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途径分析
——以“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为例

2022-03-17付争兵余佳阁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思想

付争兵,余佳阁

(湖北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精神的引领下,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落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尽管在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课程思政,但是实施过程以及实际效果却一言难尽。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分析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审视课程思政落实途径,切实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1 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

“课程思政”是当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思政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两者协同育人[2]。“课程思政”不是额外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单独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应在“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完成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挖掘相对应的思政元素,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崇德向善、遵纪守法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时引领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塑造正确人生观,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协调同步,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2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类的教育工作被认为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任务,专业课程教师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即可。这种传统认知模式导致高校管理部门、专业课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出现了认识偏差和路径依赖。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学校管理者和老师都意识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于是纷纷开始落实课程思政[3]。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清晰,因此对思政元素融入本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内容中,专业课教师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轻德育的导向与价值引领。课程目标设计时达成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满堂灌”的方式为主导。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系统化思路,随机性强。学生对陈旧的、教条的思政说教不感兴趣。

3 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顶层设计,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发展。课程思政是在全校范围内框定精神追求和价值底线的有效方式,需要高度的顶层设计,院系从领导责任、组织保障、课程大纲、师资建设、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在每个环节都压实责任,确保推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4]。教师要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校也要营造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理念和教法引领,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习近平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团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它不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意思形态,而是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因此组织教师团队集体备课,挖掘思政点与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将最合适的思政元素以最恰当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内容。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角度,突出现代技术与方法创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要求,也是对教学方法改进的要求。推进显性教学方法与隐性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基因植入”“无缝衔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专业课试验、实习、实践课程中德育因素和德育内容的融入,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由“内化”向“外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推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结合,通过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录制视频、制作三维动画、设计模型等方式,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

3)研究学生受体,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找到适宜的生长土壤。目前高校在校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喜欢接触新生事物接受新观念,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别人过多干涉,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灌输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他们更倾向于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思想观念。学生价值观更加务实,他们重视物质,重视生活质量,更加重视与现实的结合。他们很乐于接受这类新事物,也很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学习和进步的各类资源[6]。针对这些特征,在设计思政元素的时候就必须有的放矢。

在“材料工程基础”绪论授课中,结合国产大飞机C919的问世,因势利导讲解制造飞机过程中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的特种复合材料。比如C919大型客机前机身部段的等直段,它的主体采用先进的铝锂合金材料,这在国产飞机应用上尚属首次。结合专业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此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原理和制备工艺。学生不但在理论方面明白了“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学专业在国家航空航天方面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飞机从全部进口到能国产自主研发生产,彰显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强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近两年,新冠疫情导致一次性防护用品和医疗用品用量大增,如何处置这些废弃物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在“材料工程基础”燃料燃烧章节讲解中,适时引入水泥窑协同处置一次性防护用品和医疗废弃物的理论可行性和实际操作工艺。首先按照工业分析的原理,分析防护用品和医疗废弃物的组成,从原料组成方面验证它们替代部分常规燃料的可行性;通过燃烧理论计算,考查防护用品和医疗废弃物作为燃料燃烧所需的耗氧量以及燃烧的发热量;结合计算软件FLUENT模拟它们在水泥回转窑中燃烧时的温度场和流体场,进一步验证它们作为燃料的可行性;考查它们燃烧后的固体残渣并作为部分水泥生料,从整体上验证它们替代部分常规燃料的可行性;此外水泥窑协同处置防护用品和医疗废弃物具有处置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安全性高等现实特点。通过这个实际案例的导入,虽然教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思政内容导入,但学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一些基础技术方面的沉淀和储备,对紧急事件科学、系统且从容地应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爱国热情,更坚定了“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4)研究教师主体,把握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从制度上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拓展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渠道。课程团队定期开展集中政治理论学习、论坛研讨、社会实践等途径解决教师思政无内容、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掌握思政教育的精髓,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7]。教师团队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世界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一带一路”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青年学生能否全面、系统理解其内涵和发展远景,能否主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担当起国家进步的历史使命,关系我国未来的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依托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实力,中国正在承担着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建设超级工程的历史性使命。在“一带一路”的各项建设中,基础设施联通是关键一环,在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中,大约 40个国家需要道路桥梁建设。基础建材不但需求巨大,而且还要在不同原材料条件、不同市场环境、不同气候要求等背景下都能实际应用,这在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对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材料学专业教师,应该敏锐地把水泥、混凝土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发展史、设计和制备原理、施工注意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结合本专业知识点潜移默化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对材料专业的发展前景进一步认识,激发学习热情,而且也更清楚地明白党和国家推出“一带一路”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的政策和方针,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5)研究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切入点。思政背景下,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想方设法融入思政元素,但缺乏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挖掘,不能将思政点与其有效关联,双方各自还停留在表面,容易出现为了思政内容而强行进行思政关联,不能明确“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可能在每个知识点都引入思政元素,也不能详细地讲述思想政治概念、原理,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度,做到润物细无声是教师的终极追求[8]。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必须要调整课程教学思路。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完成关联点的挖掘,在此基础上,需要将提取的专业课程教育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分解,并融入教学内容,落实典型案例教学,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效果。

在“材料工程基础”传热学章节内容讲解时,在概述中引用传热知识点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如蜂窝夹层板是在航天器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复合材料,其传热性能是主要的性能指标,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攻克了相关难题;在讲解传导传热时,针对平面壁的传热量与平面壁所在的位置无关,只与其自身导热系数有关,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快乐不在于你处在哪个位置,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内涵和方式存在。提示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采用务实的态度,用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往往缺少务实态度,不能做到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最终使自己一事无成。“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祖国和个人的发展,都必须坚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项工作,实事求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6)拓展育人渠道,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高校课程思政不但要融入课堂教学,更要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包括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9]。材料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通过实验及实践类课程拓宽课程思政渠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实习实训、虚拟仿真、大创项目、“互联网+”等活动,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材料类专业学生主持的“万森抗静电木塑板”项目获得2021年湖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通过该项目,学生掌握了抗静电板材的抗静电原理、木塑板材的生产工艺及其结构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目前静电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危害。此外材料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每年申请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接近10项,项目内容涉及到材料学科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项目的立项申请、实证研究、论文书写、结题等过程,不但掌握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也明白了科学的严谨性,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反映问题,影响结果,科学要一丝不苟,不能容许差错,或者用敷衍的态度去面对科学。通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才[10]。

挖掘用好高校各门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思想精神领域成长的培养,为学生树立正确且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观和社会观,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完成综合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