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单元整体性教学探究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
2022-03-17许西园
许西园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古诗文单元的整体性教学,应从整体入手,以单元整体为出发点,同时兼顾单元内各篇选文的不同特点,树立单元整组教学理念,注重单篇教学的一课一得,由精读到略读,重视知识点建构的过程。目前,初中学段部编版语文三年六册课本是一个大整体,每一册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同样是围绕同一人文主题编写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不管是从编写者的意图、教材内容特点看,还是基于系统论教学的思想看,古诗文教学都应以整体的思想进行,突显古诗文教学的整体性。
一、用好单元提示语,谋篇布局,收获“一课心得”
部编版教材每单元的单元提示语,语言亲切而简练,短小而精悍。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提示语也不例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并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古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教学的素材、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及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安排单元整体性教学,引领学生体会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从而提高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优秀古典作品的能力。教师课前对整个单元的内容编排熟然于心,加以特定的情节设计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感知力,从而使之完成整个古诗文单元的学习任务。至于单篇文章之间,可根据学情、生情,在单元整体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诗文,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从而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协调统一,又有各自特色或亮点,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峡》可侧重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注重对学生进行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积累的方法指导,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示例:(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隙、缺口);
(2)古今异义:虽乘奔御风(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3)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动词,断、断绝)、哀转久绝(动词,消失、停止)、会当凌绝顶(形容词,极高的);
(4)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原作动词,“飞奔”,这里活用作名词,译为“飞奔的马”)。
《答谢中书书》可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划分句读的训练,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文章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愉悦和期盼以及与古今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可侧重于表达技巧的学习,全文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独特的视觉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等有机结合。即通过“月色入户—庭中月色—月下感叹”,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传达出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可侧重于学习文章如何抓住日常“琐碎”,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详略得当等写作借鉴。即文章从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写景的详略安排上,着力描写山,而略写水,从而抒发作者厌倦官场、鄙视功名利禄、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当然,对同一篇文章,每个教师都可能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但总的来说,在整体性教学中,应当以文本化的解读为重点,教师要注重个性化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构思特征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切不可过度解读内容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
二、把握文本主阵地,联系迁移,拓展对比阅读
部编教材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而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七年级的教材安排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根据单元主题穿插古诗文教学;从八年级开始,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比重,将文言文和古诗词编排在一个单元,且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除了单元安排,每册教材还安排了两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整套教材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曲,共选择85首。
虽说文章的作用只是个例子,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应相信文本的力量。以文章为根本,以课文文本为源,依标扣本,扎扎实实进行语文教学,单元整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要把握文本主阵地,兴趣导向主题文本,质疑源于主题文本,尤其要慎重用好文本。
所谓“联系迁移”,即对所学的旧知识能“时习或温故”,躬身反省、默而知之,消化巩固,对现在所学习的新知识能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本单元都是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小品文。但紧扣文本,精心揣摩,对比阅读,有以下发现。
同是写祖国河川的《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在取材上,《三峡》一文写的是长江的三峡(主要是巫峡),详写水,略写山;《与朱元思书》一文写的是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详写山,略写水。在写法上,都是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三峡》一文是先写三峡形势,再分季节写景色特征;《与朱元思书》一文则是先写总体感受,再分写奇山异水。在语言上,都精练恰切,有传神的力量,但《三峡》一文是散文语言;《与朱元思书》一文是骈体语言,对偶句运用颇多。
同样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来描写秀丽的山水风景物的《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虽然两者文体都是骈体文,讲究对偶,语言华美,都抒发了自己沉浸于山水之间的陶醉和对无忧无愁田园生活的向往,但《答谢中书书》的主题是描写山水之美,更偏向于与志同道合之高朋共同享受山水的雅兴和愉悦自由心情,是应答、回信。《与朱元思书》则是通过描写富春江景色的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婉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南梁武帝末期政治昏暗局面的鄙弃,希望寄兴于自然风光之中。
对于“记”这一文体,《记承天寺夜游》与《桃花源记》(八下)比较,都是散文。但《桃花源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现实社会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让人对桃源仙境产生向往,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方式上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为辅。《记承天寺夜游》则以简练传神的笔法、独特视觉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等有机结合,脉络清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就贬谪而言,《记承天寺夜游》可与《小石潭记》(八下)相较。《小石潭记》叙述作者游览小石潭的过程(发现—游览—离开),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与凄苦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除了抒发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时的忧伤苦闷之情外,还表现了他当时安闲自适的豁达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诚然,在初中阶段,许多作者的作品多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文体、写法、句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单元的整体性教学的温故知新,联系迁移,强化对比阅读,既可以是不同作者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教师要将这些联系巧妙地安排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认真地领会,准确地梳理,牢固地把握,而不是一篇一篇地孤立地理解课文,要形成一个整体,给学生的是完整的印象。
三、关注考试新变化,因题制宜,强化实战技能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很大的比例。无论是期中考试、期末统测,还是中考,古诗文的试题都占有一定分量。古诗文的考查范围也比较集中与直观,一般来说,都围绕教材里的篇目来命题。考试中,古诗文题不单是简单的默写、理解填空,还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赏析。其中,诗歌赏析5~6分,文言文阅读分值在10~18分不等。纵观近几年的试题,除了考查课内文言文外,还涉及课外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为做好初高中衔接,将逐渐以课外文言文考查为主。
中考阅卷发现,学生文言文考查失分较多,大多表现为识记不准确,文言词语积累少,不会举一反三,课外文言文读不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对文言文的理解,陷入“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的误区。
再者,由近几年中考真题及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考情、考生的易错点发现,初中古诗文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把握朗读节奏,正确断句;解释常见实词、关键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语句的翻译(包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中心,简要分析写作手法等;多角度探究(简要分析写作手法,从某一角度进行探究、分析、评价文中人物或事件等;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观点等。因此,留心考试新变化,因题制宜,训练学生实战技能迫在眉睫。
在实战中,一要关注题目题型,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阅读部分提供的备注,这一部分除了难点字词的解释外,还涉及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无意识地忽略诗词阅读部分备注的作者和朝代,会影响古诗文的把握效果。二要边读边理解,粗略把握古诗文的整体大意,既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又对句、段的分析兼顾全局,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作品中作者情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是重点难点,顺应上下文的意思揣摩出文章的大致内容,甚至可以查看考试中的问题,帮助理解文中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阅读感悟必须要紧扣原文,要联系生活体验。谈体会时既要大胆发挥,拓展联想,也应注意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总之,对于初中古诗文单元的整体性教学,教师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挖掘,在挖掘中鉴赏,在鉴赏中提高。初中古诗文单元的整体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意、体会意境、感悟情感,领会主旨,从而真正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在提高中实现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