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术期刊编辑中的有效修改

2022-03-17李曙豪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学术期刊逻辑

李曙豪

(肇庆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学术论文进行“有效修改”。有效修改是相对于误改和无效修改来说的。笔者不敢妄言目前期刊界学术编辑对论文的修改是否都是有效修改,但要做到有效修改并非易事。必须树立二个理念:一是编辑即规范。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失范是社会结构在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之间出现分裂时,而产生的一种反常的社会状态[1]。目前学术界失范现象颇为严重,学术期刊编辑肩负去伪存真的学术重任。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达到平衡。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论文的“把关人”,无疑在平衡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之间起到积极建设作用。二是编辑的本质是意义[2],编辑就是编辑意义。学术编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有效工作,确保通过学术论文表达学术意义,传播学术价值。

在以上两个理念的前提下来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对论文的“有效修改”才是个值得探讨的学术课题。一方面,学术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擅长写论文,很多所谓的“论文”往往最后都写成了前言、背景、提纲、科普、常识、散文,而论文的核心本质深度思考却往往被忽略了。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善于修改论文,论文修改并非易事。论文写作中的种种问题,诸如正文偏离主题、材料不足以支撑主题、逻辑混乱、冗长累赘、头重脚轻、没有参考文献、行文不规范,等等。编辑的精力是有限的,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可以想象。

论文指导和修改其实是有章可循的,它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因为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而解决问题往往要找到一个序列。笔者认为解决学术论文修改问题的有效性方法,关键是三步:看、断、改。“看”是指辨别文章是论文还是“作文”,反馈给作者以后,作者可以做出第一反应;“断”不仅是指辨别文章瑕疵和缺陷、问题,而且要分析原因是笔力不逮还是言不达意,反馈给作者,让作者做出深度反应;“改”指不仅要改正文章的瑕疵和缺陷、问题。而且要启发和促使作者将心中之学,变成笔下之文。看、断、改三个步骤好比三把刀。既是手术刀,也是雕刻刀。三把刀用好了,能将一块璞石雕刻成美玉,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一件学术精品的打造。

一、技术素养与学术眼光是有效修改的必要前提

学术编辑在本质上是学术性和技术性的二维体。在熟悉编辑技术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眼光。技术素养和学术眼光共同构成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判断能力。鲁迅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3]。吕叔湘说:“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个意义上说还更困难些”[4]。科研论文不一定是通过科研写出来的论文,这话并非妄言。如今的学术论文满天飞,高产作者不少,功利主义盛行。闭门造车者不在少数。论文可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论文,就是研究的成果和结晶,是科研的自然产物;另一类是“作文”,顾名思义就是作出来的文章。它也是文章,甚至是美文。但是言之无物,不真,不准,不实。第一类文章有价值,但不一定没有毛病。第二类文章不一定有毛病,但是不一定有价值。编辑的第一把刀就是解剖刀,要细审慢查,辨别真伪。也不要买椟还珠,错过好文,放过假文章。怎样辨别这两类文章呢?主要有五看法:

1.看标题。文章的标题最能看出文章的价值。现在很多学术论文往往会设计一些看似高深莫测或者时尚古怪的标题,编辑千万不要被其迷惑。一般来讲,学术论文标题有三个要素,分别由三个词来体现:一是研究范畴,二是研究对象,三是研究的创新点。不管论文的标题显得多么高大上,标题中必有一个表达科研创新和科研深度的词。如果没有这样的词,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真正的研究。

2.看逻辑。凡研究必有逻辑,文理科论文皆如此。逻辑体现的是思考的基本顺序和步骤。一篇论文不论多长,它都应该是有内在逻辑的。作为真正科研的结晶的论文,它会有自然生成的内在逻辑,不需要刻意去制造。逻辑如同融入水中的盐,看不到它的形状,却能品尝到它的味道。它又如同一条彩线,将散乱的文字之珠串联起来。一篇逻辑性强的文章,看起来很严谨,不会有冗长或浅薄之感。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相反,如果是一篇没有经过真正研究而作出来的“作文”,不管它怎么刻意去伪造逻辑性,其内在的逻辑性肯定是牵强的。有些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前后内容也貌似有关联,但是,细细推敲,内在逻辑上是断裂的,是人为的。这类论文就是“作文”,不是科研论文。

