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 循环模式的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建设与实现路径

2022-03-17郭明雯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蔡 弘 王 芃 郭明雯

(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工作从根本而言是做“人”的工作,强调高校思政要以“三个规律”为基本遵循,在高校内打造各专业教师同心同德、各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高等院校育人的“生命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通过什么方式推进和何种路径实现,建设高校课程“大思政”格局方法与理念同样重要。

PDCA 循环是管理学中用来提升质量的一个通用模型,又称戴明环(Deming Circle)。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依据和基本思想,PDCA 循环模式将质量管理划分为4 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PDCA 循环是指严格依照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事前策划和准备措施,对实施情况持续跟进,再进行验证并评估效果,而后将成功经验纳入标准,遗留问题则会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体制内进行解决[2]。由此,形成阶梯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PDCA 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课程思政保障体系的闭环管理。PDCA 模式并不是逐次通过质量管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四个阶段就进入完结的模式,而是打造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发展理念,具有程序严密、层次丰富、方法简洁和收效斐然等特征[3]。事实上,PDCA 循环模式已经在我国企业、政府机关和高校管理等多个领域得以运用,探索PDCA 循环模式在高校课程思政质量的保障作用,对于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和思政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1.1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思政源于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实质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即以课程作为落实思政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的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以课程思政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将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由“点”及“面”,将国家意志和价值内涵嵌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全周期。课程思政旨在跳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框架,规避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强制嫁接,潜移默化地培育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政治文化认同感和公共参与意识的时代开拓者和建设者。

1.2 课程思政的安排与实施

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是“思政”,是从战略高度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重构,在高校打造各专业教师同心同德、各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践行首先就是要坚持显隐结合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线联动。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为基底,将思政元素和人文内涵贯穿其中,夯实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理论课简单分割后再与其他课程“做加法”,而是要形成“基因式”的融合[4],或是将思政元素内融于专业课程,或是在专业课程中深挖思政价值。只有厘清两者之间的育人内涵,深谙其耦合基础,才能实现1+1 >2。既要强化显性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细化隐性思政课程的育人资源[5]。特别是在工科院校,要将“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起来[6]。做好思政理论课的守正和创新,将其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引领,系统科学地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要关注高校通识课程的思政发散,将思政内涵有针对性地根植于通识课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和知识视野。

1.3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组织设计

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课程观,成功破除各科专业课程育人成效的单一性和片面化特征,而将思政育人的目标贯彻高校教育的全周期,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环环相扣的课程育人体系。一是课程思政致力于打造多层次课堂的横向贯通。课程思政的活动区间不仅局限于授课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在于探索“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要引导学生从网络空间中获取便利的思政资源,利用国家开放精品思政课程,“共上一堂思政大课”。二是课程思政致力于达成多主体建设的纵深衔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连贯的大工程,仅依靠高校及其教师的力量将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做好严密部署和周密计划,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校成立专责领导小组,院系联动落实,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分类制定和统筹协调,扎实稳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4 课程思政的根本价值体现

课程思政的价值追求是致力于完成“好的思政工作”,使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一是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知识视野且兼具理性价值和人文内涵的人才。二是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将思政教育从单一思政课堂过渡为全方位、全科目教学,将德育工作由思政教师的任务转化为高校全体授课教师的职责。三是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2 PDCA 循环模式下课程思政保障体系设计

2.1 Plan 阶段:课程思政规划

作为PDCA 循环模式的第一阶段,需要明晰思政工作发展的现状,明确课程思政践行的方针和目标。传统的课程思政模式着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教育本位错节,时常将学生的学习目标错误引导至技能获取和学分获得。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人文素质和思政水平的参差不齐现象并非个例,虽然各科教师在所授课程的专业研究领域成就突出,但综合育人能力仍有所欠缺。而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关键目标,遵循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要求,通过将思政价值内涵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以“三全育人”作为课程思政的鲜明导向,突破思政教师孤军奋战的尴尬处境。通过做好课程思政的现状反思和目标制定,能为PDCA 循环下一阶段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2 Do 阶段:课程思政融入

实施阶段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阶段。该阶段依照Plan 阶段中的课程思政践行原则和实施计划,在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铺陈开来。首先,要贯彻“育人者先受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各专业教师的“思政再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兼具人文和思政的思辨性、情怀感和格局观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奠定基础。其次,课程思政的内容构造要与学生发展和就业需求相契合。关注专业课程中思政内涵的渗透方式和融合途径,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的相互配合下,修改精进专业课程授课教案,设计具体的课堂思政互动方式,确保各科课程思政实践均为“有效思政”。最后,要翻转课程思政课堂,将以思政理论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悟式”教学的践行,强调教师激励思考的功能而弱化其传递知识的职能,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将被重新定位为意见交换的参考者。

