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

2022-03-17廖金宝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防课程思政育人

廖金宝

(中共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广东 广州 510640)

国防教育是围绕国家政治安全、领土完整和主权捍卫展开的一种全民教育活动,涉及军事、科技与思想等各个领域,国防教育的实施是强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早于2001年,我国就设立了全民国防教育日,极大地推进了国防教育的全民性与主题节日的法定性;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新时期国防教育开展的紧迫性以及树立全民国防观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核心根基在于铸魂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基调下,高校依托“课程思政”进行国防教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能够将所属思政课程范畴内的国防教育部分化整为零地融入到其它专业课程与实践教育活动中,形成协同效应。同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育人机制的完善需要国防教育内容板块的支撑,而国防教育开展又离不开育人平台的构建。因此,根据新时期国防需要,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角度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观念与意识锻造,优化国防教育的开展环境与条件,打造育人平台具有积极意义。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逻辑属性

(一)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文化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教育归属为上层建筑,受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等基础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特点,这一特点折射在当前的教育功能上,便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国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价值。建国伊始,外患猖獗,国防文化教育以保卫革命成果与突破帝国主义封锁为主题,声援抗美援朝,开展爱国宣传成为国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而时至今日,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之下,国防文化教育又侧重以居安思危,巩固国防为主流,缅怀抗战英烈,组织“勿忘国耻”的教育活动成为国防文化的塑造途径。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追溯,民族存亡之际,英雄儿女辈出,这体现的是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文化塑造的成功。因此,不同时期的国防文化重心不同,在当前全球“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国防教育文化与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紧密相联,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也随之烙上了时代属性。高校国防教育无论是否是基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角度还是“素质教育”的立德树人角度,都无法脱离时代特性,正因如此,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宣扬的国防文化成为新时期国防价值与国防内涵的真正意识代表。

(二)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内容的多元性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众多开设课程结合起来,打破了科目、课程与教学活动之间的教育构架,将学生的价值意识塑造、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进而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国防教育作为当前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原本便融入了包括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形势与国防法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将其置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之下,不仅丰富了其它课程的价值内涵,也更新了国防教育的内容体系。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其内容的广博性与丰富性则内化于民族历史与社会现实: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畏外族入侵,在“富国强兵”“居安思危”等传统国防文化的熏陶下,现代国防教育的内容参杂了“以和为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自卫型精神要素,从而衍生了“求同存异”的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孵化了“兼容并包”的国家外交策略,这些内容都能在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中得以显现;另一方面,回归现代国防需要,“课程思政”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配套,即将国防教育化整为零融合于各类课程中,又化零为整呈现在思政课程中,加强了各科目之间的内容联动与协调育人。例如高校以“军训”为形式的人才培养措施、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甚至包括野外生存、紧急避险、逃生自救等战时技能训练,亦都可以呈现在育人平台的内容体系之中。

(三)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传播的广泛性

“课程思政”本身便是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的集合体,在这一视域下,高校打造的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以当下国防物质的现实水平为基础,通过国防信息化建设体系进行全面性与广泛性传播。首先,在地域广泛性上,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是以国防物质基础为载体的宏观环境与条件的集合打造,其本身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客观环境加持上传播更加便利。一方面,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为国防教育及其平台的传播提供了助力,互联网直播增进了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身临其境之感,信息化传播让资讯内容的及时共享一步到位,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通过育人平台接受国防教育;另一方面,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教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地区,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红色景区、烈士陵园星罗棋布地点缀着高校国防教育的整体形态,在丰富育人平台内容之时,也促进了育人平台的广泛传播。其次,在涵盖广泛性上,国防教育育人平台表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格局,国防育人平台的传播根植于高校学生传统价值、行为习惯、心理情感与民族认同的全方位的动态教育过程中,既涉及了物质基础的第一性与思想意识的第二性的传播内容,又囊括了从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国防建设构建,小到个体国防意识形成,大到国家战略层次构建,都能从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传播中得到彰显。

