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向

2022-03-17张瑞荣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张瑞荣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太原 030000)

在新的百年奋斗目标牵引下,国家迫切渴望当代大学生心怀理想情怀,有责任担当意识[1]。高校为中国未来建设与发展培养接班人的过程中,注重专业建设固然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接班人合不合格不是单纯用专业去衡量的[2]。如果把一个人专业知识比作一艘航行在大海里船的话,那么“课程思政”好比把握方向的船舵,方向更重要,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要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相一致,才能不偏航,不迷失方向[3]。高校是青年人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的关键地方,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离不开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由于各专业课程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4]。为达到高校课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作为接触最多的专业老师群体,在育人的环节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5]。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方面有所欠缺,或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只是口头上说说,很少在课程实践环节落地,热衷于为学校贴上“课程思政”的标签,喊喊口号,定位出现严重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充分认清当前“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明确专业课老师的职责,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有助于更新专业课教师思维理念,强化新时代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担当[6]。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

(一) 为科学创新领域提质增效

课程与思政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要求科学地、历史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正如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关系,如果单纯地研究课程,而不管课程的来龙去脉,很容易学“死”知识。新时代提出的“课程思政”,是从事物的本质去研究课程,展现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其价值在于不仅把知识本身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播,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意识层面的内在要求传授给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用发展的、社会的、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把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当下的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以新思路推动新发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科学的创新思维,把握历史规律[7]。

(二) 契合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

一个人的价值实现是不容易的,但人必须活的有价值。“课程思政”的实施的价值同样在于,为当代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只有把个人的成败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这样的人生才是无悔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渠道中,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在专业课程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总结教学中富有价值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追求引导,通过情感激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明白个人的理想抱负只有融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捆绑,不仅丰富了专业课程的内涵,而且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 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关乎个人的成长进步,更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内在要求。试想一名大学生知识渊博、在专业技术领域出类拔萃,但是他出卖了自己的国家,把核心技术出卖给了别人。因此,综合素质,特别是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十分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为遏制我国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带有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思想,严重地影响了青年人的三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与专业课程是分开的,各自为阵,形成不了育人合力。融合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在更好地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实现[8]。

二、高校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思政”指导落实不力

以会议文件落实“课程思政”精神,势必取得不了实质性的进展。研究当前“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可以得出,落实“课程思政”不是解决单方面制约因素就可以解决的,其牵涉面很广,有社会的、专业的以及老师方面的原因。上级文件要求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又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见。对于处于刚接触“课程思政”的老师来说,一方面对文件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的指导,执行起来难度比较大。新时代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本来面临的挑战较以往更加突出,而缺少有效的外部(培训、讲座等)支持,部分教师不明白“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引入的时机,缺少相关思政教育的技巧等,更谈不上挖掘出学科内在思政资源。“课程思政”是高校具有前瞻性的改革,针对高校具体的专业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覆盖面很广,但是现实情况是两者结合程度不高,实质上抽象且较为空洞,很难统一模式。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缺少有价值的实践以及可复制的成功案例参考。另外,高校育人考核评价没有与“课程思政”很好地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停留在对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思政价值的引领。其中,衡量高校教师的职称高低,并未包含“课程思政”部分,定性与定量的考核考查缺失,在制度方面的激励导向又严重不足,高校注重省部级的奖项等实际成果效益忽视了教师在“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注定育人效果不显著。

(二) 教学资源支撑和内容融合存在难度

教学资源是“课程思政”的载体,需要辅之以高标准的学习资源。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中,部分高校尽管通过研讨选取了部分专业课以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试点,但是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资源方面的改良仍然十分缓慢。“课程思政”是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高品质的教学资源支撑。由于高校一直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成果,缺少对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分类和规划,现有的专业课程并没有留给“课程思政”教育切入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更谈不上在教学资源创新,使得高校教学体系的创新动力不足。另外,由于工业科技的纵深发展,专业门类越来越细,越来越多门类划分、越来越复杂的公式推导,忽略了对知识发展的认识,回头再强行进行融合,影响学习乐趣,有效性大打折扣。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学科教师受专业限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理解以及教育水平不高,不能融合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高校专业学科的教材,是一项体系化的工程,应当集各类教学资源,形成合力。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因素等导致高校固守传统理念的惯性作用,“重专业、轻德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施教者“课程思政”素养不匹配

