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海洋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路径

2022-03-17洪刚岳鹏

航海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洋权益海洋意识

洪刚,岳鹏

(1.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命题。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全民族形成发展海洋事业的思想共识,尤其离不开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提升。新时代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深厚海洋情怀的青年人才。大学生是我国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海洋教育,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此背景下,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结合中国海洋发展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海洋传统文化,面向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遇,以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海洋教育,具体阐释中华优秀海洋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资源与价值取向、新时代发展中的理论环境与实践路径,多维一体探求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历史逻辑、价值逻辑、主体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增强新时代中国海洋教育的文化自觉,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一、加强海洋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在海洋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一些国家的侵蚀。尽管我国海洋实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我国距离海洋强国还有一定差距,海洋权益还有待维护,海洋意识还需要不断提高。海洋权益现状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来维护我国正当的海洋权益?这个使命在未来由谁来不断努力完成?这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素养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未来海洋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这都离不开海洋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海洋教育是海洋进入人们的意识,内在的内容、形式、意蕴及形成心理结构的活动总和”[1]。可以说,加强对海洋历史的了解,提升海洋文化素养,在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开展系统的海洋教育已成为亟须落实的重要任务。

第一,从我国海洋发展实践看,开展海洋教育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海洋事业的重大战略,海洋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青年一代是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校海洋教育,扣好青少年‘知海、爱海’的‘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夯实国家海洋教育的根本基石”[2]。青年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关乎未来我国海洋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因而在教育中融入海洋教育,通过开展海洋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要培养大学生海洋生态环保意识和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立足大学,面向大海,心怀大爱,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海洋建设事业中去,这样才能为“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第二,从国外海洋教育发展看,海洋教育已成为国外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欧美和亚洲众多国家,海洋通识教育已经普遍开展,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学术基金对相关研究活动进行资助,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美国的“民间生活中心”网站大量收录了学者的专业论述,其中《纪录海洋民间生活》(Docu-maritime folk life)栏目详细论述了海洋文化涉及的传统、信仰、习俗等内容。美国的一些大学为海洋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课程,如夏威夷大学设有海洋历史等本科课程,东卡罗来纳大学提供了以“海洋文化”为题的全套课程内容,是海洋文化研究和学习的很好参考材料。英国发布的《英国海洋战略(2010—2025年)》明确提出让更多公众能够提高对海洋的认识并积极参与海洋科学问题的讨论。英国还发布了2050海洋战略。法国颁布的《法国的海洋抱负》提出将海洋教育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海洋”成为韩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词之一。韩国1999年制定了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突出强调了海洋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3]。韩国学者朱京哲所著《大航海时代》于2008年出版,全书厚达600页,却销售了14 000本之多;韩国海洋大学开始创设“海港都市的文化交涉学”,在釜山建立了国立海洋博物馆,以加强海洋文化的国民教育。近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先后公布的中小学和高中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中刻意强调海洋的重要性。“自实施‘海洋立国’战略以来,日本着力培养海洋人才,海洋教育也被置于一个突出的位置,大、中、小学海洋教育得以全面推展”[4]。可以说,加强海洋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外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我国高校海洋教育现状严峻,海洋教育亟待提升。一是大学生海洋意识淡薄,海洋知识贫乏。受长期农耕文化影响,海洋在国人心目中局限于“得鱼盐之利,享舟楫之便”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重陆轻海”色彩,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海洋意识相对淡薄便不足为奇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海洋教育资源的提供成为提升海洋意识的重要方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海洋文化教育明显欠缺,更谈不上系统深入的海洋文化教育。“现行海洋教育初中过程中更偏重于海洋自然科学,忽视海洋文化渗透”[5];在大学教科书中关于海洋文化的内容寥寥无几,偶有涉及也是其他教育内容的附属和补充,至今仍有大量学生认为我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对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疆土却没有概念,对其他海洋文化常识更是所知甚少。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海洋意识淡薄,更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缺少海洋教育与引导,也造成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缺乏。正是基于这种严峻现实,国家海洋局、教育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要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教育。[6]

