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意义、特征及路径探析

2022-03-17林兆星王群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本土化校本办学

林兆星 王群芳

(福州市麦顶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贴合性,要积极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并要求学校开发或利用契合自身实际的校本课程,这明确了校本课程的价值地位。但客观来说,当前我国校本课程的建设尚处于浅层,许多教材都是地方历史资料的汇总,甚至简单地将民间体育、地方传说、校内劳动等等同于校本课程,没有厘清校本课程的价值边界,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小学而言,本地区文化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渠道和精神内核;对于本土文化而言,小学校本课程是传承载体,是实现时代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路径,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因此,加强校本课程“本土化”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课程“本土化”的意义

(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政策意义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指导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教育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文化,才能形成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纲要》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法定地位以及其在传承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为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指明方向。如《意见》明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价值、具体范围和实施建议,对校本课程“本土化”实施目标的树立提供重要参考;《指南》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教材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指导纲要》则要求从传统文化中筛选优秀内容展开劳动教育,如农耕劳作、工艺制作等,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二)“学校办出特色”的实践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坚持特色化发展。目前,特色化办学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同时是实现优质发展、个性建设、均衡提升的必然路径。一方面,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需要依据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对于深处本土文化包裹中的学校教育来讲,最能彰显特色化风格的无疑是文化领域的个性建设与传承,其中独特的课程体系无疑是核心构成。从上述角度来说,校本课程“本土化”建设具有满足“学校办出特色”的实践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和而不同”的意义。以麦顶小学为例,它作为烟台山地域的一所名校,无论在地理空间位置上还是文化传承归属上,学校与属地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对烟台山文化的梳理与整合,开发适合学校的特色化校本课程,是麦顶小学实现办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实施“三级课程”的辩证关系

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层次来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校本”的课程呈现方式;而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层次来说,校本课程必然要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逐步升级演变,融入地方课程乃至国家课程,并成为地方课程建设的有效资源。课程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基本功能是传承文化,因此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发展形成了内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外,就课程范畴而言,校本课程对应的是国家课程,属于学校以实际需求为主自主研发的课程,从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方面体现多元功能。校本课程还具备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内在活力的作用,通过本土优秀文化调性与品性的凸显,完善学校办学理念与文化机制,进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脉相承,都是教育课程“本土化”的一种结果,且最终指向都是育人和传承,因此校本课程“本土化”有着鲜明的逻辑脉络。[1]

二、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特征

(一)整体性

校本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的整体规划之内,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互为一体,以人才培养为共同愿景。另外,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中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也需要站在本土文化的整体高度进行系统开发,要明确目标和主次,对本土文化的零散元素进行整合,逐步构建符合学生接受顺序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校本课程以本土文化、本土景观、地方文化、地方景观的逻辑顺序推进,最终形成统一的大框架,通过细化呈现,确保知识整体衔接,进而增强课程内容全面性、精准性,实现育人功能的持续完善。如麦顶小学的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中,通过对烟台山人文自然、老街故事、历史建筑、特色节日、特色民俗等进行统筹整合,不仅实现本土文化时空维度的整体布局与呈现,而且在“生态教育”的统领下实现育人功能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一致性

教育的人文性是其精神力量的源头,而在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中,人文性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本土文化中经过历史沉淀的审美元素、优良品德等,更是教育人文性功能实现的重要支撑。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是核心素养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内在素养进行重点培养,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与“本土化”实践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愿景,这也是两者能够整合的根本支撑。最重要的是,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在教育与进程上存在较强的一致性。简单来说,校本课程和本土文化都处于发展演进中,校本课程需要根据学生需求、教育目标等进行持续的内容优化,以确保校本课程的多维贴合性,而本土文化也会随着本土民众生产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价值拓展,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建设与本土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耦合。校本课程与本土文化在内容、进程上的一致性,也决定了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时代性。

