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说理能力训练与素养涵育
——以读后感写作为视阈

2022-03-17石修银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所感读后感文章

石修银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王荣生认为,“国外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作像模像样的研究性阅读、文章分析,写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小论文。而我们很多大学生快毕业了,还写不好研究分析的论文”。[1]美国学生之所以能写出像模像样的研究论文,与其小学就重视说理写作学会分析有关。徐贲道:“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 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对小学五个年级的“说理”有具体的要求。[2]说理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涵育说理素养,有助于未来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未来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构建。而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重视议论说理的训练,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简单议论文的写作,实为一大缺憾。

读后感,是学生有感而发,可以深化理解文章,实现阅读与体验的链接,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情感的渐染、思想的构建,从而实现深度阅读;也可以学会说理表达,继而涵育说理素养。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出的读后感写作,这是教材首次提出的具有说理因素的写作,教师应当以此认真引导。

一、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小学五年级教材读后感的写作要求是:“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但是因为这要求过于模糊,也没有呈现可借鉴的范本,更没有呈现需要规避的文章,于是出现以下问题。

(一)以叙代感

文章通篇在介绍故事,只是最后写一点“感想”。比如,一学生写《读〈铁杵成针〉后感》,300 字的文章,介绍故事250 字,结尾写道:“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凡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少年李白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育。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这句话将会伴随着我成长。”文章不说“感”何处而来,更没有分析思考,这种读后感是生硬粘贴,情感苍白,不见感性真实的情愫,更不能打动读者。

(二)感而泛泛

很多教师认为读后感就是谈自己的感受。于是感想泛泛,空洞浮浅,表现一为只是叙述自己“所感”的内容;另一为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但多点铺陈,没有凸显重点。比如,一学生写《〈草船借箭〉读后感》:“折服于诸葛亮的从容……更钦佩诸葛亮的睿智,……感受到一个军事家具有的智力与心态的素养。”学生的感受呈现为思维碎片,不见思维的逻辑性。如果聚焦第三点来谈自己的感受,将前二者作为分论点来支撑,“感受”就变得明晰而深刻。

(三)感而无我

文章看似有感,但不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表现为故事是他人的。比如,《读〈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故事〉》:信念让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信念让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胜利会师;信念让奥运健儿站在了最高领奖台……。这就是没有自己的体验,仅含糊写信念对屠呦呦、红军、奥运健儿的作用;也是一句模糊的观点,没有具体的信念,不见如何作用。这样的文章空洞,看不见作者的真实感想与感想所呈现的具体思考,无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不能促成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读后感写作要指向说理能力的训练

何谓读后感?很多教师不假思索地认为:就是写读了以后的感受,似乎就是一种形式。其实,读后感写作有三类。第一类:情感本位类,演绎写作的生命性,展现生命的真实情感。这是学生公开或不公开的抒发表达,如日记等。第二类:交际本位类,演绎写作的社会性。其一为显性类,如将《信念的力量——读〈猴王出世〉有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或投书校刊“读书”栏目。其二为隐形类,读后感大多是这种类型,暗含一个读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想,实现与人交换思想的目的。第三类:认知本位类,演绎写作的生态化。读后感是为了促进认知梳理与推进,这是基于写作的“认知功能”而提出的,指出写作除了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有扩大视阈、改变认知、提升思想等目的,继而实现写作生命的优化与发展。这个分类,改变了读后感写作就是发表感想的模糊认识。因此,不能狭隘地认为读后感就是写所感所思,而要将写作指向学生的说理表达训练。以《读〈让生命破茧成蝶〉有感》为例,分四步演绎写作思路的引导。

第一步:拟定一个体现自己真实具体所感的标题

一些学生就用《读XX 后感》作标题,这不能体现自己的具体思想。如果有主标题、副标题,比如《不惧困境,成就风景——读〈让生命破茧成蝶〉有感》,就能体现自己阅读的思想,也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张力。

