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

2022-03-17季红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德院校高职

季红霞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大大提振了职业教育者的热情和信心。然而,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要使学生至“善”,教师之“施”首先要“至善”。师德建设正是力图使教师之“施”达到“至善”。

高职教育有两大特色:一是“高”,即层次上具有高等性;二是“职”,即类型上具有职业性[1]。高职院校应该怎样优化师德建设管理,以有效匹配高职特征?高职教师的师德养成包括哪些维度?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析。

一、师德的概念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师德师风,仅中央发布的各类政策文件就有近30份[2]。然而,教师失德之事仍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师德是根本。

师德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3]狭义上的师德把范围限定在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在特定职场中扮演特定角色(比如,在教育事业中扮演教育者角色、在学生中扮演教师角色、在教师群体中扮演同事角色)所应具有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广义上的师德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道德层面,而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职业行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还对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要求,包括政治信念、职业道德、价值追求、社会公德等多个方面。

“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师德也处于颤变之中。”[4]师德概念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于师德要求的一系列文件看,从1984年的“作为国家公民的个人道德和从事特定工作的职业道德”两个层面的要求[5],到现在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师德含义的范畴随着历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逐步从狭义过渡到了广义。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层次上的“高”和类型上的“职”决定了对于高职教育者的师德要求必然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层次上的“高”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上都高于中职教育,故师德建设内容与中职层次不同;类型上的“职”使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都更强调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更需要教师具有工匠精神而不是研究精神,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双师”素质,故此师德要求也与普通高校不同。

郑小军(2017)[1]指出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重教学、轻教育,重专业技能、轻人品道德,以及制度的匮乏。二是针对对象不全。主要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低职称教师和专职任课教师进行师德建设,而没有覆盖全员。三是内容缺乏高职特色,或者由中职学校升级后仍沿用以前师德教育的内容,或者盲目照搬普通高校师德教育的内容。四是方式方法不对。主要表现为重外因、轻内因,重反面警戒、轻正面引导,重集中运动、轻持续养成。五是长效机制建设不力。2018年9月27日,《光明日报》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着力点: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价值引领;完善评价考核[6]。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和解决思路。我们不仅要知道存在的问题,更应该知道问题的根本成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师德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基层师德建设管理者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师德建设的内容把握不准,对自我要求不高,治理能力不强。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师德建设实践,使师德建设与当前的环境相融合,对症下药,推动师德建设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长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管理的优化措施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强化师德建设管理者对于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从以下方面优化师德建设管理。

(一)在师德建设内容上体现高职特色

1.在职业信仰上坚定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应首先培育高职教师的职业信仰。高职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常常觉得低人一等。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在掌握规律基础上的实操能力,强调彰显大师风范、工匠精神。做茶叶蛋和造原子弹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也都是国家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职院校师生均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和自信。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引导教师具有职业自信,然后教师再将这样的信仰正确传导给学生。

2.在道德情操上强调高职特点

相较于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不足,且不喜欢理论说教。这就需要高职教师更多地运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身教”而非空泛的“言教”去感化和带动学生。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操,以期真正融合教与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在专业学识上体现高职要求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主要培养产业一线的熟练操作人员。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既懂得相应理论,又熟悉产业实践;既有理论讲解的针对性,又有实践操作的经验指导。因此,高职教育更需要教师具备理实一体的“双师”素质,这与探索未知世界的研究能力要求不同。在考量高职教师的扎实学识时,要充分考虑其与高职教育需求的适应性,应该理性选择适合高职的师资而不是片面追求表面指标。管理部门在设定考核指标时,应考虑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类型教育的指标。

4.在仁爱之心中融入高职情怀

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抽象学习的能力相对偏弱,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点,并进一步寻找突破难点的创新办法,而不是听之任之,只求完成教学任务。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的公益性首先体现为教育者的公益心,唯有修得“仁爱之心”,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二)在师德建设对象上体现全员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元素均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聚焦到学校内部,除了专职教师之外,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建设也不容忽视。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直接服务于学生,其言行对学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对其提出与专职教师一样的师德要求,以便产生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此外,虽然喊了多年的“去行政化”,但高校的行政群体越来越庞大,行政效率越来越低下。教师常常在各种复杂的沟通请示、申请审批中变得心灰意冷,而行政主体拥有的资源优势也同时让他们在教学资源上取得各种优先权。这样的境况,如何能让普通教师安守师德?《道德经》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非不为,而是需要利他者有所为,自利者有所不为。所以,行政管理者的“德为先”是师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三)在师德建设方式上体现情感启发和榜样力量

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师德建设管理者应当注重情感的融入和启发,让教师在情感的启发和温润中唤醒内心的自觉、自愿、自醒、自律,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考核制度和走过场的制度传达。这对师德建设管理者自身的师德也是一个考验。因为,没有师德建设管理者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很难打动和启发专任教师。同时,应树立和宣扬师德榜样。榜样会因其具体化、人格化、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产生巨大的模仿效应,让很多不明白师德如何体现的教师找到参照,榜样自身也会因这样的激励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上体现闭环管理

师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前述高职师德的具体内容形成科学且可执行的“培育、考核、反馈、奖惩和应用”闭环治理机制。零星运动式的、事后补救式的措施都无济于事,师德建设需要现代化治理理论体系融入其中,要依靠科学的制度。2014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从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和要求、主要举措、激发教师自觉性和明确责任主体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视。但由于该指导意见更多体现的是原则性,操作性不强,并没有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措施,所以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总体目标。七部委联合印发体现了国家对于师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联动机制的支持保障,而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依然需要地方政府和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者制定具体的师德建设制度、负面清单和落实时间表。

四、高职教师师德素养的养成路径

师德建设管理最终的目标在于为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师德创造条件,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筑牢百年大计之基。外因还需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给出了四个维度的师德标准,围绕该标准,紧扣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一)以优秀理论为指引,培育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大先生”等生动贴切的词语来表述教师对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号召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努力做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的系列讲话立意高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论证严密,结论可靠,形成了师德建设的优秀理论。高职教师需要时时以这样的优秀理论为指引,在提高自我认知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唤醒内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高职教育和学生的特点,奉行“三个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实现者,确立为高职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

(二)以传统文化为驱动,培养道德情操

《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明白了师者的使命。《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我们明白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让我们明白了践行教育宗旨的路径。《道德经》第19章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诉我们要保持本真,淡泊名利。《道德经》第43章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则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论语》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告诉我们君子应有的好学状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作为教师,学习传统文化是有效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情操的捷径。

(三)以工匠精神为要求,夯实学识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要求: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教师具备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及时更新知识,把最新、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着会计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环节,不能及时更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知识,不能了解和适应新技术之下财税处理的场景和环境的变化,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就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需要教师“双师”素质的支撑。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夯实学识,传承工匠精神。

(四)以典型示范为榜样,厚植仁爱之心

仁者爱人,教师唯有具备仁爱之心,才会不断探索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方法。高职教师应主动以典型示范为榜样,快速提高师德修养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厚植仁爱之心。

新时代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师德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猜你喜欢

师德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