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敦颐太极学说对中医的影响

2022-03-17周宝银崔萱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极图命门周敦颐

周宝银,崔萱

(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科技处,江苏淮安 223001;2.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曲阜 273165)

太极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作为原始的哲学理论范畴,具有世界本源的地位。陈景元注《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曰:“一者,道之子,谓太极。”[1]揽阅宋明理学、金元明清医典,都对太极有重要的学术论述。在中医学领域,金元明清众多医者纷纷从太极理论出发,去研究、演绎医理,指导中医实践。很多中医图,都是从《太极图》中抉择而出。本文将从周敦颐《太极图》与《图说》出发,探索其对中医学术发展影响的轨迹。

一、周敦颐的太极理论

宋代儒学原以摆脱汉儒传统、归向先秦孔孟之教为特色。因受道教影响,据《河图》《洛书》言象数,以“图、书”讲易学,在宋代极盛。宋初,太极学说以图传世。《宋史·朱震传》曰:“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授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2]可知,《太极图》《先天图》皆据陈抟之传,周敦颐的太极学说亦在陈抟的影响下形成,深受道家的影响。但周敦颐的《太极图》并非陈抟所传原图,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意融通儒道,含摄孔老,重新绘制之作①。周敦颐通过《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完成《太极图》的儒家化,《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成为儒家的重要著作。此后,理学家、中医学家“将太极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来进行探讨、阐释、使用”[3]。

(一) 《太极图》与图说

周敦颐借助易学理论,用图录来追溯天地万物生成演化的共同思想,探索天地万物的生发本源,是为《太极图》,对《太极图》的说明为《太极图说》。由此,形成了周子极具思辨色彩的太极学说。《太极图》分为五层,“图说”分为五节。第一层为“无极”,第二层含阴阳之“太极”,第三层为五行之“妙合”,第四层为乾坤二气,第五层为万物化生。《太极图说》以《易传》为依据,其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4]“动、静”都与“生”(即生生、创生的过程)紧密相连。胡士行《尚书详解》(卷七)绘《太极图》以释“初”义,曰:“物莫不有初,太极动而生阳,静动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万物,则五行者,万物之初也,故次于一。”[5]胡氏以周子“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6],此解全用周子《太极图说》。周子以“太极”为宇宙根源,融入了道学的基本话语系统,奠立了宋代儒家“道”学的理论,成为宋代儒学新理论的代表之一。

(二)理学界对太极学说的推崇

周敦颐太极理论引发了后学的关注,北宋的邵雍、张载、二程那里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达[7]。其后,朱熹受二程的影响,极力推崇《太极图》,所著《太极图说解》为历代所宗。陈荣捷曰:“自朱子以来,《太极图说》已为新儒家形上学讨论之起点。”[8]朱子谓“太极”为“一理”,“万物统体一太极;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9]。钱穆说:“朱子凭藉濂溪《太极图说》以证成其理气论之体系。”[10]181此外,史浩《尚书讲义》(卷十二)曰:“一阴一阳之为道,道者,中也,天地受中于太极,是故具有阴阳之理……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是故天地以是位,万物以是育也。”[11]史浩以“中”为道之本,“中”具有阴阳二气的本性,能生化天地者,厥为太极,太极受中,建构天地,乃以阴阳二气为之。此后,宋明诸儒大抵皆承认周敦颐在儒家“道学”中的宗师地位。黄宗羲的《太极图辨》详细阐释了周敦颐的图式,他说:“周子更为《太极图说》,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得精蕴。”[12]但“周氏《图说》中此种观念,即属图解《易》之传统,乃无可争议者”[13]77。清儒陆世仪曰:“周子《太极图》全从《系辞》出,不曾造作一毫。”[14]可知,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以儒学为背景,随受道家的影响,但其说立意则与道家或佛家不同,是承袭《易传》《礼记》等儒家经典文献。所以,《周易杭氏学》言:“周廉溪传陈希夷《太极图》而为之说,遂开理学之宗。”[15]周敦颐也被称为“理学开山”和“道学宗主”,继孔孟不传之学,开宋代理学“道统”[16]。

二、中医发展中的太极助缘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张其成认为:“中医模式采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人体外因素统统归纳在其中,形成一个以人体为中心、涵括宇宙万物的太极巨系统,其中人是一个小太极,宇宙是一个大太极,在这个太极巨系统中,宏观与微观统一在一起,宇宙和人统一在一起。”[17]282太极学说与中医学逐渐实现理论融合,形成颇具规模的太极中医理论。诸如太极元气医学、太极阴阳医学、太极五行医学、太极八卦医学、太极全息医学、太极时空医学、太极河洛医学、太极养生医学、太极病因学、太极诊断学、太极治疗学、太极方药学等[18]。周子太极学更是受到医界的重视,很多医者都曾对周子《太极图》与《图说》给予相当的关注。