第二步:向读者交代文章内容

很多学生就是简要叙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不对,叙述应当指向自己所感的材料。比如,作者赞叹生命破茧成蝶,其内容选择就应指向于此:“文中的小孩从小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还因疾病导致嘴角畸形,一只耳朵失聪。但他从不放弃,争做‘破茧之蝶’。终于,他带着自信、勤奋、自尊、坚持、勇气、忍耐和梦想,穿破了命运之茧,还当上了总理。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蝴蝶总理’的克雷蒂安。”概括了克雷蒂安面对窘境不自卑与不放弃,终于成为“蝴蝶总理”的过程,也扣紧“不惧困境,成就风景”这个所感。

第三步:读完后,我最大的感想是什么?为什么?我能联想到生活中哪些情况或相关的经验吗?

比如: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克雷蒂安不会因为相貌与残疾而自卑,而是有改变的愿望、意志。可见梦想的力量,更见内心的强大。哀莫大于心死,心不死,有意志,就有不惧困难的努力,就因为些许成功而看到希望,有自信的期待。郑板桥所说“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汪国真所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人的脚更长的路”,也是这个道理。

我想到了我的爸爸。他大学毕业后,因成绩原因,被分配到一个乡下中学任教。他看到自己的同学至少也分配到县城,心里很羡慕。但是他在乡下踏实教书,不断向城里的老师学习,工作十二年后调入县城一中。他每天上午第一二节语文课上完后,就到图书馆学习,下午写教学反思。于是,在一中工作10 年后被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成为一个被学校尊重、被同行学习的老师。

第一段写自己的分析,第二段则联系真实生活,体现具身认知。“具身的研究者则认为,意义源于身体和身体的活动,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3]学生这样具身联想到自己的真实生活情境与认知情境,才是体现真实的情感与思想。

第四步:基于这样的感想,我的认识、行为等会有怎样的改变?

很多学生谈自己的改变,语焉不详。比如:“自尊、自爱、勇敢、坚持、勤奋、忍耐、理想、信念……构成了击败困难的破茧之剑。让我们手握这把利剑,击败生命中的困难,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样的表达是大话套话,空洞而没有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给读者具体的借鉴与启示。如果反思检讨自己,审视自己的责任与未来等,就会提出自己真实所感带来的“改变”,比如:

日常中,我常见一些卑微的生命在努力,也常见残疾人在奋斗,我对此心生怜悯,感叹自己的小确幸。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对他们的不屈心生敬意,默默祝福。我也告诫自己,未来的路上,我或许也会有种种不幸或磨难,但我不能趴下、屈服。我要微笑以对,强大内心,不断抗争,挺过去,前面就是天。

这里彰显了两个改变:改变了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改变了自己面对困境的心态。感性实在,让人感到真实的感受与变化。当然,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四步,也要让学生学会检查与评价,可以提供思考支架如:①自己的阅读所感是清晰具体的吗?②所感来源于阅读的对象吗?③与自己的生活或阅读体验密切相关吗?④所感对自己认识或行为有什么改变?

三、读后感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指向说理素养的涵育

读后感这四步思考与写作,演绎说理思维与写作。但是仅此还不够。教学中,还要让读后感具有说理品质。徐贲认为,“单就作为修辞术说理本身来看看它的三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所说的‘逻辑’(logos)、‘信誉’(ethos)、‘情绪’(pathos)”[4]。可见,议论说理应当具有三个品质:一是逻辑性,二是理据的可靠性,三是与现实或虚拟读者的对话性。基于此,读后感也具有议论说理的共性品质。

(一)增强说理的力度

读后感的逻辑性表现有二。其一为符合事理逻辑。“感”可以二个维度出发:一是起点维度,要从自己读到的文章中产生;二是终点维度,要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所思所感,而不是装腔作势或逢迎他人。其二为符合形式逻辑。小学读后感写作教学中,要渐渐引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常识,远离话题转移、违背矛盾律、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比如,一学生写:

家长让孩子在炽热的沙漠中行走,进行磨难教育。因为磨难可以铸造坚毅的品格。我想到我的大伯的经历。他在初中时,生活困难,没钱买食堂的菜,只好等同学们走后掏出自家带来的腌菜配冷饭。也正是这样的艰辛,让他有改变命运的欲望,有勤奋读书的意志,最后成为考入县城一中的四个学生之一。我觉得生活的磨难也是一种财富。

这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沙漠中行走的“磨难”是指恶劣环境下的意志磨难,而“大伯”悄悄吃腌菜则是生活磨难,两个“磨难”的内涵不一样。这样的逻辑错误,要引导避免。

(二)理据的多维性与确证性:追求说理的信度

理据的多维性,是指理据的来源多元、全面,而不是只选有利于自己观点的理据。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说理信度。叶黎明提出:“关于可靠论据的特征,除了一致性与真实性之外,需要补充的是还有以下特征:不偏斜、新鲜(这一点对数据来说是很重要的)、完整(不断章取义)。此外,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足为据同了解什么是可靠论据一样重要。道听途说的、个人观点、猜测与虚构的故事在议论文中不足为据。”[5]比如,《读〈让生命破茧成蝶〉有感》一文,学生写自己想到:“寒冬接近尾声,太阳融化了冰雪,泥土里‘咚咚’响个不停,这是初生的笋芽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它努力地钻啊钻啊,前方的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它不低头;前方的小虫啃食它,它也不放弃。终于,它在第一阵春风拂过之际,探出了头:我成功了,我征服了命运,我挑战了生命!”这是想象虚拟的材料,是文学性的表达。这个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案例无足为证,其所感也因材料失真而乏力。

(三)对话性:彰显说理的效度

读后感除演绎情感性、认知性写作外,大多是演绎交际性写作,因此要进入真实的对话情境,和读者真诚交流,也就是要有对话意识,审视自己的表达与理由,彰显对话的效度。对话性有三层涵义。一是要审视读者的背景而选定自己的表述。西村克己认为:“如果对方不具备相应的背景意识,逻辑就会不连贯。”“如果读者不是专家,就要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6]二是要揣摩对方的想法,消除对方的疑惑。比如,读《慈母情深》而写《百善孝为先》:“很多人也许会说,那些文学作品中养育孩子艰辛的故事,仅是早年生活中才有的,现在的父母可没有那么劳累。其实不然,现在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仍然伟大。就拿我自己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劳累绝不亚于上文中列举的那些父母……”三是要清晰自己的表达。包括句子、脉络的连贯不跳跃,分析说明等的到位等,不会误导或中断读者的思维。

影响西方说理的美国图尔敏论证,由主张(claim)、资料(Data)、正当理由(backing)、支援(Backing)、限定词(Qualifier)和反驳(Rebuttal)六大部分组成。[7]读后感写作的逻辑性、理据的多维性与确证性,正是体现图尔敏说理要素的前五部分;而对话性,则是体现反驳(Rebuttal)的环节与要求。小学阶段,借助读后感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说理的要素、品质,为未来学习说理性写作创造有利条件。

四、提醒与期待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读后感只要写出自己感想,并具有说理的信度、效度、力度即可,这是狭隘的认知,忽视了读后感写作的思想质量。这个质量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是否建立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读后感,必须先有思考的“读”,再找准“感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地洞察分析,开掘深刻思想,这样形成的感点才有品质与价值。二是是否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或体现具身思考,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真实的思考,或演绎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思想提出自己的批评或建议。这样引导深度阅读与高阶思维,其读后感也就更具有启迪人生、丰富思想的社会价值,写作也就有助于促成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指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读后感训练,是小学生说理的第一次训练,这训练指向说理能力、素养的培育,指向学习课标目标的落实,也是对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负责。

猜你喜欢

所感读后感文章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放屁文章
“读后感”等十七则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