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2022-03-17曹和修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曹和修

(肇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中华民族创造孕育了极其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成果成为了人们的信仰支撑和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茁壮成长,积淀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无穷精神力量,其中包涵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相通的丰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相结合”,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原则,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极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同时,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条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相通

民族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任何脱离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论不仅难以让人们普遍接受,也非常容易在理论发展中失去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新时代我党治国理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深邃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并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国家和社会理想之中,既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接受认同的社会认同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价值中寻求观念共识,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资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出像“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2]5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高度概括,是对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指导,也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这些思想理念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启迪,也为世代人们所接受和遵循,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实践活动之中,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中的思想精华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有利于增进人们的道德自觉和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就承寄着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和大同社会更是历代中华儿女千年追梦的目标,激励着全体中华民族奋勇向前。汲取这些文化资源,能够进一步激发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传统文化中浓郁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所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心怀天下,为国家民族富强殚精竭智、前赴后继。在新时代,这些文化资源也能够有效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提升爱国意识,增强人们的爱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将爱国视为己任,并为此不断地付诸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将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适合新时代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引领历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就能够形成一股股滋润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使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构筑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4]这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方向,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时代条件、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制约,也深受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多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思想内容。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进步明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背景迥异,其思想内涵与新时代现实确实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充分发挥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和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是新时代一切工作的根基,实现二者紧密结合,推动它们共同发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扎根中国文化土壤。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才能具有不竭的活力

任何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真正实现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为当代人所运用,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坚守,关键就是中华民族不断为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其传播方式及话语体系,使之不断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其内容、形式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历代人们所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担负着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5]而马克思主义则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实践证明,我们所有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历来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在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同时,始终能够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向度的转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201并把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应对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系统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等重要内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指明了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提供了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基于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宝贵的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外在契机,是推动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以展现当代价值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为一项根本制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定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既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进行文化自省。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完全的完美无缺,其中有些思想内容相对现代来说,其思想性已经走向了反面,或者有些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原有的积极意义,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批判的吸收,还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推动其与时俱进,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以文化自觉的姿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辉煌,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实践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是对新时代吸收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导,既阐明了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又明确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新时代,为更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吸收利用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深入梳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确立汲取和转化对象,赋予它们崭新的时代内涵,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进行利用和转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法,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资源

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鉴别优劣,准确鉴别精华和糟粕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时曾经说过,对于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应该是“从不正确的形式和人为的联系中找出正确的和天才的东西”[7]。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2]136这是新时代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根本指导原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科学进行“辩证取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出那些“正确的和天才的东西”,以明确创新和转化的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负载了历代传统社会深邃的社会思想、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的检验中,通过与共存的时代文化进行反复对比、评价和选择,并不断战胜或取代一些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且流传至今,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价值高低的问题。面对新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泛挖掘和系统整理,进行深入细致的鉴别筛选研究,分清良莠,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权衡,判断其价值高低和生命力强弱,从而确定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对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法,只有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思想文化才是真理,才有更高的价值。历史实践自然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判断的重要尺度,能否经得起历史长河的荡涤,应该是辨别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必须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科学严谨的态度谨慎对待,有针对性地判别出哪些思想文化能够为新时代所吸收,哪些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只有那些经受了千百年实践检验、为历代择优继承并流传至今的文化思想,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历代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对新时代及未来发展仍能产生持续影响的思想精华,才能成为新时代选择和转化的对象。从而将其发扬光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魅力,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凝聚引领人心的作用,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有明确的要求:“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6]101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明了方向,也为有效汲取这些宝贵资源明确了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过去,是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物质、精神需要,具有特定的时代内容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角色、社会分工以及社会实践都出现了与传统社会完全不一样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兴趣特点和信息传播的平台、方式都有极大的不同,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对其精华内容以新时代人们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全新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一方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为指导,立足于新时代需要,借用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和文化模式等,并依据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其进行彻底改造、重新释义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规范其话语方式,以作出合乎时代变化的新阐释,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向时代文化马克思主义转化,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结合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诸多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容进行深层发掘与全面揭示,将经典理论和语词加以补充和拓展,站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点上向前迈进,通过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传统文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以此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和内在要求,又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要求、思维模式的新思想和新范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现代转换,更容易为新时代人们所接受和信服,有利于极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根据新时代实践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和转化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变革的理论基石,也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意识形态资源利用和转化的方法指南。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恰恰契合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现实需求,在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任何认识都产生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说,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如果离开新时代社会实践需要,就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传承,更不可能解决关于创造性转化的正确方向、内容和方式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立足于当前时代和现实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精神资源,找准其与新时代的结合点,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来加以利用和转化,用以解决我国发展前进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新时代,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必须在回应时代关切、促进实践发展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当下的社会实践需要,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始终保持深刻的内在关联,使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真正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需求,应时代所需,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共同构筑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宝贵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内涵,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和梳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话语表达,丰富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接受,以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