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的四个着力点探赜
——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维度
2022-03-17姜松梅刘三妮王于红
姜松梅 刘三妮 王于红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着人生的方向、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多次在不同场合以讲话、座谈、回信等方式对青年理想信念作出重要论述,并着力阐释“青年理想信念是什么”“青年如何认识理想信念”“青年怎样坚定理想信念”等重大人生课题。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价值所在。[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一、坚定理想信念贯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
其一,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时代重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开创未来的原动力、是前进的导航器,它不仅丰盈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还是其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成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砥柱新人。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育之根本,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在于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着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10它借助课堂内的理论阐释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4]48引领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坚定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助力其成长成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不断勉励青年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融入到青春奋斗之中,[4]49这些最新成果和论述充分融进高校思政课教材。新的教材于2021年完成了修订,修订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与2018年版的教材相比较,在章节架构、目次内容编排上出现一些变动。理想信念主题单元依然安排在教材第二章,以“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章题,以理想信念的“知-信-行”为逻辑主线展开。第二节内容变动较大,其节标题为“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分为三目。其中第一目是在2018版教材第一、第三目内容的合并基础上略加修订,标题是“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第二目的内容与2018版相比变化不大,标题略有改动,修订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三目是新增的内容,凸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信心。中国梦是社会理想,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青年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对人生成长与发展有较多困惑、迷茫,对社会涌现的各种思潮难以科学甄别、抉择;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传播的迅速化、圈层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味凸显个人利益,重视短期目标的现象疑惑而迷惘。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阐明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时代要求,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助力其成长成才。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的第二章教学内容,用一章三节八目阐释了理想信念的内涵意义、培育目标以及实践路径等,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从教材体系的逻辑结构上看,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与其他章节内容密切关联。绪论部分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理想奋斗目标。第一章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系列重大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探讨,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中创造人生价值。第二章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是对第一章人生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使大学生明确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奋斗中,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创造人生的意义。第三章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题,阐述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4]68第四章探讨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想信念在价值观层面的体现,凝聚着当代中国精神,它是实现复兴梦的核心精神力量。第五章探讨了道德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在“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章节中特地指出中国革命道德首要内涵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其当代价值体现为“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第六章是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培育和法治素养的提升。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落脚点是着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这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由此可见,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开辟中国道路,提升“四个自信”。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更好落实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任务的根本保证。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应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认知规律,需明晰理想信念内在逻辑结构,着重围绕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如何做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一)理想信念“它”是什么
理解理想信念的内涵,明确回答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什么。重点理解三个要增强,即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着力辨析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理想、信念、信仰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理想是信念所指的目标对象,信念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动力保障,简而言之是目标追求与意志行动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理想、信念两个术语的融合,既扩大了外延,又丰富了内涵,并形成新的核心概念——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合用成词,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是适应改革开放后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完整而又综合地表达了人们的目标追求和思想信仰,三是有助于在新世纪开展全民理想信念教育。信念的层次多、范围广,当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核心问题时,往往使用信仰一词。信仰是信念的高层次表现形式,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学者陈先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经过严密理论论证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5]。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由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6]48崇高的信念在当下中国是指科学的信仰,亦即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即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的形成要符合社会集体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构成不是个人理想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所有个人理想的有机统一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4]62一方面,社会理想对个人理想发挥着指引、决定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为社会理想奠定基础,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惟有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才更有利于化理想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它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达成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是众多个人理想的寄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统一体。共产主义理想是关乎人类社会美好发展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属于社会理想的不同阶段,前者是阶段性目标,后者是终极目标,二者相互统一、密不可分。最终目标为阶段性目标指引方向,提供向前的动力,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标的达成提供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的达成,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性胜利。
3. 立足基本国情赋予理想信念新时代内涵。理想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已迈入了新时代,理想信念应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7]在当代中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集中表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因此,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必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二)理想信念为什么是“它”
