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言之美”“美”在哪里

2022-03-17李雅琼

语文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玩味含蓄图画

李雅琼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这篇课文选自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内容抽象,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等许多领域和门类。其观点“无言之美”在文学上给人以想象、联想中的朦胧之美感,在美学上直指文艺的本质问题,同时关乎音乐、图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鉴于初中学生对文艺论文的学习尚属首次,自读存在诸多的困难,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理解能力差或艺术涵养不足、审美意识不强的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文字晦涩、文句难懂,影响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作者观点的理解。为此,就这篇课文的学习而言,理解“无言之美”中“美”的内涵,对读懂课文、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无言之美”的“无言”指什么

理解“无言之美”中“美”的内涵,首先,我们要理解关键词“言”和“意”。作者在文中说:“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这里的“言”,即“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简洁说是“文字、语言”。在文中与它相关的“意”,可以理解为“意思”“念头”或“想法”。“言所以达意”整体的意思即“一个字或一句话凭借它可以表达意思、念头或看法”,“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其中的“言”可以理解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字、一句话,“意”可以理解为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意念”、“念头”或“想法”;“言”是看得见的字或句,“是固定的,有迹象的”,可见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而“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可见“意”是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尽管它是对“言”的反映,但是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反映,主观因素多。所以作者说:“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从艺术或美学的角度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原因是语言或说一句表意明确的话是由若干个词语组成的,即使能够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具体的词语选择和语法规则连贯起来,但是也并不是就百分之百能够把作者脑海中的模糊、复杂而富于变化的情绪旨意完全表达出来。可以说,词语的选择是有限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但是人们的情感、思想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词语表达无限的情绪旨意,不是完全的以言达意。作者把这些特点综合起来用绘画中的画笔画实物打了个比方,把“以言达意”用绘画的道理进行阐明,形象、生动而耐人寻味。

理解了“言”和“意”的含义或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无言”。那么“无言”在课文中究竟指什么?陶渊明《饮酒(其五)》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这其中的“真意”反而“忘言”?因为作者悟到的“真意”是感受到了,要真正把它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又言传不了。所以,“真意”难以语言得“辨”,语之为“忘言”,就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是自己难以用语言说得出的,这其中的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无法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说。而课文中的“无言”,也正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无需叙说”的意思,简单的理解就是“不用说,无需说,意会比言传更好、更美”。

二、“无言之美”“美”在哪里

作者阐述“无言之美”的“美之所在”之后,在课文末尾写道:“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换句话说,作者的意思无非是说,“无言之美”就是不说透、不明说,即使能够有这样的词语、句子使自己所想的意思得以表达,也要讲究语言的留白艺术,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作者在课文中所说的“无言之美”,究竟“美”在哪里?梳理课文内容,作者从四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第一个方面是把相片的“言尽一切”和图画的“言及部分”相比,证明图画之美就如同于“无言之美”,让人有“品”的余地,而非像“相片”一样一览无余;第二个方面是以含蓄而意犹未尽的文学语言来具体阐述;第三个方面是以“无声胜有声”的音乐之美来具体阐述;第四个方面是用“含蓄不流露”的雕刻之美来具体阐述。以上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之美等角度共同阐明了什么是“无言之美”。

1.“无言”中包含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在作者看来,不要说语言文字能够完全表达人内在的情绪旨意,即使完全能够表达,也失去了“品”这一对语言艺术之“美”的欣赏。为什么?因为“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这如同美术家笔下的画一样,不要说美术家能不能把画画得“和自然逼真”,即使能画得一模一样,也不能一模一样,要不哪里有艺术之美可言?所以,文学作品也一样,“无言之美”“美”在“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不像照片那样一览无余、包罗尽致,而能够把作者的理想化人格表现出来。

2.“无言”是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都有一种感受,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怎么翻译都觉得不很满意。作者在文中举《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例,对比笼统与详细的不同:“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以此得出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美在简单的表述中具有一种让人玩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作者还选择陶渊明的《时运》《读〈山海经〉》《归园田居》、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李白的《怨情》、杜工部《后出塞》等诗中典型句子的“无言”阐明“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之意,用典型的例子对“无言”这种值得玩味的含蓄艺术进行了揭示。

3.“无言”留下的广阔艺术空间给欣赏者以美的体验

在作者看来,在音乐里面、戏剧文学中,“无言之美”更容易让人感受和看到。白居易《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和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的所说,带给读者的就是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而梅特林克《青鸟》中布景的道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描写更夫守夜的状况,均靠“无言”给人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给欣赏者以美的体验。这就是“无言之美”引人入胜之美的所在。

总之,《无言之美》这篇课文在论述自己观点看法的时候,围绕诗歌语言挖掘了我国古典文学之中的“无言之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观点时,难点在于理解“无言之美”的“无言”以及“美”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以上两个方面,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破解学生自读的难点与阻碍点,在读懂作者观点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图画、文学、音乐、雕刻之美,真切感受“无言之美”。

猜你喜欢

玩味含蓄图画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图画捉迷藏
玩味之秋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
图画捉迷藏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