第四,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来看,包括海洋教育在内的通识能力培养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现代大学自中世纪创立以来就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而且这种社会职能的演进是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承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中世纪现代大学出现时,近代科学还没有产生,自然也不承担发展科学的职能。15世纪以后,工业革命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大工业的技术基础,并要求为解决日益复杂的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开始受社会所重视。过去那种依靠个人经验传授和训练生产技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社会需要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高等学校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最理想的场所。发展科学知识职能的产生以W·冯特·洪堡以“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创办柏林大学为标志,到19世纪末才被广泛认可。同发展科学一样,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居于领先地位,能够也应该负起对社会,特别是对当地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或咨询作用,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同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系,尽可能帮助解决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与此同时,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是通过教育来体现的,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体,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具备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眼光,克服现有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失根”等问题,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最终在教育思想上实现对“工具化”的突破。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展海洋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传统是落实大学教育职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五,教育需要价值塑造与价值引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通过开展海洋教育,提升海洋意识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青年,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特别需要一支思想过硬、素质全面的海洋人才队伍,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扎实的海洋历史文化基础和正确的海洋意识,为我国海洋建设事业进行价值塑造与价值引领。从这个角度看,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海洋教育,发挥高等教育价值塑造与价值引领的社会职能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长久、明确的职责与使命,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海洋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日益加剧,海洋历史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海洋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涉及人们看待历史与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知识和观念,同时承载着深深的家国情怀。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重要任务,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这些内容在海洋教育领域都有突出的体现,可以说,海洋教育为高等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指导,同时也为落实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难得的教学资源和思想载体。

二、开展海洋教育的主要内容

海洋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水平都有一定要求。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对国家海洋软实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海洋教育,提升国民海洋文化素质水平和海洋意识水平,可以为发展海洋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保障。同时,大学生又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这个群体海洋意识的提升对宣传海洋知识和弘扬海洋文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使全社会更加关注海洋事业发展,形成更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这样才能确保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后继有人。为此,要从多个方面开展海洋教育。

一是了解我国海洋国土现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海洋国土现状,展现海洋国土对于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和维护海洋领土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海洋教育与历史教育紧密相连,要通过开展海洋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海洋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海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要将中国悠久的海洋发展历史融入高等教育,梳理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阐明其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国优秀海洋文化资源的历史变迁。在海洋发展的新时代,必须充分认识海洋事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树立海洋意识观念,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提升对海洋国土的认识自觉,树立海陆一体意识,增强保护国家海洋国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是传播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文化自觉。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四海一家、和平交往的优良传统,“郑和七下西洋展示国家海上力量,而不掠土殖民,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贸易的繁荣,建立了亚非国家共享太平之福的海洋秩序”[7]。要将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内容教学之中,解析中国海洋文化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天下一体的无外原则,以彰显其和平开放性;考察海陆并存的二元结构,以彰显其共生包容性。面向现实,延续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生命;面向世界,开创包容互鉴的海洋文化格局;面向未来,肩负综合创新的海洋文化新使命。

三是提倡人海和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结合海洋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海关系,强调人海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综合生态体,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后屏障,在人海关系互动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不断开发利用海洋,也给海洋带来巨大的生态危机,海洋生物过度捕捞、海洋岸线人为破坏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破坏,使得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逐步退化。因而,必须树立人海和谐共生、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按照自然规律和环保理念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使人海关系良性互动、和谐发展,让海洋环保意识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