2.3 Check 阶段:课程思政效果

检查阶段的运行要综合PDCA 循环模式的Plan 阶段和Do 阶段来看,进一步总结课程思政计划呈现的效果,反复比对第一阶段中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取得的成效。由课程思政的PDCA 循环模式计划制定者对于思政育人的情况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评估检查[7],通过面对思政授课对象发放电子问卷等方式获取真实评价,聚焦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为PDCA 循环模式第四阶段的实施提供章程。公布检查成果时,对于取得积极影响的课程思政行为进行充分肯定,同时对与预期效果产生偏差的行为提出质疑,此举对于任课教师厘清头绪、改进课堂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比对课程思政践行的各个环节,对思政工作产生具象清晰的认识,相互交流并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后续工作的改善提供依据。此外,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改进效果评估机制和成效考核方法,从多维度、多方位对课程思政情况进行研判[2],以提高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4 Action 阶段:课程思政优化

处理阶段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PDCA 循环模式的全过程,是依据检查阶段的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处理和再优化的过程。一方面,对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可行性措施进行总结,形成具备可操作性和标准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或某专业思政建设的现状进行优化再设计,使其与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相兼容后再推广。另一方面,处理和分析出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回溯思政工作的方方面面,确定问题并分析原因。若在课程思政的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则要捕捉问题出现的源头并进行精准施策,改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优化思政课堂。如果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依据既定标准进行实施,但仍存在偏差,那么在后续的课程思政工作中需对第一阶段的方针和目标重新修订,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处理阶段要完成对课程思政有效经验的总结和薄弱环节的优化,保障下一环节PDCA 循环单元的顺利进行。

3 PDCA 循环模式下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实现路径建构

3.1 规划到位:建设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是牢抓Plan 阶段的规划功能,以强化师资力量奠定思政建设基底。在PDCA 循环模式的Plan 阶段,需要明确思政教育要求,各科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健康培养健康、以高尚塑造高尚,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二是要着重强调育人者的综合素质提升。一方面要以专业教师为中坚力量,以思政教师为核心指导,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复合型育人模式,旨在提升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耦合深度。另一方面要在高校营造全体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优良风气,通过定期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培训,在教师队伍中厚植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引导全体育人者由“经师”转型为“人师”[8]。此外,通过邀请校外思政实践专家进校园,面向教师或学生,以讲座等形式展开课程思政的公开课培训,为高校课程思政的践行添砖加瓦。

3.2 践行到位:优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

一是注重思政课程的实用性。要针对各个院系、各个专业所授课程的技能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打造课程思政模式,提升PDCA 循环模式执行阶段的思政吸引力。二是打造生动活泼的互动式思政实践模式。依托思政实践和实际案例剖析,规避简单重复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从实际案例的设计研讨和结果预期诸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案例中的道德观念,恪守伦理原则的“高压线”。三是开通课内、课外思政直通车。突破思政课内和课外的时空壁垒,引导思政教育向课外行走,以实践出真知。发挥社会育人的功能,将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充分激发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审查到位: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框架

一是要建立考核机制。深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课程思政考评的“软指标”转化为“硬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联合执行课程思政成效检验工作,形成科学分离、有机统一的“管评办”机制。二是要细化考核标准。在整体评价框架搭建的基础上,要注重课程思政考核内容的局部细化,规范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的教学方法,明晰PDCA 程序检查的比对标准。三是要形成动态监测。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院系互评等考核形式,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借助大数据和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所收集的课程思政评价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立体式高校思政信息化台账,对PDCA程序执行阶段的结果进行动态可视化处理。

3.4 巩固到位:健全课程思政的问责机制

一是构建横向贯通、立体衔接的问责体制。结合各院校实际,形成由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牵头管理、各院系参与配合的横向协作问责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思政管理领导小组,对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集成式督责。设立整改反馈复查机制,在高校思政建设的全过程中嵌入“回头看”环节,对纳入“下一个”PDCA 循环中处理的遗存问题进行着重“再检查”,防止被督导事项的“虚假整改”和“问题反弹”。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设立问题事项清单,提高问题复查定位的精准度,确保各项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除此之外,要持续发挥“学评教”的监督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问责机制,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方教学主体之间的动态监督互动,使高效完备、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问责机制得以运行。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