(三)周期性

不同时代对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要求,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其开发建设同样具有相应的周期性。具体而言,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服务于上级教育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需要以具体政策方针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有目标、有周期地实施,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也不例外。[3]另外,从校本课程本土化建设目标的提出,到具体的落地生成,再到不同学科的细化完善以及实践反馈,最后到优化建设,整个过程也是一个闭环管理过程,处于循环上升的周期发展状态。

三、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路径

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本土文化作加法,而是在育人总目标的指导下,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文化、学生活动与本土优秀文化进行双向理解与融合,在实践中检验扬弃、共生发展。

(一)学校办学理念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融合

办学理念的提出必须是教育方针与学校实际的完美整合,通过课程保证办学理念的落实。在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中,学校必须深入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构成,通过提炼整合,融入办学理念,然后以具体目标、具体内容进行确立并保障。一方面,要在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上体现促进本土文化传承的意义。首先要将本土文化传承与认同整合到现有课程目标中,或形成单独的目标规定,确保课程目标蕴含相关的明确指向,确定校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传承的总基调。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个性诉求,制定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具体目标。不同于总目标,具体目标需要在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中逐步确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执行性。如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与具体学科教学相结合,或开展地方特色舞蹈常规教学等。[4]近年来,麦顶小学以“生态”为办学理念,以“全面系统、动态平衡、共生发展”为内涵,积极打造依托烟台山本土文化的生态校园系统,全面开发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与价值诉求的生态课程,并在多维保障、多方支持下形成独具特色的烟台山教育生态园。从办学理念上体现对烟台山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并在具体课程建设中,实现本土文化的教育服务功能。

(二)地域特色优势对课程内容的输出与支撑

在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中,要挖掘地域特色优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质输出与支撑。在特色挖掘的同时,还要树立开放思维,避免陷于老套、重复,最终影响校本课程的吸引力。具体而言,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不应局限于本土文化的单一方面,而要系统挖掘、多元呈现,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本土文化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与认同,如了解本土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等。同时,注重历史性、审美性、民族性、地理性等的建设,确保地域特色文化系统、持续地输出。如麦顶小学的烟台山本土文化特色挖掘,分为环境风景、生产生活、文学艺术、地方歌谣和艺术美术五个类别,并且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在具体的学科落实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细化挖掘,如采用专题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资料搜集与补充,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等,在与校本课程的对照互补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结论。[5]

(三)学校育人目标与真实生活场域的实践与共赢

在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中,要注重内容的场景化生成,在学校育人目标与学生真实生活的整合中,达成学生、教师、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赢。一方面,要基于学生兴趣,创设相应的情境主题。例如,小学生对吃有着天然的热爱,与饮食相关的烟台山地域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依托校本课程相关内容,组织开展“麻薯制作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了解麻薯历史、地方特色和制作工艺等,然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制作。这样既能实现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广泛传播,又能增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多维互动,有利于打造教育共同体,提高本土文化传承合力。[6]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教育热点,开展情境教学。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热点现象,也是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的重要面向。开发者需要结合地方实际灵活选择,以强化课程的吸引性、文化代表性和传播深广性。目前,烟台山本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正在悄然淡化,如闽剧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闽剧的认知整体偏低。对此,麦顶小学组织成立闽剧社团,从历史发展、地方特色、唱腔唱法、服装服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讲授和训练,激发小学生对本土特色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同时实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总之,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有着明显的现实逻辑与价值诉求,其在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本土文化时代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校本课程“本土化”实践还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有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师成长不达标、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顶层设计不到位导致校本课程“本土化”的领导地位缺失,使得许多建设措施流于形式;教师成长不达标导致课程开发浅层化,无法实现校本课程“本土化”的系统建构;保障机制不完善则导致课程落实不到位,以及后续研发长效性弱化。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中,相关主体必须加强现状审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定向改进,以积极寻求未来高效生成的路径。从整体而言,既要做好学校办学理念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又要强化地域特色优势对课程内容的输出与支撑,同时要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与真实生活场域的实践与共赢。

猜你喜欢

本土化校本办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