(一)中医界对周子太极学说的尊崇

为提升儒学地位,唐、宋诸儒提出了儒之“道统”,大抵据《大学》《中庸》《易经》 等建立了以“理”为基础,据《河图》《洛书》以言象数的儒家新哲学,宋代“哲学理论之建立,始于周濂溪”[13]50。周敦颐之后,宋代理学的形成与成熟,让格物穷理之风逐步渗入医药领域,医学家开始据此去探讨医理。周子《太极图》及《图说》中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观念直指万物本源,从哲学层面对太极进行了阐释。后世医家将周子太极学说引入医学,用以阐发人体生命的本源。儒家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再一次向医学渗透,这对医学理论产生极大影响。朱震亨最早谈论“太极”,引儒入医。在朱震亨的医学著述中直接提到太极,引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论相火,用相火论对人体本源的追溯。他给太极以极高评价曰“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申之乎? ”[19]

其后,明清很多医典或将周子《太极图》《太极图说》置于章首,如《医原图书》《医旨绪余》《松菊堂医学溯源》《脉理存真》等,并以周敦颐《太极图》为基础,延伸绘制了相关中医图,代表性的有《医原图书》的《赵氏太极图》《人身太极图》《脏腑太极图》,《医贯》的《命门图》等;或以《太极图说》为理论基础,绘制的相关医图,代表性的有《医易一理》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藏周身图》,《类经图翼》的《太虚图》,《医学寻源》的《画月卦太极图》等。循此思路,医界不断将周子太极之理运用于医学研究中。其中,孙一奎、张景岳、赵献可、金理等医家结合周子太极理论阐释中医理论,实现了医儒兼容。孙一奎将《太极图抄引》《太极图》《太极图说》置于《医旨绪余》篇首,《太极图抄引》曰:“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所谓一体者,太极之理在焉……惟具此太极之理……故具太极图抄于首简。”[20]1《类经图翼》篇首是《太虚图》《太极图论》《阴阳图》,《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中,张景岳认太极是宇宙生命的本原,他说:“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21]1同样,金理的《医原图说》也将《太极图》置于篇首,命名《周子太极图》,题为“阅此图,天赋命于人之理可明”[22]47。赵献可以周子太极之理绘制《赵氏命门图》《新撰命门图》《命门太极图》《人体乾坤图》等,以证他图与周子太极图“位虽异而理则一也”[22]55。接着又阐述云:“周子太极图,法天象以明人道,面南观之,乃向阳以明道,南面而行令也。”[22]47《医贯》评价太极曰:“太极者,已分之阴阳也。一中分太极,中字之象形,正太极之行也。”[23]7赵献可据古铜人图,画一形象,“而太极之妙,显然可见”[23]8。

(二)周子太极学说对中医理论创新的推进

《太极图》本为研究易学原理的重要图像,医界根据《太极图》去研究、演绎中医学的理论。周子《太极图》《太极图说》越发引起中医学家的重视。结合周子《太极图》理论,医家对命门说作了新的发展,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命门太极理论,使中医理论和哲学思维得到提升,让中医学理论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孙一奎创立了命门太极说,绘制《命门太极图》。其图展示人身的太极就是两肾和动气组合成的统一体,图中分立两旁的豉豆形内曲双弧代表两肾,为阴阳两仪分立之意;中间的圆圈表示动气,即是人体的原气,有位而无形,用以展示生生不息的生机。孙一奎借太极之理,喻命门就是人身的太极,生命的本源,人的生理和生命均依赖于此。《医旨绪余·命门图说》曰:“右肾属水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火非水,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20]5指出命门在两肾之间,引《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关系,构建命门与五脏之间的衍生关系。《医旨绪余·右肾水火辩》认为两肾为二阴,是“坎中之阴”,两肾间动气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为“坎中之阳”,命门谓之阳,不可谓之火[20]6。以此来否定《难经》“左肾右命门”的观点。

赵献可创立肾间命门说,绘制《赵氏命门图》,指出命门“有位无形”,提出“命门真主”太极说。他阐释了“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椎。此处两肾所寄,左边一肾,属阴水。右边一肾,属阳水。各开一寸五分,中间是命门所居之宫,即太极图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窍,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窍,即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属无形之气。”[23]8-9赵献可认为命门乃人身太极,无形无物,化生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他进一步论述曰:“凡津液润布于皮肤之内者,皆井泉水也。夫水有如许之不同,总之归于大海。天地之水,以海为宗;人身之水,以肾为源。而其所以能昼夜不息者,以其有一元之乾气为太极耳。”[23]23赵献可的命门说,强调命门在身体的原动力作用,是相火的源头,命门之火是生命的根本,将中医学对人体太极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

