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优秀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①
2022-03-17王萍
王 萍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可见,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非常重视。各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任务,必定责无旁贷要响应这一号召。大学英语是高校中的公共基础课,是广大非英语专业同学的必修课,面对的学生广,所以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方面优势明显。近年来,整个社会都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校园中,穿古装,尚古风也蔚然成风。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有益的做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开展教学活动而使用的各种教学材料,如教材,讲义,案例,课件等,以及教学设备设施,如多媒体设备等。研究表明,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教学效果[1]。教学资源是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拓展学习的基础。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大学英语教材除了满足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内容的思想性,相关性,权威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内容的丰富性。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以通用英语和职场英语为主,内容要么“清淡如水”,要么“晦涩难懂”。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对当代接收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大学生们来说也大多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有同学曾直言不讳地说:“课下只拿英语课本盖过一次泡面”。而在大学英语中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丽江本土文化,则会为大学英语教材输入新鲜血液,让内容变得丰富有趣。
2.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2]。英语学习是一个艰苦并且漫长的过程,更离不开兴趣做先导。笔者所在的独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因自身基础薄弱,普遍对英语学习和应用兴趣不大。但他们都同样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和热爱。在大学英语的教材中恰当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丽江本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知识,乐于完成口语、翻译等学习任务。
3.培养语言综合能力
大学英语在高中英语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丽江本土文化,这些大学生们已经有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会让他们课下更愿意去听、去写,课上更乐于参与翻译和讨论,有益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4.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同学们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接受优秀文学的熏陶。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对比中西方文化,文明,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用英语精准地向外国友人、留学生介绍和推广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大学英语教育有义务承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为了学好英语,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较多地对英美文化进行了解,这虽然有助于其学习语言知识,但同时也无形中也接触了英美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使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看法,影响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大学英语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让他们对我国文化有更加正确、清晰、全面的认识,让他们充满自信和自豪地用英语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进一步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丽江优秀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
丽江,位于滇西北的中部,是万里长江实现伟大转折的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虽地处偏僻,却有着灿烂的文化。全市人口中近43%为汉族,也富集着纳西、白、傣、傈僳、普米、苗等22 个少数民族。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可以成为大学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
1.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在云南历史上,丽江是开崇尚汉文化之先河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明代,丽江纳西族土司归附朝廷,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文化,购进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建“万卷楼”,延请中原名师教其弟子,逐渐培养了一批用汉文写作并有较高造诣的诗人;清朝,丽江在云南率先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先后共委派流官知府75 位,打破了土司垄断文化的格局,先后创办书院、义学,民间子弟开始学习汉文化,出现了大批中下层甚至贫寒出身的诗人。先辈们积极地学习、引进内地先进汉文化,自元明以来逐步形成了崇尚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也深深地影响了子孙后代,使丽江涌现了方国瑜、杨凤、周霖这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
2.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丽江这块2 万多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富集着纳西、白、傣、傈僳、普米、苗等22 个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及发展形态,孕育了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婚丧嫁娶,节日,服饰饮食等方面都保留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多彩的风格。东巴象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舞谱是世界上最早的舞谱,东巴卷轴画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纳西古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有学者把以纳西“东巴文化”、摩梭“母系文化”“纳西古乐”“彝族十月太阳历”等为代表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称之为“滇洱文化群落中的瑰宝”;也有学者把这些极富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称为“滇川藏大三角文化”。
3.神秘的宗教文化
丽江主体民族纳西族善于学习,一直以来崇尚学习和引进汉文化,使得丽江集儒、释、道文化于一地。丽江位于滇川藏交界处,西北毗邻藏区,其本土信仰又多受藏传佛教的影响。纳西族接受外来文化,但又不失自立和自主的原创精神,其东巴教的创生和发展自始至终坚持由纳西民族独创。东巴教信奉万物有灵,多神崇拜,东巴(纳西语,智者的意思)用古老的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经,被视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
丽江的彝族人数众多,其毕摩文化古老而神秘。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的重要神职人员,是大型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他们懂彝文,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威望。毕摩珍藏有许多彝文古籍,这些古籍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医药、谱牒、伦理、神话、诗文、历史及宗教占卜。有的毕摩终生从事彝文经书的研究和著述,他们通晓历史、地理、天文等各种知识,为继承、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有的毕摩同时是民间医生,他们常到深山密林中挖各种草药为人治病,并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医药书,如双柏县的《双柏彝药志》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几年,被誉为彝族明珠。
