对我国当前的国际化政策、国际地位和地区影响力的了解和判断。高职学生一般要具备三个方面:国际形势方面,了解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基本情况,比如政治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内容;国际规则方面,了解一些国民待遇以及公平竞争相关的国际规则,树立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国际文化方面,要充分了解世界各地的国际礼俗、风土人情以及禁忌等。
2.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又称世界意识或国际思维。指的是人们能够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地评价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行为和态度。指的是一种国际化的心态,将国际意识理解成一种情感和价值的取向。这种情感和价值能够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平等、互信以及合作共赢的国际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更加自觉地产生对国际社会和事务的认识,以确保学生们能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能够以更加理性和宽广的视野认识我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
3.国际能力
“国际能力”是指具有有关多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地理以及全球问题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拥有作为全球公民的开放性国际意识和态度,对文化差异保持理解和尊重,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在非本土文化环境下,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交流和工作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能力培养和提升应该包括外语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提升。要具备企业国际化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一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与自己所从事岗位有关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能力;要具备参与到国际事务中的能力,主要是指能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国际情怀
国际情怀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有全球视野,重视、理解和尊重所有民族、文化、文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包括本国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要能意识到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能理解国际团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关于个人、国家和全球的责任感,为解决地区、国家和世界事务做准备。高职学生的国际情怀培养需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立体式教育教学。国际化素养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是所需要培养的国际文化素养要到达一定的境界,学生必须要牢固地树立积极参与和投身到世界政治中并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脑海中牢固树立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地面对国际化所带来的挑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并积极地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充分地帮助和关注世界上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国家的发展。
二、高职学生国际素养的现状
1.缺乏国际常识
我国的众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国际素养方面的课程,学生们只能够在其他课程中了解一些与国际素养有关的内容,所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基础性和广泛性欠缺。因此高职学生就很难能够具有普及的国际化知识,难以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把握。当前社会上,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学生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很容易会迷失自我,被负面信息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经济模式、文化类型以及法律形态等知识的认识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缺乏主动性,对其他国家风俗并不了解,高职学生较为完整的国际素养知识框架结构并未能有效搭建。
2.国际意识淡薄
国际社会包罗万象,国际现象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们要具备历史感和国际眼光,在工作中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具备国际意识。增强国际意识需要对国际体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当前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及国际地位要有最基本的认识。国际意识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将个人的行为放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思考,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国际知识教育,高职学生国际意识仍然淡薄,缺乏忧患意识,对周围的环境认知有误差,盲目地追逐西方价值观,甚至具有一些偏执的爱国主义。
3.国际能力弱
现在高职学生在国际企业就职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大,但国际能力表现普遍一般,各地区各层次差异较大,主要受到个人特征、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家庭的参与度等的影响。我国的高职学生对全球化的理解能力明显较弱,这与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全球化的学术经历主要包括各种讲座、报告以及会议等,而全球化的交往经历主要包括与国外学生的各种交流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交往。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国际素养的教育途径
1.提升教育工作者能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的国际素养,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很大。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是易实现、可操作的,其关键在于要激发教育从业者的创造力和教育能力。职教教师要有国际素养各方面能力,能够多角度分析解读国际形势。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通过深造、留学、访学、短期交流等方式提高国际化体验。高职教师可以通过扩展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去发现、去问,去思考为什么这些对地方和人民、世界很重要。
2.明确教育重要地位
国际素养是高职学生通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现阶段我国需将国际素养的培育工作纳入高职学生的教育体系中,从社会、国家以及学校等层面来逐级明确和细化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规划。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须不断加强国际化理念建设、国际化制度建设、办理理念建设等,要为高职院校的国际素养教育提供更多的有利资金和相关条件保障。
3.开发教育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国际素养教育目标,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国际化素养教育方式方法,将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融入各个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以发展学生的国际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课程例如他国政经文史方面课程,或在通识课程中增设国际通识教育模块,开展诸如全球性的贫穷及其成因或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治理,或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等跨学科的大课题等,以提升学生看问题的国际视角。学校可提倡老师转换现有课程使之包含全球视野和解决全球问题,并且教师要善于选用一些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教材,或者国际合作者一起编写相关的适用于高职国际化教育的教材。
高职教师要更加自觉地学习相关学科的国际化前沿发展动态,在教学具体开展中,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理论课中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高职学生的接受国际知识的途径,提升学生兴趣和国际知识视野。
学校各部门、学生团体以及教师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合作,不断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开展国际化课程活动,提升其国际素养。要注意的是,国际化不是意味把我们变成了“国际”而丧失了自己,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借助国际化向世界推介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
4.加强教育合作
国际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是有效促进国际化素养培养的路径,主要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课程设置的区域性和国际化、科研合作的力度、国际化的配置设施等四个方面。高职院校要清楚认识院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打造国际素养教育课程群,开发国际素养教育教材,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积极举办国际学术讲座或报告,要多举措实施和督促学生参与,以提升其国际视野。积极联系本地的国际化公司,灵活之间的合作方式,扩宽和稳定高职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渠道,积极推动与国际化合作单位的学位、学分、课程等的互认等。另外,还应积极与国内相关的兄弟院校、“一带一路”上的高校加强联系,学习他们优秀的国际化经验以及国际素养培养模式方式方法等。
5.加强考核工作
考核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国际化教育的制度保障,对于教育的管理部门而言,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专家广泛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来对国际素质教育的内容建立可量化的考核制度,这些考核包含了对各个阶段的考核,比如对国际师资、师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活动、国际化能力等多面的综合考核。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素养对高职学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将会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教育部门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多方位、多渠道拓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培养更优秀的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学生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