理想信念为什么是“它”而不是别的什么,是基于理想信念具有的“科学性”“唯一性”和“实践性”来一一予以阐释。这一过程饱含着理想信念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轨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8]278
1.理想信念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它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昭示人生前进的方向,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坚定理想信念,须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4]52尽管时空巨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我们今天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时至今日依然科学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立场融入到新时代发展洪流之中,将人生发展的目标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2.理想信念的“唯一性”。理想信念不仅是科学的,而且还具有唯一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回答坚定理想信念为什么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4]48,须讲清楚理想信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经由“空想主义——科学理论——社会实践”的一个逐步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并回顾了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将之分为六个时间段,清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9]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3.理想信念的“实践性”。毋庸置疑理想信念的理论性与逻辑性的魅力,而其更具有鲜明特色的是实践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发展,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魅力。另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来看,就是一部理想信念践行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历经百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屡屡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广大党员干部重视学党史、用党史时强调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三)理想信念“它”有何用
理想信念“有何用”的问题涉及到它的价值性,如果只是泛泛地告诉大学生理想信念很有用,是难以让学生认同并接受的。阐释清楚理想信念的价值性,须处理好两个统一:
1. 理想信念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理想信念的价值性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体的作用上。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习得正确人生价值取向,是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有研究表明,理想信念越坚定的大学生,毕业后越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而丧失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容易得“空心病”,表现出生活态度上推崇惰性处事,情绪表达上倾向孤独厌世,价值取向上缺乏奋斗精神。[10]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其学业表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理想信念越强的大学生,在班级成绩排名中越靠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高。[11]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强调其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体价值,导致大学生难以把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与社会理想、崇高信念紧密相连,以至于理想信念的受教育主体虽然是大学生,但他们有可能处于“不在场”状态。因此,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理想信念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既要让学生明白理想信念“对谁有用”,更要让学生明白“对社会有用”和“对自身有用”的辩证关系。理想信念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集中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上。个人理想的达成基于社会理想的实现,只有当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人民利益相契合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社会理想以无数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为基础,是个人理想的凝聚与升华,反映着社会整体发展、积聚了个人理想的合理性又提升着个人理想的价值诉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矛盾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不具有对抗性,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理想信念的社会价值依赖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理想信念的个人价值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服从于社会价值。
2. 理想信念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8]80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强调其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是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精神之“钙”,能提升精神境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着重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理想信念精神层面的价值:一是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为人生的发展导航护驾,大学生拥有怎样的理想信念,就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二是理想信念提供人生前进动力,使平凡的人生变得不平凡。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力,指引和激励大学生不懈努力,成就人生。三是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是在原教材基础上新增的内容,着力强调了理想信念在个体精神层面的根基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固本培基,把牢思想之锚,把稳人生航向。四是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避免精神的空虚与迷茫。在理想追求中提高精神境界,能有效防止大学生群体“空心病”的出现,促使自我的不断成长与完善。理想信念的价值还体现在物质层面,理想属于人的精神世界范畴,马克思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摆脱贫困、抗疫成功、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小康社会的实现……系列成就使广大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关照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让他们体验更多的获得感,方能对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更强的认同感。
(四)理想信念如何实现“它”
理想信念如何实现它,是解决理想信念的实践问题。“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12]唯有实践,方可架起现实奔赴理想的桥梁。教材修订中,特别强调理想信念“行”的特点。在实现理想信念过程中要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科学运用实践策略。
1.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理想源于现实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与超越。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一是夸大理想实现的功能,认为只要理想实现就能完美解决人生困惑,对当下现实缺乏接纳感;二是低估理想实现的困境,认为只要设定理想目标,就能沿着平坦大道前进,忽视了现实的艰难曲折,一旦发现实现理想道路崎岖,人生极易陷入无助与绝望,放弃理想追求。对理想与现实的两种认知矛盾,要么是用理想否定现实,要么是用现实否定理想,只看到二者的对立,割裂了二者的联系。理想与现实密不可分,理想在现实中孕育,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今天的现实是昨天的理想,今天的理想又变成明天的现实。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又是必然存在的,理想虽以现实为基础,但具有一定的高度,是求而未得的状态。总而言之,理想与现实既对立又统一,彼此蕴含,相互转化,动态发展。
2.理想信念的实践途径与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3]理想信念既是思想认识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践行理想信念,一是引导大学生将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合理的目标实践体系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为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中。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梦,亦是每位新时代大学生的成才之梦。新时代大学生搭乘时代风帆,与广大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可能,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进步。因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大学生易困惑迷茫,甚至与理想渐行渐远,因此理想目标体系的建立要落实到学生个体层面,引导大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个体人生规划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性目标,明确当下做什么,该如何做。二是采用科学的实践策略践行理想信念。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使之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其次,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实践中,成长为一个基础夯实的实干家。再次,理想的实现是艰难、曲折的长期奋斗过程。因此,在逆境中锤炼是人生的必修课,锤炼大学生的抗挫力就是培养不避难、不躲事、不逃责的一种担当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感。同时,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中丰富理论,提升理论对社会现实的阐释度。
坚定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时代重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内的理论阐释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从理想信念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以及如何实现四个层面,全方位引领大学生增强信仰、信念、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