3.看学术背景。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会在文前介绍研究的学术背景。很多论文忽略了这个环节。作为研究必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必然是对某个研究对象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此,编辑通过查看、审阅学术背景,就能发现学术论文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创新性,也就能判断学术论文是否经过了真正的科研。

4.看研究方法。一篇真正经过研究而写出来的科研论文,在论文中必然能看到研究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方法,必然是从现象直接到策略、从数据直接到结果、从个案直接到现象的二段式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深入研究,也谈不上学术价值。

5.看文气。文气指文章的气脉,看起来好象很玄乎。其实真正的论文,选题有意义、研究有方法、思路有逻辑,在文气上也必然是畅通的,或者说必然是有气势有文采的。所以文气如草蛇灰线,思路不断,一以贯之者为真文。而断断续续,前后不一致不和谐,甚至前后可任意颠倒者为“作文”。

识别论文到底是论文还是“作文”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论文修改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的反馈是最重要的,不但决定了作者要不要重起炉灶,而且决定了论文接下来要怎样修改。如果是论文,可以接着进入修改环节,如果是“作文”,那就必须要重新写。

二、深度阅读是有效修改的必备环节

在一篇文章基本可用的前提下,接下来就是判断文章的可改之处。这个过程就像是医生对病情的论断一样,所以叫做识文。这个环节很不简单,不但需要编辑具备宽广的眼界,要求编辑具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求编辑具备一双雕工式的慧眼。首先,读懂是一切的基础。做编辑首先要做读者,要老老实实,富有耐心地读完、读懂作者的文章。有些编辑在处理文章的时候,因为文章深奥或者超出自己的专业范围,对文章有畏难心理,就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提修改意见,这样的意见往往是这样的:文章某处好像没有逻辑性,某处好像不全面等,这样的瞎猜式的意见就是误读,误读产生的恶果就是误改。误改的现象并不少见。误改的情况有很多种,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思路方面的。而误改对作者简直是致命的,对编辑自己也是致命的。其次,编辑的审阅应该是深度阅读。深度把握学术论文的价值与逻辑思路。读懂读透,避免误改。要细心地发现问题,谨慎求证。三,不要满足于修改几个瑕疵、问题、错别字,对于学术论文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整体上对论文进行判断,一篇基本可用的论文,如果在整体上有问题,通常有两类:

1.是言不达意。就是论文的整体上是好的,但是作者的表述能力与论文价值不相称。对这类论文,可作精细化的修改。

2.是笔力不逮。就是论文仅有一个好选题和好框架,而作者的才力目前无力与此选题匹配。对这类论文,编辑要适当鼓励,提供方向方法,要求作者进一步深度思考,不要放弃。

三、深度修改是有效修改的最终目标

编辑既是伟大的批评者,也是无私的指导者。优秀的编辑堪比优秀的导师。而优秀的编辑从来都是不怕给人改文章的。如成仿吾就给鲁迅改过文章。1923年,鲁迅的《呐喊》出版后,《创造季刊》1924年第二期即发表了成仿吾《〈呐喊〉的评论》,对鲁迅进行了批评。后来鲁迅将《不周山》从书里删除了:“《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5]。编辑如果只改死文章,不做活指导,不是一个优秀的编辑。编辑的真正价值在于看文、识文、改文三个环节一直不缺位,一直在场。而改文这个环节最能体现编辑的价值。

文章之所以需要改,是因为它有价值也有问题。有价值,往往是作者有心中之学;有问题,往往是没有很好地将心中之学变成笔下之文。针对这个本质性问题,编辑有三改:

1.改思路。思路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大的宏观的脉络,思路错了,论文将无法完成。比如,批判和辩证批判,否定和不肯定、强调现象和强调本质、数据论证和案例论证、全盘推翻和适度扬弃,思路完全不一样。思路要考虑切入点、逻辑方法、学术立场、论文结构上的轻重前后,等等。作者写论文时之所以言不达意,主要是逻辑、方法、结构方面的问题。论文出现笔力不逮,主要是立场、格局、论点铺开面等方面的问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笔者从某大学研究生毕业二年后回母校,看到同宿舍的某同学还在食堂打饭,还没有毕业。主要问题是其论文主题是对导师观点的全面批判。其导师是国内知名学者,其学术观点早已为学界接受。而这位同学立论在全盘否定导师的观点,又笔力不逮,所以迟迟写不出论文。后来,他接受了导师的意见,改为适度扬弃,推陈出新,在自己的才力范围内很好地完成了论文。

