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①

2022-03-17刘芳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刘芳芳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2020 年5 月,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各大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各专业各部门及教师的育人作用,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公共课,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素材和资源,使其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其思政能力建设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和意义。本文在阐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探究了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素养中的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对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及实践,以期对广大同行在思政效果提升方面提供借鉴。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文秋芳教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1]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执行者,不仅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自然地渗入品格塑造和德育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其实是在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理念,最终达到将育人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课本身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将其上成思政理论课,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思政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牵强附会。它需要双管齐下,不仅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还应体现在教学内容之外的教师言行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素材和资源,并利用自身知识面对其加以重构和增补,最后运用创造力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取得切实的育人效果。在生活中,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凡事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并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通过自身精神境界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教师将中国及世界的优秀文化及精神财富等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之和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传递到学生身上,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影响。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

个人素养,即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就是一个人在认识、言行、情感、信念、和习惯等方面的修炼和涵养。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和教书育人的需要,在自然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接受教育和熏陶所获得的作为教师必需的身心的品质,如观念、本质、知识、技能以及品德等。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很多方面的个人素养都有助于教学中思政的实施。

1.思想道德修养

在中国,从古至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都备受重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教师自身的言行作风正派,即使不向学生下达指令,他们也会自愿执行。如果教师自身言行品质有问题,就是下达指示,施加压力,学生也不会听从。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有着范围广、课时多、时间长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学生受众广,来自各个学院和专业,且都是刚进大学或进大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心智尚不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大学英语作为人文学科,教师普遍具备较多中西文化知识,思想前卫并拥有广阔的视野,学生对于他们通常比较信任甚至崇拜。在当前思政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自身先“正其身”,并通过榜样作用和力量感染所教学生,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正人”效果。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模范,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才会信其道并乐其道。在教学中,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往往具备更强的思政意识,也更善于挖掘教学素材中的隐形思政素材。在课堂上,无论是通过发表自身观点、还是现身所法,都能向同学们展现自身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爱国爱家的优良品德,让同学们眼见为实。这不仅能在思想上激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能促进他们对教师观点,引导和鼓励的认可和接受,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修养。[2]教师通过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将认识内化为自身精神和意志。通过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将这些认识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2.知识素养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为要想教好学生,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保持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英语语言的知识,才能在英语学习方面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其次,大学英语教师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很多学生在学习大学英语获得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后,还要学习各自的专业英语来培养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大学英语教师对所教学生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就能更好地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才和就业产生积极影响。另外,英语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要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外,如果还具备教学内容涉及的广泛的各个领域知识,就能在深入理解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挖掘和拓展思政元素,并在必要时对教学素材进行重构和增补,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例如,当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传播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都是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同学们参加的各种英语考试中涉及的听力阅读几乎也都是关于西方社会文化或新闻事件。这虽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也不利于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并树立文化自信,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就至关重要,在教材及教学内容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政素材时,教师需利用自身国学知识和底蕴对教材进行补充及重构,对中西文化加以平衡,做到中西文化内容并重。在学生出现“外国的月亮更圆”的极端想法时,教师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中西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将中西文化加以对比,使他们客观地认识不同文化的优缺点。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还必须充分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的异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容的比重,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认识不同文化与文明的长处与不足。[3]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进入大学后专门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是英语这门语言及其承载的欧美文化,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他们还必须拓宽在自己专业以外的各个领域的知识面。

3.能力素养

除了思想道德素养及知识素养,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及思政能力,才能有效地将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该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引导。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在课程思政中都会发展出其独特的方法和途径。由于大学英语自身特点,思政是可以贯穿在课上及课后的各个环节。无论是通过对文本和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深挖,课外思政资源的补充,还是语言教学中的思政点增补,或是课后练习及任务中对思政理念的实践,都比较容易融入思政。然而,决定思政效果的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及创新能力。即教师如何依托教材及课外资源,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巧妙地将思政自然地融入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滋养。

例如,大学英语本身是偏理论的学科,同学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书本上或教室里。要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学习和课下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同学们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实现自主教育,也就实现了大学英语的课堂思政。[4]这种基于实践育人的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或课外实践任务,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中,其思政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思政的落实。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不仅局限在课堂上或是教学中,还发生在课下的生活中。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建议,汲取美德并受到感染,而且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而在思政中设定合适的情感目标。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还要重视情感目标,因为这牵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投入等情感相关因素,直接关系到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能否有效实现。[5]教师对学生在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及性格个性等方面的了解都可以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例如,对于不同的同学,教师布置不同的任务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这都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表达精神和语言上的鼓励和理解,也能帮他们建立自信并获得价值感,这实际上也是实现英语教学中的育人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4.身心素养

身心素养即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及独特鲜明的人格魅力。大学英语教师的这些身心素养的展现对学生的精神追求及性格塑造都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是其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它能反映该教师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师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出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加上干净得体的服饰等能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这不仅让学生觉得赏心悦目,心情愉悦,而且催生出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这对教学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审美观已基本形成,自身对外在形象也比较重视,教师的外在表现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判断和信任,从而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配合度。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电子产品的发展及信息大爆炸,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作息不规律,生活和学习受到消极的影响。在笔者所在的三本院校,很多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对网络游戏等却过度热衷,这不利用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大学英语教师保持良好的形象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身就为这类同学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感受到正能量,激发他们对美和健康的追求。教师也只有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才有底气和资格对同学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规劝和引导。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要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6]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由良好身心素养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对各专业各学科同学的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形成健康的人格。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且应自始至终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大学英语教师要立足于提升自身素养,不断在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方面有所提高,才能确保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任务。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