施教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课程思政”建设好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教师德育意识不强,思政能力不足,既有客观亦有主观原因。其一,部分教师由于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干涉,潜移默化地使教师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理想信念淡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马列主义的传播者,如果自身马列素养不足,存在崇洋媚外、西方至上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传达出错误价值观,做不到言传身教,势必会误导学生,难以育人。再者,目前社会上充斥着一种“金钱至上”的错误理念,大部分人都在为金钱奔波,部分学科任课教师也把教师当成一份挣钱的职业,认为育人与自己无关,与自己的工资无关,便弱化了育人的使命。其二,部分专业学科老师理论功底薄弱,不扎实,思政教育的方法技巧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没有深入研究育人知识方法,因而在体会学生乐趣、幸福获得感以及成就感不足,缺乏育人内在动力。另外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使教师较为浮躁,专业课程教师因精力不足,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思政”理念的施行。

三、加强高校“课程思政”路向研究

(一) 优化环境,聚焦“课程思政”力量

“课程思政”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系统性的工程,是教育改革发展走到今天的产物。“课程思政”实施的好坏,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第一,国家要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环境,减少建设阻力。教育部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推动改革,弱化学科细分现状,在当前高校一些评选中,拔高思政课程地位,不断地降低功利化的指标,树立典型,有选择地推广,增强价值引领。教学环境方面,融育人因素于校园特色建设中,逐步规划建设校园的硬件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第二,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单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不行的,需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由国家教育部牵头,层层落实,上下联动,各级深入学习领会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围绕中心目标不动摇。高校应成立相应的负责组织部分,定期监督评价,确保有效的监督执行。各院系号召全员参与,定期沟通交流,形成好的意见和做法。第三,奖惩激励机制的完善不容忽视,高校应建立硬性的德育培训方面的制度,提高教师的德育培养水平,订立一套评价的标准,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以一定物质补偿,并挂钩教师教学成果。

(二) 体系建设,保驾“课程思政”实施

为有效落实“三全育人”发展理念,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首先,在方法上明确“课程思政”不应有刻板的方式,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深入大学生中间,采取一种真学、真懂、真用的态度,选材尽量贴近大学生身边的、关心的素材,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包括教学大纲的编纂,教学目标的设定,授课计划的拟定,培育方案的制订以及教案设计;同时,依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适时合理地嵌入育人点,以体系的观点和思路去进行建设,发挥育人作用。其次在教材上,教材既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好的教材对教学结果的影响很大,教材的编制应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提高当代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儿了、将要到哪里去。同时,教材应具有中国特色,吸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华,紧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步伐,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等,确保教材的准确性以及方向性。增设辅助教材,坚持灵活与特色并重,尊重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把马列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入教材,提高探索科学的效率,并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三) 加强学习,提升施教者教学素养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教师必须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专业教师即要知道立德树人是肩上的使命任务,更要明确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一切关系到最终“课程思政”实施的重大意义。未来社会接班人、建设者是否可以理解为什么要真学、真信、真用,要坚定地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提高当代高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十分关键。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全方位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便利性,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提高学情分析能力,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掌握思想动态,时时关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程教学方面的有经验的专家老师,为专业任课教师开展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学方面的讲座,培训活动,使专业教师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科学的立场方法来正确地观察、分析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确定马列主义指导地位,加强专业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学习,增强四个自信。最后,注重教学评价反馈,对学生思政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及时改进措施,提升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