2.改提纲。提纲是论文之纲,是论文思路的具体化、可操作化。提纲的提炼是论文质量的最重要保证。提纲不清晰、无逻辑、无亮点,论文必定平庸。钱钟书是学者,而同样作为学者的周振甫和华元龙以编辑的身份对钱钟书的书稿作过修改,钱钟书曾非常感谢:“周振甫、华元龙二君于失字破体,悉心雠正;周君并为标立目次,以便翻检,底下短书,重劳心力,尤所感愧”[6]。可见即便是作为大学者,编辑对其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论文写作出现言不达意现象,主要是提纲不清晰,无逻辑。值得指出的一个问题是,不要写成平面化的二段式提纲。所谓二段式提纲,就是没有过程的研究提纲,或者说是缺乏研究环节的研究提纲。如“方法—效果”“现象—策略”“政策—效应”“数据—现象”“案例—规律”。看起来没有毛病。但是从展示方法直接到表述效果,列举现象以后,接着就是解决的策略等等,恰恰忽略了中间的分析与论证。而最需要明确的和最有价值的往往是中间那部分东西。必须在提纲中明确化清晰化。这是一个论文提纲的重中之重。

论文出现笔力不逮现象,体现在提纲上是无亮点。无亮点说明作者没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入本质,没有真东西。或者是有本质方面的思考,有真东西,有深度思考,但是并没有在提纲中展现出来。如果是后者,修改提纲,促进思路成型,论文就将水到渠成,顺利完成。南怀瑾讲过一个故事:《指月录》记载,一日百丈在打坐,当时应该是很冷的天气,沩山虽然站在旁边也自己在用功。百丈看机缘到了,就要沩山把火拨一下,火可能要熄了。沩山就去拨,拨了一下,就回报百丈说,已经没有火了,他心里可能还埋怨,百丈为什么不早吩咐。百丈就自己下座去拨,居然找到了一点火星,就指给沩山看:这不是火吗。这一下,沩山开悟了。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深拨得火”的故事。深深拨是要好好用功,去参透、去观透。因此,编辑要常用深拨得火式的研究态度鼓励作者在做论文时去深度思考。

3.改细节。论文的主题、框架结构基本完成以后,成败主要就看细节了。细节可以提升论文价值。

比如对标题的修改。标题一改,焕然一新。标题的修改有几种情况,一是改得有文采,如《论端砚在传统儒学文化中的价值》改成《今有砚玉可比德——论以端砚为载体的传统儒家文化教育》;二是突出创新性。改标题要求编辑有很深的文化修养,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很强的整体把握能力。论文的标题通常要把核心内容、研究范畴、创新点这三个要素表现出来。通常的论文都具备前二个要素而忽略后一个要素。所以编辑就要帮助作者把后一个要素找出来,提炼一个最恰当的词汇。如“中国古代书院研究”,可修改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分布与流变”,因为虽然分布是学术界有定论的,而流变却是“前人没有研究完的问题”。

有些论文有“干货”,但是看起来却思路不清,往往是结构上的问题。我曾经审阅过一篇论文,论文的论点新颖,材料详实,行文流畅,但是就是读来思路不清,后来将冗长的前言改成适度文字的前言和深刻的结语,论文就清晰了。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提笔就写,虽然文思泉涌,写出来的论文却显得枝枝蔓蔓,这样的论文就要在结构上进行修改。论文的结尾有助于学术性的提升。很多人在写论文时忽略了结尾。曾经有个学生将一篇质量很好的论文投核心期刊,编辑反馈好象论文的结尾不尽如意。我建议学生将结尾部分扩展,分三点,深入分析总结,及提出问题的意义和可继续研究的价值。结果修改后被录用。

总之,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是实现有效修改的有效途径。前些年编辑界有一个热门的话题就是编辑学者化。笔者虽然不赞成所有的编辑都要学者化,但是,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学者化十分赞同。一个普通的编辑,可能做到技术上的熟练基本上就可以胜任了,而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只懂编辑技术远远不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才能胜任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论文修改重在互动,必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才有效果和意义。三步互动式论文修改方法不失为学术期刊编辑修改学术论文的一种好方法。“手中有刀可裁玉”,每个学术期刊编辑都要有一把善于裁玉的“刀”,帮助作者雕刻出精彩的作品。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学术期刊逻辑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