(四)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价值的独特性

虽然“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但是,针对专门构建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而言,其重要价值是升华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国防能力,从而显示出较强的政治色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体而言,在协同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具备学科建设“立德树人”的一般共性,而国防教育则脱胎于国防建设,有别于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其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却不从属于任一教育内容,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承载起学生热爱祖国,认同民族的精神归宿教育,可以划分为“德育”阵营。但同时,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也起到了对学生国防常识与法制、国防体能与技能、国防形势与时政、国防训练与生存等“智、体、美、劳”的教育,因此,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不能单纯地归属于素质教育的任一方面内容。此外,平台价值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内容的排他独占方面,高校打造的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为学生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以及宣扬维护国家尊严,保卫国家安全的国防精神,在价值作用上具有深厚的独占性特点。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依据

(一)育人为本与国防文化的抽象共融

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抽象化的育人为本与国防文化在理念上共融后的实物呈现。育人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动向,并对其倾注全面发展与综合进步的动力,进而培养塑造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与“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国防教育则侧重于全民性、独立性的教育属性,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教育思想下,国防文化突出对学生国防意识以及国防知识的锻造。因此,育人为本与国防文化在意识层面互为镜面,水乳交融。高校构建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是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国防意识价值观在理念共融之下的产物。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将涉及国防的基本常识、理论体系、历史演变、法制建设以及国际形势都纳入进来,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具,也是国防意识提升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在时代性的烙印基础上,将学生的国防思维与意识提升另一高度,既彰显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体现了巩固国防建设的主流文化。总之,只有育人为本与国防文化共同融合,才能发挥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媒介承载作用,从而达到“育人”与“育德”协同跟进的目的。

(二)课程开展与国防教育的内容共生

“课程思政”强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在课程思政体系下,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高校对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是课程开展与国防教育内容共生的需要。在马克思哲学研究范畴中,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核心,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构建中则体现在内容的相关性与有机性的统筹上。无论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还是围绕这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其价值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或专业技能,而是各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的协同研究,以及对人才的综合性意识开拓与塑造。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需要一个恰当的内容载体,从而将这些内容与各学科教育契合起来,更好的迎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由此,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应运而生,其最大限度的将国防教育所涉内容、相关属性以及有关状态融于其中,辅助其它课程的教学开展,并提供基本的国防教育教学素材,从而系统地布局其中,最终产生“1+1〉2”的功效。当然,课程整体与国防教育的内容共生是一个集开放性、复杂性与动态性于一体的渐变过程,就高校国防教育而言,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乃至人才培养都从属于这一过程,最终实现内容共生的境界。

(三)人才培养与国防教学的资源共享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实现了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代表的“德育”与以专业课程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为科目教育的资源共享创造了可能。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其中的内容资源既可以为国防教育所用,又可为专业教学所用,乃至就业创业教育与德育教育都可以借鉴,因此,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是人才培养与国防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这种资源共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平台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讲授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于学生的学习拓展环节中,这种资源共享体现在不同主体间的应用;另一方面,平台的教育内容可以为专业课程所接纳,又可以为国防课程所包容,从而实现跨课程的资源共享与跨专业的资源互通。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将专业知识与国防建设相结合,既增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又强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此外,这种平台资源共享还表现在国防教育活动中,例如高校军训中的军事理论学习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相关,宏观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防教学开展的资源共享站,能够整体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四)高等教育与国防政策的战略共存

我国宣扬的是一种全民性、独立自主与自卫型的国家防卫理念,因此,从国防战略层面来讲,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是基于高等教育与国防战略的双重开展需要而发起的。一方面,“课程思政”倡导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合二为一,在高校教育中,这种合二为一体现在综合性与原生性上,综合性即国防教育与课程的合体开展与综合运用,而原生性则代表国防教育的独立存在,不会因为融合而产生变异。因此,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很好的适应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选择,既不会分裂国防教育与其它教育的结合,又不会出现厚此薄彼,导致国防教育消融消失。另一方面,国防教育与国防政策是有机协统的,一定程度上,国防教育是既定的国防政策之一,我国早已向全世界落实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国防教育侧重于“防”。而国防建设又无法脱离国防教育而独自存在,因此,二者在战略上具有共存性。国防教育既有显性的一面,又有隐性的一面,显性面体现在新生军训、时事政治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而隐性面体现在学生国防意识、价值观念以及边防理念等方面。综合来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是我国当前教育模式与国家防务需要之下的集合体,既体现了教育性的一面,又具有厚重的政治色彩。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策略

