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培养应用型卓越新农科人才

2022-03-17姚国新汤亚芳李长春王有宁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科应用型区域

姚国新,汤亚芳,李长春,温 馨,王有宁

(湖北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农业是立国之本,备受历届政府高度重视,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目标,关键在农业,重点在农村。自2004年以来,连续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突显农业的战略位置,以及“食为政首”的执政理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善创新、能扎根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高校新农科的使命是培养新农村建设者和乡村振兴事业接班人,培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应用型创新特质,地方高校新农科的办学特色在于培养出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在于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高校的职能除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外,还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但地方高校农科专业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融入到培养人才的职能当中,会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高教函[2013]14号),分类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三类人才[1],对于地方院校农科专业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立足服务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将地方需求作为办学目标,将服务区域农业农村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实习实践活动中,培养技能应用型卓越新农科人才。

1 地方高校应用型新农科卓越农科人才培养现状

1.1 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观光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农科高校人才培养方式需要适应时代特征与发展进行改革。地方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秉持行业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科的劣势越发明显,主要体现在优势学科单一,与农业产业链条结合不够,对学生吸引力不强。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商新时代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发展新农科,高等农林学科必须创新发展,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2]。2019年9月50多所涉农高校领导、专家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共同提出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对新农科建设做出全面安排,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农林类教学实践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方针[3]。201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谋划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4]。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是新农科发展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需要,顺应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许多涉农高校积极开展专业交叉融合,开设新型农科专业,以改变农科专业吸引力不强,报考志愿低的现象。

1.2 地方高校卓越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分为拔尖创新性、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三个层次,地方高校主要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与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实践,地方农科专业主要从改善师资、重构课程、强化实习实践等环节进行改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重点提升实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2018 年9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5](教高〔2018〕5 号),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智库建设,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中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方案,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卓越农林人才提供路径和模式,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着力提升农林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意见》进一步加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提供纲领和可行的路线。

1.3 地方高校卓越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与农科行业的需求对接,其突出特点是与行业实践应用紧密联系,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科类行业对应用型卓越人才的需求激增,这类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目前的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师资与行业接触不紧密,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不详细,解决行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造成地方高校卓越农科人才培养与地方农业发展不协同、不匹配,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农业行业发展不适应,需要大批“双师型”教师充实队伍。突出体现在以下个几方面:1)地方农科高校师资引进标准与“双师型”相矛盾,目前高校师资选聘标准主要以学历、学术水平、职称等为主要标准,与复合应用性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技能培养师资要求差距较远。有高超技能的往往是学历不高、论文不多、职称偏低,很难进入高校任教。2)实践基地建设不足,指导不力。由于新农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多学科交融特点,增加了机械、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而相应增加的实习实践基地不足,实习内容中的教师指导不够,管理比较松散,实习实际效果不佳。3)共建基地企业动力不足,地方高校因办学资金少,大部分实习实践基地与企业共建,双方共建共管,由于基地给企业带来的技术革新等收益较少,企业对共建基地动力不足,实践创新教育贯彻不够。

2 区域新农业发展需要高校智力与人才支持

2.1 “三农”发展的新特点

2020年我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进而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进入了新阶段。随着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城乡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的拉大,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是现在农村面临的主要三农问题,同时,农村科技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较慢、科技人才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重要阻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6],提高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

2.2 区域新农业发展需高校的智力与人才支持

人才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关键因素,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7]。2019年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再次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8]。希望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地方农科高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农科高校提供智慧与方案。

2.3 地方农科高校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现代高校的四大重要职能,作为地方农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贴近实际的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多研究实用转化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产业、新思路;必须承担起引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进步的责任;同时地方农科高校要积极参与农业经济建设,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依据市场主流方向持续调整成果转化机制,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农业实际结合、提升自身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凝练科学研究方向[9],这是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于办出特色,而特色最好的体现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融合,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区域产业特色即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在应用型大学上办的更远、更好、更强。

3 立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卓越农科人才

3.1 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急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能创新、能扎根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地方高校新农科的使命是培养新农村建设者和乡村振兴事业接班人,培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应用型创新特质,地方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为培养出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农业人才培养地域性强,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同时地方高校熟悉本区域的农业发展特色、优势和特点,拥有当地最优秀的农业人才,最齐全的学科门类,最好的实验平台,有服务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资源,将服务区域农业发展作为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是特色办校、质量为本办学的需要。

3.2 人才培养环节充分利用区域农业优势

地方农科高校服务区域农业发展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习实践环节,要充分利用本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安排更多接触生产实际的教学活动。积极与区域优势农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进行技术转化,共同受益转化收益。农科学生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产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在服务地方农业企业过程中能够了解本区域农业发展动态,生产实际的难点,有利于科学研究方向凝练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科人才。

4 展望

目前,农科类招生比较困难,地方高校农科专业萎缩,招生人数下降,人才流失严重,加之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科学研究项目向地方高校倾斜很少,研究经费捉襟见肘,许多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发展比较困难。将农科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主动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从区域农业企业和政府获得横向经费支持,将极大的改善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科学研究经费。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提高农业企业及相关产业利润,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吸引考生报考。同时地方农业院校聚集众多的农业专家和科技精英,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把握最准确,应当主动充当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的“智囊团”,为区域农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10]。当前中国农科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国家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从农科教育制度顶层设计开始,对农科教育的生源、课程、教材、教师、实践平台和保障评价机制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改革,将把中国农科教育办成世界一流水平,地方高校的农科专业应紧抓时代脉搏,顺应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办出区域特色,为中国农科教育和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猜你喜欢

农科应用型区域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分割区域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区域发展篇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