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2-03-17李淑娥
陈 琤 李淑娥
(黎明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0 引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群体报考高职院校。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扩招,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多种社会生源有了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在贯彻落实国家稳就业战略决策、推动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也衍生出办学理念转变、专业设置调整、教育资源不足、学习需求多样、考核评价落后等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助力成长成才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现状
为深入了解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的知识能力背景、学习行为特点及其对思政课的需求及意见建议等,笔者面向泉州市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共发放1 14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14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
1.1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成效
1) 学校重视程度高,教学改革成效高。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先后召开,必须上好、用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和重要发力点,为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经费、课程建设、师资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三教”改革等重点环节集中发力,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建设发展。在系列改革成效中,部分高职院校探索推行了课前三分钟演讲、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等新举措,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高职院校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后,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齐思政课教师等诸多举措推进学校层面对于思政课的改革进程,将其纳入校级“三教”改革工作的整体进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数据显示,96.67%的受访思政课教师能够关注不同生源大学生的类型特点、主体意识和成长规律,并尝试通过增加现实案例导入、互动问答环节等多种授课方式提升课程吸引力,以解决学生抬头率、点头率低等现实问题,并致力于结合国情、社情、校情开发教材以及增加对于线上融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队伍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2) 聚焦分层分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前高职院校不同生源的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能否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目标、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将决定思政课是否能够成为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重要课程。调查中发现,随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通过建设思政示范课堂、成立教学创新团队、推行备课教学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举措有力推进了思政课分类分层教育的开展。在教学手段上,针对不同类型社会生源学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广泛应用学习通、云班课、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平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年龄、职业身份、上课空间的限制,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学实效。在教学内容上,聚焦破解“不想学”“不会学”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生源高职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需求,增强了授课内容的灵活性,提升了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质量,充分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和灵活性。通过调查发现,81.7%的企业二元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能坚持问题导向并及时回应学生的关注点,能拓展其学习视野,并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学深度亟待进一步提升。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不同类型社会生源学生进入校园后,学习基础各异、上课时间灵活等新特点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环节中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出了新要求。满足不同生源高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成为思政课教学成效高低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68.91%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能够“更深入地讲述一些思想理论基本原理”,62.27%的学生则希望思政课课程内容聚焦于时事热点。在不同生源类型中,来自中职院校的学生较为关注思政课能否回应其关心的热点问题;退役军人学生则更注重思政课内容是否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授课。
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需求更趋多元化,突出了对于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现实需求,其学习目的性更强,这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阐述、时事分析和课堂掌控等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针对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均存在一定差异的不同生源高职学生,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亟需丰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均能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有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但在针对多样生源进行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特色的教学方法。此外,在现有网络平台教学场景中,学生可参考的具有地方特点、校本特色的线上思政课学习素材不足。调查发现,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的薄弱环节,仍亟待加大改革力度,以不同类型生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为例,有66.2%的受访学生表示其主要通过课本教材、课堂教学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习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比例仅为21.57%。可见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更多还是以传统的课本教学、课堂授课为主,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和场景教学仍缺乏。
3) 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总目标,在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设立和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需细化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方式,并以此推动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及创新协作精神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针对不同类型生源的学生群体,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评价的结果对于改进思政课的教学作用不明显。以学业基础薄弱的企业二元制学生为例,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评价较少能够采用综合化评价方式,主要仍集中在对学生上课态度、接受程度、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价,未能突出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评价导向,多元评价体系的缺乏难以实现学校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数据显示,66.51%的高职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每月至少一次”与任课教师进行课后交流的比例为63.98%。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和开展教学评价时需注意时间安排,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2.1 深化教学改革,满足多样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要顺势而为,根据不同生源学生的特点,尤其在学习需求和适应程度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学生的年龄、基础和需求等因素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针对不同的生源可以尝试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模块式思政课内容,通过凝练和增减部分课程知识,提升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面向具备一定学业基础、时间充裕的应届中职学生、退役军人等生源授课时,可以适度精简已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增加校本、活页式、立体式的教学内容。而在面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企业二元制等基础薄弱、上课时间不稳定生源时,可适度增加基础课程内容,灵活调整线上、线下授课模块,便于部分有工作任务的社会生源学生更好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线上专业课程等模块需要增加思政课理论和时事模块,实现为不同生源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形态的菜单式课程内容。在教学形式方面,由于不同生源学生的现实情况、学习时空场域等有较大差别[2],部分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全日制的学习,在确保学分制严格落实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生源思政课的学时要求,突破传统线下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全力满足社会生源学生的学习需要,探索实施混合式思政课教学,以实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课程目标。
2.2 突出德技并修,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有助于教育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应当注重成果导向与过程性评价,针对社会生源学生,结合其课程学习、课堂表现、工作业绩等,探索涵盖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其突出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品德养成、专业学习、体育锻炼、践行价值和社会实践等纳入评价维度,实现以评价促教学、促成长,实现通过课程评价引导高职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依托评价改革推动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引导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确立个体学习目标,增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此外,对社会生源学生的教学评价应从共性评价走向个性评价和常模评价。高职院校应坚持“大思政”工作思维,构建具有协同化、多元化、日常化及信息化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思政课任课教师为主体,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企业管理人员协同实施的多方评价团队;在评价内容方面,以课堂教学表现评价为主,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日常表现等内容为辅。
2.3 注重教学诊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根本出发点[3]。百万扩招后的生源多元化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程教学、课堂管理、教学路径、课程考核等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应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教学,构建全程融入、阶段评估、聚焦诊改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结合生源实际和教学效果积极反思、总结教学问题,凝练可推广的教学经验,依托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实现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和不断改进等目标。例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结合度不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不足等问题,可依托“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教学项目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深度嵌入融合,鼓励思政课教师重视教学诊断意见,主动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特点和就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针对性。
3 结束语
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系统工程,要关注扩招背景下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广泛调动高职院校多方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针对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智慧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多样化生源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