张景岳以《太极图》作为医学模型论述人身命门的位置及作用,阐发“命门为人身之太极”,提出“水火命门”,独创“真阴”之说。《类经图翼·求正录·真阴论》曰:“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出,为性命之本。”[21]446张氏还将命门与子宫、肾相联系,论述命门功能时,将子宫本身也归于命门,《类经图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曰:“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21]437同样,《类经图翼·求正录·大宝论》曰:“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21]443张景岳认为命门形态位置系丹田、气海及子宫决定,故有“子宫本身”为命门之论。此论说进一步发展了命门学说。此外,《医原图说·三焦命门说》也论述命门三焦之源流,曰:“所谓三焦者,在两肾中间即命门也。”[22]62金理认为,命门独禀先天所赋而生,含太极之理,三焦之火藏于命门,“浑然太极也”[22]64-65。

明清医家据周子太极学说,创建了太极命门学说,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热点。孙一奎、赵献可与张景岳都将命门抬至人体至尊之地位,是一身之主宰。他们引入周子太极理论,将太极之理与中医理论特别是“命门”概念结合创立了命门太极说,引致了后期中医理论的嬗变[24]。“命门学说在理学太极学说的影响下,已超出和突破了《内经》《难经》之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学说。”[25]此外,太极图用于中医,比附人体生理结构,展开对人体生理、病理本体的研究,启迪思维。如仇兆鳌逆用周子太极理论解释养生之理,名之曰《丹道逆生图》[26]。张志聪以太极理论解释人体胚胎发育;邵同珍以太极配五行、太极配八卦构建了一套以脾胃为太极,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比附人身体的脏腑四肢官窍,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配五脏周身图》,题曰“盖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27]在周子太极理论的基础上,明清医学产生了一种以经学图谱、象数思维构建的医学理论模式。故张其成认为中医是一门以太极象数模式为基础的整体动态医学[17]282。

三、太极理论的医学启示

从历史维度上看,哲学与中医药学在先秦时期便开始相互影响。宋代,经学研究以图谱、象数解释经典。金、元、明、清医学界在周子《太极图》及《图说》基础上争创新说,利用经学图谱、象数演绎医理,形成颇有规模的“中医图”,这增加了中医学的哲学意味,也拓宽了中医学的理论视野,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启迪。

(一)医儒融合,促进理论提升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8]宋代儒学对后世医学都有学术影响,医儒日益融合。如孙一奎幼受儒学,因父病而立志学医。习医后旁涉儒、道、佛等于医相关典籍,形成独特的学术理论。孙一奎的医著中,鲜明展示了儒家的理论。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深受理学影响,他赞同先儒“天下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故理不可以离气,气不可以外理,理在气亦在,气行理亦行”[21]2之说,认为“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21]2。赵献可有“善易而精医”之称,深受孔子的“一以贯之”,孟子的“浩然之气”等儒家精神影响,长期钻研《易经》《太极图说》理论。在深入周子《太极图说》及邵雍的理论研究后,赵献可对《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藏象学说作出了挑战性回应,提出命门为人身之真君真主之说。

(二)以“太极”释医理,开创医学新领域

理、气是理学的基本范畴。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天理说及张载的气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借助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宇宙图式探讨解释理气关系,完成了对理、气关系的系统阐述。引发中医学界广泛关注。孙一奎引朱子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统体一太极。”[20]1。赵献可在《医贯·卷之一·玄元肤论》中,直接列举了儒、道、佛三家对心、肾与一身之主的思辨。张景岳的元气太极观也以理学为基础,他引邵子语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焉,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21]1认为易和医都起源于“一”,即“太极”。又引朱子语曰:“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的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21]1认为太极是先天之气,世界万物都由此为源头。

四、结语

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探究天地自然的根源,倡导发现新问题。理学家们发现“六经之文,浩博繁重,欲究厥旨,非穷毕生精力,无以为功也。先儒有见于此,爰思绘制图谱,檃括经义,以助省览”[10]100。理学注重恢复道统,医家也返本归源,通过苦研经典来把握医理。在“以儒释医”的基础上,明清医学理论凸显了“以易学象数思维构建易学理论的模型”。中医图吸收了诸多经学理论与经学图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周子《太极图》《阴阳图》《八卦图》《五行图》等经学图的思维模式和哲理,丰富了中医学的多个环节。在学术继承方面,中医图更长于形象上阐释医理,溯本求源。总之,周子太极学说对“中医图”发展与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其哲学思维给予中医学的临床诊治予以启示、借鉴和指导,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注释:

①《太极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自宋至清,一直纷争不绝。《宋史·列传·道学序》及《宋史·周敦颐传》均认为《太极图》为周敦颐所作,朱熹认为《太极图》出于周氏。本文叙述从《宋史·周敦颐传》及朱熹观点。

猜你喜欢

太极图命门周敦颐
早春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一点一线一面练太极
八卦图
抓住“命门”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