4.红色文化
位于丽江城西北的石鼓镇,金沙江从北而来,在这里转了个180 多度的大湾,冲开崇山峻岭的重重阻拦,掉头北上又东去,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特殊的地形使得此处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谚语说:“石门对石鼓,金银万万庑,若有人识得,买下丽江府”,生动说明了石鼓的战略意义。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丽江,巧妙地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后,在石鼓处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帮助,胜利渡过金沙江天险,北上抗日,留下了“贺龙擂石鼓,江中红旗舞”[3]的传说。为了纪念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壮举,云南省人民政府建立了红军渡江纪念碑。这段军民一家亲的佳话至今还在当地传颂。
5.励志和奉献精神
和志刚,1968 年出生于丽江白沙一个普通的纳西族农民家庭。11 岁时,因不幸被高压电击中而失去双臂。人如其名,意志刚强的他并没有被击倒,而是以口代手学习书法。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日复一日,口咬毛笔练习字帖,并四处拜师学艺,最终练就了深得颜筋柳骨书法精髓,笔力雄健的一口好书。其书法作品入选了中国国际书画博览会,并受到了书画界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世界残疾人书画展金奖。身残志坚,和志刚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无数人。
张桂梅,虽不是土生土长的丽江人,却40 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丽江,坚守着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的初心。有感于山区的贫穷落后,和大量山区女孩因贫困失学、有梦不能圆,她在丽江华坪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遍访贫困家庭1300 多户,把辍学的女孩们拉回教室,并拖着病体陪她们学习生活,用透支的身体和超量的付出,帮助数千名女孩改变了命运。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妈妈”,她用仁爱之心和无私奉献“感动中国”,她是无愧的“时代楷模”。
三、丽江优秀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1.词汇学习
学生完成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后,可以达到3000-4000 的词汇量,而四级考试要求的词汇量是5000-6000,六级和国际交流中要求的就更多,所以词汇学习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把词汇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讲解和记忆是词汇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词汇学习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优秀本土文化,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log(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 第三单元)的时候,在讲解它的意思“原木”之后,教师介绍丽江摩梭人的传统住房--木楞房--一般依山而建,全部用木材垒盖而成,楼下住单身男子,楼上主要供女子居住,称为花楼。然后引导同学们翻译识记木楞房的翻译--log house。这样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log 和log house 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为新词汇设定了语言环境,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讲解词缀-icide(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 第二单元)时,教师讲述纳西族明清时期为数不少的青年男女,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爱而不能结合而选择去玉龙雪山殉情,拓展出词汇suicide。相信他们一说到殉情,就能立刻想起suicide 这个单词。
2.例句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例句是学习词汇,语法和进行应用练习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eager(新应用大学英语职场篇第三册第三单元)“渴望的,热心的”的时候,教师先简述上文所说的纳西族殉情,然后设置例句“他们渴望在殉情后,和爱人永远在一起。”同学们都被纳西族青年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感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句子翻译练习中来。再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新应用大学英语职场篇第五单元)相关知识之后,给出例句“毕摩是彝族专司大型宗教仪式主持的人”,学生不再觉得这是枯燥的语法学习,都争相的翻译起来。相信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肯定把这个语法点掌握好。
3.主题深化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词汇学习和语句练习,还要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呈现的主题内容和观点。如果只靠课本上的文字和老师的讲解,学生即使能够理解,但内心并不一定能有深刻的体会。如果教师补充类似主题或观点的丽江优秀本土文化、本土故事,学生则能获得真实的触动,更深刻地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比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一第一单元的主题是The Pursuit of Dream(追求梦想),文章讲述了罗比.王尔德,一个耳聋的人受父亲的影响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为优秀打碟师的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分析主人公追求梦想过程中是多么勇敢和刚强时,教师补充了上文所说的纳西族口书书法家和志刚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再次被触动,深深地被鼓舞。
4.课堂思政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在大学英语课上,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课堂思政不仅可以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也可以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目前,大部分英语教材存在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衔接脱钩的现象,融入丽江优秀本土文化则可以很好地进行弥补。例如,新应用大学英语职场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Dealing with Adversity and Frustration,文章讲述作者遭遇了一场极重的车祸以及他事后的处理方法和步骤,本身是一个不错的思政话题。但文章强调的是应对挫折的方法,表述过于古板,太工具化,很难实现思政育人。教师补充了上文所述张桂梅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她在丧夫、贫困的情况下,心里依然想的是让失学女童回到课堂;在身患重病的时候,依然陪伴女孩们用学习改变命运。这感人至深的、逆境中无私奉献的案例,更加坚定了学生们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跨文化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要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但出于学习语言的需要,大学英语课本上多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和文化,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丽江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一第三单元The“Perfect Aryan” child,文章讲述了一个犹太家庭的恐怖经历以及这家的女儿被选为“完美雅利安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这篇文章时必定要讲Aryan 及犹太大屠杀,同学们从中可以了解日耳曼民族和认识纳粹的残暴。教师补充介绍石鼓人们热心帮助红军渡江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异,有助于培养他们跨文化思辨的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融丽江优秀本土文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是初歩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身处丽江,应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并将其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以期更加丰富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