四是强化海权意识,培养学生维护海洋权益的使命感。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事务和海洋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安全提供物资能源和交通保障,为国家发展提供安全和平的海上秩序与国际环境,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维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海洋强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利益。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海洋权益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不同程度存在着岛屿争端、海洋划界等海洋权益问题,同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上重要通道安全、国际公共海底利益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为了维护合法正当的海洋权益,我国通过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强大海洋军事力量和完善海洋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坚决斗争。在高等教育中,要使学生更多了解海洋权益知识,更多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现状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所作出的努力,使学生更关注国家海洋权益状况,培养学生强烈的国家海权意识,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海洋维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同时增强国家海洋权益意识,立志投身维护和保障国家海洋利益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加强海洋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海洋历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文化资源,深入思考如何具体将海洋教育融入高校通识教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命题。因此,深入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资源,阐释其历史内容和价值取向,探索其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从而培养具有强烈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海洋文化自觉的青年学子。

一是从海洋教育建设实施的实际效果考量,准确定位海洋教育发展方向。“海洋强国是我国海洋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硬件的提升,也需要国民海洋意识的增强”[8]。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开展必须与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服务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结合起来,将高校自身历史发展和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使命与目标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于涉海高校来说,要将行业特色、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教育体系,以鲜明的育人特色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要在专业素养、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升融合,形成鲜明的海洋教育育人特色,为培养大批海洋领域的栋梁之才、振兴和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提供思想保障。

二是提升教育队伍的整体认识与海洋专业素养。努力打造实力雄厚的海洋教育教师队伍,明确教师在海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不断增强教师海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还要充分发挥海洋教育提升海洋意识与海洋素养的主渠道作用,与各类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切实发挥教师对国民海洋意识提升的推进作用。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提高海洋教育整体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断提升海洋意识,学习海洋历史和海洋文化,增强发展海洋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树立科学开放的新时代海洋观,用新时代海洋发展理念和海洋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关注海洋生态环境,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中来。

三是多向度协同推进海洋教育全面发展。以海洋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为主体,以涉海校本课程建设和海洋文化理论研究为两翼,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和科研项目为支撑,通过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凝聚、会议交流和研讨活动进行提升、成果培育不断拓展,多向度协同推进海洋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以“一体两翼多向度”海洋教育推进模式,借助教育机构提供的良好平台,以涉海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海洋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基础,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海洋文化资源,阐释其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索其在高校海洋教育中运用的理论资源与有效方法,从而培养具有强烈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海洋文化自觉的青年学子,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是深化海洋教育学理认识,提升海洋教育整体水平。在学术观点方面,用“历史不平衡性理论”客观理性地阐释中国海洋历史变迁,理顺中国历史文化从古代的兴起、繁荣,到近代的顿挫和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以消解面对中国近现代曲折的发展历史所造成的文化焦虑与历史虚无感,形成历史认识的文化自觉,筑牢海洋历史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理基础。在研究视角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文化体用思想应用于课程教学建设,通过“古今中西马”的关系互动与综合创新,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历史必然性,提升海洋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的教育功能。在研究主旨方面,突破中西文化之争,以国际视野聚焦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重构与创新,探索中华优秀海洋文化等资源要素融入海洋教育教学的新方式和新路径,拓展海洋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宽广视野和世界眼光。

五是多角度创新理论方法,提升海洋教育实效。通过革新课程,优化加强高校海洋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相关领域和专业教材中增加海洋知识内容,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增加、充实、渗透海洋知识。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基本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要提升学生的海洋意识,就需要不断健全海洋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编纂海洋教育书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海洋知识教育,使海洋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通过系统的海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文化、树立海洋意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接触学习海洋文化提供了更多途径,也为海洋文化宣传提供更多便利,海洋教育可以通过与主流媒体和各种传播平台合作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让海洋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扬帆起航,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以现代媒体和微信平台开展海洋知识互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慕课,扩大海洋教育宣传。落实保障,建立健全高校海洋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管理机制,完善文化平台、交流平台、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和校园海洋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海洋通识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合力。整合海洋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海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实现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重要方面,“新时代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交通强国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沿海各省市海洋强省与强市等建设,都迫切需要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海事人才”[9]。在新时期海洋教育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中国海洋发展实践和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成果相结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结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融入海洋教育,提升海洋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不断加强海洋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海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