(一)强化科教兴国理念,重视平台的全方位文化定型

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文化属性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强化科教兴国的宏观方向不会出错,因此,高校在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构建过程中,立足于国防文化,重视全方位的文化定型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宏观环境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国防策略,贯彻全民国防、独立自主与自卫型的国防理念,并将这一认知与科教兴国的战略结合起来。科学教育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保障,只有这一物质基础得到巩固,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与文化属性才能得到充足供给,因此,从思想意识层面去奠定育人平台的文化属性是关键。二是在微观环境上将国防教育与高校校训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挖掘校训与国防教育的文化内涵。育人平台的价值只有具备了人格化与人文化的双重属性,才能增强关注度与感知体验,当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文化属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得到充分展现,平台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三是在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之下,借助高校党委重视、军地密切配合、社会各界支持、全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态势,不断深耕平台的文化内涵,使平台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发挥平台的主渠道内容功能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推进了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而且还进一步加深了国防意识在各科目中的渗透。高校构建国防教育育人平台,一是要立足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将思想政治元素统统纳入到平台之中,发挥平台在国防教育中的主渠道功能。根据高校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的排列,挖掘其中蕴含的国防知识与理论,分门别类地上传到国防教育育人平台,方便不同专业学生的浏览学习,从而丰富平台的内容,增进学生的国防意识。二是重视教材内容的打造与知识的课外延伸,系统化、新颖化地实现“课程思政”与国防教育的无缝对接,根据国防教育的开展编写出具有高校特色与本土气息的国防教育实践手册,强化育人平台、课程开设、教育开展与人才培养等内容功能的统一。三是推进课程思政“显隐结合”的开展方法,借用构建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将国防教育的显性内容客观化,隐性内容具体化,从而助力于国防建设的巩固发展。例如利用新生军训、征兵动员等,将课程思政下强调的“协同育人”与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三)协调教育实施主体,促进平台的共享性资源发展

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离不开行为主体的带动,因此,协调国防育人的实施主体,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促进平台教育资源的共享,迎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加强平台构建体系的顶层设计。国防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的平台载体搭建需要与之相应的意识基础、物质保障与机制支撑。在意识基础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搭建必须立足于学生价值观改造与国防精神提升,站在国防文化传播与国防建设巩固的角度进行搭建;在物质保障方面,提供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并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与人力保证,加快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成型与调试,尽快投入使用;在机制支撑上,创新平台建设机制,纳入高校、军事单位、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成为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校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助力与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促进育人平台共享性资源的良性发展,更新平台爱国教育资源与国防信息,提高高校开设课程对国防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根据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管理平台资源,优化资源共享算法,强化平台资源共享的便利性。

(四)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发挥平台的先导性战略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是涉及国家、学校、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的集合体,因此,提升当前国防教育的高度,发挥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先导性作用是前提。具体而言,一是创新国防教育的开展形式,激发育人平台的活跃性。一方面,加强高校党团组织、学生之间的联动性。国防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渗透、潜移默化的动态过程,只有各参与主体协调配合,才能发挥育人平台的最大价值作用。例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红色电影观影活动等,实现国防教育与教育活动的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军、校互动,通过军训、部队体验等方式,强化对国防教育的开展力度。例如在平台中吸引退役军人团体的加入,使之通过国防教育育人平台解答学生疑惑,传播军队纪律与军人作风,从而影响高校学生。二是在借鉴民族历史与遵从现实需要的情况下,丰富平台的内容,发挥平台育人的先导性作用。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在育人思想、活动,还是途径与方法,都呈现出包容性的特点,例如国防思想包容了传统儒家文化内容,军事技能训练活动融入了现代体育教育内容等,一方面服务于国家战略执行需要,另一方面亦可丰富教育经验与数据资源,从而助力一个宏观教育模式下的国防育人平台打造。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表现出文化时代性、内容多元性、传播广泛性与价值独特性的逻辑属性,作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是育人为本与国防文化在意识层面共融后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开展与国防教育内容共生的需要。因此,强化科教兴国理念,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协调育人实施主体,创新国防教育开展,成为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平台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国防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