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新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策略探析
2022-03-17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刘 颖
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实际办学情况及社会需求,新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可选择性越来越多。然而,新建专业由于在建设初期,其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学生专业认同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落实“以生为本”,就是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陈景红,2019)在新专业建设中,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以增强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关键一环。
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专业认同简述
专业认同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2009)。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分类学习,本科生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其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是专业学习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专业认同感越高,学习积极性越高。本科阶段是学生进行专业性学习、建立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时期,专业选择意味着大学学习的中心和毕业以后职业选择的方向。基于我国大学专业分类学习背景,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认可该专业的价值,并将其作为其求职及个人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提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获得感、适应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要义,也是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
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更加强调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观。对于新建专业,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的开展均在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意见反馈和经验积累,无法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认同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学生专业认同的提升,既是专业建设的奠基,也是坚持学生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新建专业,梳理建设初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析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策略,是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确保本科教育聚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新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面临的问题
1.朋辈专业引领欠缺
在专业设立初期,新建专业学生由于缺少同院校同专业学长的朋辈专业引领和个体对标,在目标设立、计划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均处于迷茫期,甚至部分被调剂的学生从主观上排斥所学专业,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也侧面影响了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立和提高。
2.专业管理经验不足
新建专业相较于发展成熟的专业,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专业基础均较为薄弱,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日常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且缺少学生的体验反馈信息,较难从硬件配套、制度管理上为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提供有力支撑。
3.专业建设尚未成熟
新建专业在建设初期一般会面临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特色不足、课程设计同质化等普遍问题,其课程教学设计缺乏实际检验和纠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导致新建专业的学生难以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体验感和获得感以提高对专业的认同。
4.就业反馈信息有限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最大的压力来源于毕业生就业。普通本科学校新建专业在前4年的发展期,缺少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在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导致学生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也阻碍了在读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
三、新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策略探析
1.加强交流,增强朋辈引领力量
“以生为本”理念下,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群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能。朋辈引领具有接受性强、渗透性高、施加影响易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补充教育力量、增强学习主动性的优势。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大学生朋辈引领提供了便利性。新建专业的院校可以联系设有同样专业的同等层次院校,搭建专业交流的平台,结合线上交流、线下活动的方式,通过开展学习交流会、组织学术分享会、举办联合实践活动等,让不同学校的同专业学生探讨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以弥补新建专业学生朋辈专业引领欠缺的短板。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专业界限,鼓励新建专业学生与相近专业学生在通识教育上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多方面引入朋辈引领力量以提高新建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2.常听常思,畅通信息反馈渠道
“以生为本”理念下,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体验。高翠欣等(2018)提到,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高校要实现四个转变:从教师管理本位转向学生权利本位、从教师供给本位转向学生需求本位、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从知识灌输转向教育叙事。在新建专业建设中,回归初心,满足需求,关注体验是提升学生专业认同的必经之路。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定期召开座谈会、课程反馈调查等方式,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建议、倾听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体验感受,让学生参与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个体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认可程度,这有助于提高专业管理的力度、广度、温度,以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外部环境。
3.多方联动,形成专业引领合力
“以生为本”理念下,教育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创造、提供优质的服务。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活动是环环相扣的,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的专业引领、辅导员的活动引导以及教务人员的管理服务。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全面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同。学院领导应当挖掘自身社会资源,不断充实专业教育内容,为学生争取实习见习、参观学习等实践学习机会,帮助学生走出去、学进去。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自身学习成长经验分享、课题师生共研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进而认同所学专业。辅导员可以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的形式,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中融入专业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社会需求。教务人员应从被动传递教务信息、解决学生遇到的教务问题转为主动了解学生的课程体验以提升服务质量。学生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环境构建需要多方联动,形成以专业建设助推学生专业认同提升的合力。
4.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以生为本”理念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发展。新建专业的建设必须考虑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人才需求,职业发展方向也成为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之一。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变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对于新建专业而言,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院校同专业的建设模式,而应与时俱进,把握形势要求,在顺应当下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办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搭建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术讲座、校企共育等引入课程教学,兼顾理论学习和技能锻炼,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深层次地认识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方向,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