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创建的实践研究
——以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为例

2022-03-17陈晓菊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医药学校

陈晓菊

(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福建 漳州 363005)

2019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实施,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目标。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健康生活理念、知行合一精神等优秀文化基因,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落地生根的有效举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因素,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中“上热下冷”的问题比较突出,政策落地成效不显著。[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准确,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内容安排系统性不够,与学校现有教育教学体系融合度欠佳;保障措施不健全,缺乏专业化教师及配套评价机制,对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作用难以凸显。

一、科学研判,精准定位

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固定,受课程计划、教学时间、师资水平、学业负担、办学经费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所有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实际,笔者认为,在活动开展之前,要对相关情况进行科学研判,以保证定位的准确。

首先,对区域资源、学校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判断。课题组自2020 年起,在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开展“基于中药文化传承的小学特色校园创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该校坐落于漳州市龙文区,该区是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内璞山岩寺为漳州片仔癀药业的发源地(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内有全省唯一供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庙宇,拥有存仁堂、宝药堂、聚善堂等省市知名的中医馆、药企,区域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为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特色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必须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开展,让活动为办学理念的落地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服务。在办学实践中,学校提炼出“萱怀锦绣骥子龙文”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培育充满力量的锦绣少年”的培养目标,这里的“力量”指的是健康力、道德力、学习力、审美力和创造力。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教育资源丰富,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因此,学校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作为特色项目推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明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标:激发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了解相关基础知识;认同中医药的价值,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植文化基因,唤醒文化自信。以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契机,改进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明确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辅以适切的措施,才能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依托课程,扎实开展

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关系到能否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中医药传承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3]目前,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和地方(福建省)课程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较为匮乏且前后关联度、系统性不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仅两处与中医药有关:二年级语文园地“我爱阅读”中的《李时珍》,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进行介绍;四年级略读课文《扁鹊治病》,旨在渗透“治未病”的中医理念。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仅在五年级《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简要介绍: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华佗发明和运用麻沸散、中医疗法、青蒿素的运用、屠呦呦获奖等。地方课程《海西家园》(四到六年级)也仅有两处内容:《本草纲目》南国版和《杏林春暖尊董奉》。其他学科课程基本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

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指出,课程组织是指学习经验的序列化、顺序化和整合化,以便达到预期的结果,或让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最大化的效果。[3]现有课程体系中的中医药文化内容,显然无法实现学校预定的目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应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实施,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地方课程体系;二是开发本校的课程体系。

(一)学科融合,适当补充

如何用好现有课程体系中有限的资源?可在“深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与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以国家课程为例,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李时珍》这篇课文时,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李时珍及其他医学家的相关故事。学习《扁鹊治病》时,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尝试表演,感受中医药思维和诊疗技术。还可搜集更多的中医古文,如《备急千金方》中的《大医精诚》等名篇,让学生感受医者的求学精神、品德修养。另外,可引导诵读《中医启蒙三字经》,阅读中医药科普读物并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古今名医故事情景剧表演等。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时,要根据课程安排,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对中医药知识、诊疗技术尤其是中医药在今天的创新、发展、应用、贡献等内容的了解。同时,可引导学生开展讲中医药故事比赛、观看《草本中国》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医药的神奇与伟大。在学习地方课程《海西家园》的《杏林春暖尊董奉》时,当学生通过董奉的故事了解“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的含义和来源后,可补充与董奉齐名的另外两位“建安神医”的相关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

对于其他与中医药文化没有直接相关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学科融合的机制,尝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比如美术课,在进行学科基本技能训练,如写生、手工、拼贴时,以中草药为观察、创作的对象;劳动课在种植、烹饪、手工制作时,把中草药种植、炮制、烹饪纳入课程,指向劳动素养的培养;体育课中,太极拳、八段锦、五步拳等都属于中医传统功法,可通过教学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课程融合要以备课组为实施单位,开展校本教研,共同探讨,持续实践,才能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

(二)课程开发,构建体系

以上实践途径可适用于一般学校,但如果想做细、做深、做持久,形成学校特色,自主开发课程尤其重要。近年来,北京、浙江、吉林等地尝试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组织编写了相关的知识读本,以上课程开发,从实施的范围来看,仍属地方课程。学校应该如何设计开发中医药校本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在确定目标时以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其次要明确课程内容,充分考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最后要明确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以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校本课程体系。

1.环境课程

环境文化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催生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4]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系统梳理,将中医药元素融入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使环境成为隐性课程。如区域中医药文化资源、中医药发展史、古今名医故事、中医药典籍、中医诊疗方法、中草药加工工具、中医“仁、和、精、诚”的精神内核等,都可以在校园内呈现,如此既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又能推动中医药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的功能。以课题组实验校为例,通过打造主题景观、开辟百草园、建设中医药科普实践馆、班级主题式环创等方式,精心设计,让“境”与“人”融合互动,促进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使中医药文化逐渐深入内心。

2.基础课程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实验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识百草慧生活》,以中草药认识为主要目标,按照“多彩的叶”“娇艳的花”“神奇的果”“奇异的根”为体系进行编排。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每个学段介绍20 种中草药,即“每月一草”,在该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可以认识60 种常见中草药。另外,课程立足学生视角,努力丰富呈现和实施方式,安排“读一读”“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等互动性、实践性的环节,把名医故事、中医治病原理、中医药与日常生活、中医药与身心健康等知识巧妙融入课程体系,使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提升,在普及基本知识的同时,渗透中医哲学思维。

3.拓展课程

为了满足部分对中医药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并通过中医药文化特色班和中医药文化社团两种模式实施。此类拓展课程更注重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注重中医药文化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实验校为例,该校邀请漳州市中医院医生、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药学院教授等有专业医学背景的专家、志愿者进校园,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诊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组织中医药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模式,在做中学,提高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体的成长。

另外,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也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该校通过中医药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中医药知识竞答、中医药诗词大赛、中草药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记忆,从而接纳、认同、喜爱中医药文化;而这些活动也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三、整合资源,系统推进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的充分参与、密切合作,尤其是区域内各相关方面的参与及合作。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理解、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实效。该校通过专题讲座、线上学习、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方式,让教师先感受中医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教师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力军。

我国各个区域内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资源,要深入挖掘,让这些资源“为学校所用”。我国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实验校做出一些尝试,“走出去,请进来”,打通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带领学生走进市中医院、市卫生职业学院、存仁堂中医馆、片仔癀中医药博物馆、华佗庙、慈济宫等场所,利用社会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志愿者走进校园,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活动组织,既能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又保证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应取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家长中不乏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人士,通过“爸爸妈妈进课堂”的模式,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活动,能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家长和学生一起实地参观、亲子制作,既密切家校联系,又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从学校向家庭延伸,提升传承的范围和效果。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医药学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学校推介
对联文化进校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