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志论志皆有志,孔门师徒绘蓝图
——浅析《侍坐》蕴含的养民治国理念

2022-03-17曹玺荣

语文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孔门西华言志

曹玺荣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且富于文学性的一篇,是高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言知识的经典篇目。《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而《侍坐》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赏析这篇文章,应抓住“志”这个纲,通过“问志”“言志”“论志”的梳理,就可以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地解读文章。

一、“问志”反映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有一天,孔子和四位弟子拉家常时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就不敢说话。如果以后有人要任用你们,那打算如何去做呢?他在十分随和宽松的氛围中问弟子将来的志向,畅谈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从《侍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课堂很灵活,学生既可以和老师交流,倾听老师讲解,也可以自选弹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

二、“言志”体现儒家学派的治国理念

“言志”是《侍坐》中最精彩的部分。子路性格率直自信,一听先生发问,未加考虑就第一个回答。一个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周围大国虎视眈眈,且有军队来攻打。国内发生饥荒,百姓苦不堪言。面对内忧外患、重重矛盾,如他去治理,三年时间,他会让老百姓英勇顽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但在平日里与人交往、做事,则合乎礼仪准则。 冉求为人谦逊低调,在先生的引导下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让他去治理的话,不出三年,会使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他做不了,只有等待君子了。 “赤,尔何如?”面对先生的提问,公西华说,不是说自己能够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去努力学习。在诸侯祭祀祖先或朝见天子的时候,自己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官。公西华虽没有从正面谈自己如何去治理,但其策略显而易见,就是用“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曾晳在孔子和弟子们交谈时,正在弹瑟,悠闲自得,洒脱超然。当先生问他时,他将弹瑟的动作放慢,终于“铿”的一声停了下来。他很有礼貌地放下瑟,然后离开座位站起来,显得彬彬有礼,从容对答。 曾晳说自己的为政志向和前三个人的有所不同。孔子听到后,既没有感到诧异,也没有半点激动,而是非常和蔼地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于是放下疑虑,敞开胸怀,描绘了一幅万民同乐,天下大同的美好蓝图。 阳春三月,万木萌动,杨柳吐绿,海棠抽芽,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人们的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大人小孩换上春装,在沂水岸边洗澡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大家心情愉快,畅所欲言,老少皆欢,共度美好时光。最后,在金色灿烂的霞光中,人们一边唱着有感于心灵深处激昂的歌谣,一边踏着夕阳余晖照耀着的绿油油的青草,满载美好的憧憬回家。这就是曾晳描绘出来的所要构建的未来人们追求的理想蓝图,得到了孔子深深的赞同。

孔子的四位弟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畅谈养民治国方略,描绘不同愿景。

三、“论志”蕴含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

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要用礼仪规则、社会公德,也就是儒家倡导的“仁”“礼”,而子路虽有率真果断之豪气,但也不乏不谦让,因而孔子只是微微一笑罢了。冉求和公西华的治国之道,孔子认为是完全符合儒学要求的。冉求要治理的小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治国者要德才兼备,亲力亲为,才能国泰民安。公西华设想的是在“宗庙会同”时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孔子丝毫没有反对。孔子认为,诸侯会盟,宗庙祭祀,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应高度重视,它关乎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幸福。当然,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人的治国理念、描绘的蓝图,肯定赞赏的程度绝没有对曾晳的满意,他最推崇的社会美景是曾晳的大同世界。

综上所述,不论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位孔门弟子各自对未来理想追求的“言志”,还是孔子对四位学生“志”的评论,都体现了儒家的理想追求。

四、“言志”“论志”是孔门师徒的宏伟蓝图

子路治理的是一个具有“千乘”的中等国家,它“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这个国家由于地缘关系,本来就受大国的欺凌,其发展十分不利,随时会受到周边国家的围堵,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现在又加上别国军队的入侵、攻打,外患连连。还有内忧,饥荒导致饿殍遍野,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何让这样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是考验治国者执政能力的关键。子路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但他毫不逃避,勇挑重担,知难而进,率领全国人民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短短三年,不但打败进攻的敌人,而且使其他各国闻风丧胆,纷纷订立盟约,坚守规则。正是子路果断采取富国强兵的战略,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老百姓不但习武练功,英勇顽强,而且知书达理,遵规守纪,行为做事按照礼仪准则,受到别国尊重。子路崇尚强国思想,在风云变幻、征伐不断的战国时代,只有粮草丰盈、兵强马壮、富国强兵、能征善战才是立国之本。近代中国,《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就是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大的军事威胁下签订的。两次世界大战,不就是世界两大阵营军事实力的比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强国先强兵”,这就是孔门弟子子路留给后世治国者的宝贵经验。

至于冉求和公西华两位弟子倡导的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尤其是用礼乐教化、涵养百姓性情,国与国之间遵守盟约、平等交往的治国理念,更是符合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当然,最符合孔子治国思想主张的莫过于曾晳提出的与民同乐,天下太平,少有所教,老有所养,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欺凌战争的和谐美好、文明进步、国富民足、幸福美满的理想社会。何以见得?《侍坐》中的孔子始终和弟子们地位平等,环境和谐宽松,弟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他绝不轻易发言。他对弟子们“志”的评论,是曾晳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缘故。孔子本想用“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一句搪塞过去,不予置否,但精明细心的曾晳早已瞥见先生的“哂之”这一微妙动作,深知其大有深意,于是有意落在后边,探清原因。曾晳反问“夫子何哂由也?”这让孔子不得不说。可见,孔子既有“喟然叹曰”的神态,又有“吾与点也”的急不可待发自肺腑的表态,足以表明曾晳描绘的蓝图就是儒家万世师表的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以对话为主,集中阐述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主张。《侍坐》章意蕴深刻,弘扬儒家养民治国理念。文学性强,形象鲜明,对话极具个性特征,尤其是动作描写栩栩如生,使本文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中国古典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引领世界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孔门西华言志
言志为本
孔门十二时辰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人大代表调解:打造西华版“枫桥经验”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