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逢行年考补苴
2022-03-17沈文凡
沈文凡 孙 越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薛逢一生行迹已有诸多学者进行考证,著作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论文如吴在庆《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然由于史籍记录繁杂,讹误难辨,有许多模糊之处尚待厘清。本文以薛逢现存诗文为底本,并汇总梳理今人成果,加以辨析。阐述当前学者相同或殊异之观点,作评释分析,并对存疑之处做出详细考证,对薛逢及第前行迹、“龙门”属地、入蜀道路等问题多做详解,以求穷献薄力,不敢据己。
一、薛逢及第前行迹
宪宗元和元年丙戌(806),约此年,薛逢生。
薛逢之生年,史料中并无确切记载。现学者多沿用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的观点,认为薛逢生于宪宗元和元年。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续编)(以下简称《行年考》)复又引闻一多观点,认为“盖据作者《上白相公启》所云‘辛苦一经,恓惶三纪’始第进士之语推算而来”[1]184。
薛逢在《上白相公启》中自述其家世及36岁之前的经历,“如某者,关中士族,海内穷人。幼遭悯凶,壮知传导。南穷海裔,北济河源”[2]7967,言其及第之前南北漂泊。又有“加于元昆抱瘵,孀妹无家。同气六人,半归泉壤”[2]7967,则言薛逢家门多舛,有诟龟呼天之意。
文宗开成元年丙辰(836),约此年,薛逢始积极争取成乡贡进士,时或于江浙一带。
《行年考》认为“从本年开始,薛逢积极争取成乡贡进士(取解),以便参预礼部试进士”[1]185,娄凤南《晚唐薛逢诗歌研究》一文亦认为薛逢“自本年开始参加州府考试,为科举奔走干谒”[3]72,王同亮《薛逢及其诗歌研究》一文认为薛逢少年苦学,大约于820年,即14岁时入学,“阅读大量的图书典籍,精通儒家的经籍”[4]4。
唐代取士,大致有三种途径,《新唐书·选举制》记载:“唐朝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引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5]1159但由于唐时学馆多为兔丝燕麦之流,制举又非常人途径,所以天下士子多走乡贡一途。应乡贡举,需先自荐求举,投牒于县,州或府总起可资者试,解试后参加礼部考试。层层筛过,可进者寥寥。即“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州若府总其所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所司……谓之乡贡”[2]567。薛逢《上崔相公启》中:“执艺求知,迹忝及门,名叨中选……桂折高枝,名登上第”[2]7968云云,即指为应乡贡觅举,后徐松《登科记考》亦引此,因薛逢仕途中多与崔铉交善,故“疑崔为乡赋主也”[6]785。
此外,薛逢及第前,或曾游于苏浙一带。薛逢有《社日游开元观》,诗云:“浪渍法堂馀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7]6327后自注:“时当水荒之后。”[7]6327可见诗人所言水荒,乃是涝灾、水患一类。唐时苏州属浙江西道,多水旱之灾,历代皆治。考新旧两《唐书》,806—841年间载苏州大型水涝灾害共9次,多因河湖泛滥导致。
薛逢又作《送庆上人归湖州因寄道儒座主》。一说,此“道儒座主”即柳璟。薛逢及第时,礼部侍郎柳璟为知贡举。《旧唐书》记柳璟“武宗朝,转礼部侍郎,再司贡籍,时号得人”[8]4033。《行年考》言:“《新唐书》璟本传云:‘会昌二年,再主贡部,坐其子招贿,贬信州司马’,前引薛逢《送庆上人归湖州因寄道儒座主》诗,当是会昌三四年间,薛逢在长安,因庆上人返湖州,取道信州之便,作以寄之者……岂以颂其学兼道儒二家与?疑不能明。”[1]186然《新唐书·柳芳传附柳璟传》,中未引薛逢诗,考璟生平,亦未至湖州,恐疑为误。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补正)(以下简称《校笺》)认为“薛逢诗‘若见儒公凭寄语,数茎霜鬓已惊秋’毫无上座主恩地诗之感戴语”[9]352,又据《宋高僧传》所载道儒为释元浩弟子,认为此道儒乃僧人,薛逢与元浩即其弟子均有交。
薛逢《送庆上人归湖州因寄道儒座主》诗云“霅水苕溪我旧游”[7]6331,据《方舆胜览》载,苕溪、霅溪均位于浙江境内,二者汇为一水,其中“溪自清源门入,曰苕溪,其溪浊。自定安门入,曰霅溪,其流清”[10]79。又据《全唐诗人名汇考》:“道儒,苏州开元寺元浩弟子”[11]1053,且薛逢另有《寄湖州开元寺座主》残句,故《校笺》所说概为可信。
薛逢于江浙一带时所作诗:
《社日游开元观》(时当水荒之后),按前考,薛逢及第前,曾游于苏浙一带,作此诗。
《定山寺》,《御选唐诗》录逢此诗,后引《名胜志》:“定山在江南应天府,江浦县东北十五里。浦口城隅上有狮子峰,下有达摩宴坐严及塔二处。”[12]29
《大水》,《全唐诗》录此诗颔联为“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7]6323,然有异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季振宜手写本《唐诗》及《四库全书》本《文苑英华》均作“江拆”为“江浙”,又诗述水势滔天之状,与前所考证水灾一事合,故定为此时作。
二、任虢州县吏、万年尉二历考辨
武宗会昌三年(843)癸亥任某虢州县吏。
按两《唐书》载,薛逢先随崔铉镇河中,后任万年尉、直弘文馆。《唐才子传》中则记薛逢先任万年尉,后镇河中。吴在庆《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认为薛逢任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即从会昌元年(841)至大中元年(847),后于大中元年入崔铉幕。又引《通典》,认为薛逢《上中书李舍人启》中自述所任种种,即为县尉之职,即大中三年(849)崔铉复相后,引薛逢为万年尉。[13]王林《薛逢诗歌研究》一文亦与此观点同,认为薛逢于会昌元年(842)至大中元年任校书郎。[14]3-5然此说疑点颇多,概误。
首先,薛逢《上中书李舍人启》中所言,为县令而非县尉。按考县尉与县令职责,《新唐书·百官志》载县尉只“分判众曹,收率课调”[5]1319。薛逢作《上中书李舍人启》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谨察其言到县所尽职责有“孤弱者贷之以恩,豪强者绳之以法”,“洎征三税,不鞭一胥”,“旦夕提防”,“盗贼弥息”,“恢张庙宇,搜抉奸欺”,“澄清镇军,检辖僚吏”,“招携户口,役使人夫”[2]7970等,甚广于县尉之责。且唐万年县设县令一人,县丞二人,县尉六人,另有主簿及从事,以自述“某自到县,百计方圆”[2]7970语来看,如仅是履县尉之责,则未免语过其实。
况《上中书李舍人启》中又言所到之县“县南峡口,群盗所居。白昼劫人,赤丸杀吏”[2]7970。万年县为京兆府附郭县,《旧唐书·地理志》载万年县领长安城“东五十四坊”[8]1394。时长安城各坊罗列,整如棋盘,地势平衍旷荡,则《上中书李舍人启》所言峡口,不知谓何?更有述“同时流辈,尽列班行”[2]7970,自身“惊湍暗激,利觜潜伤”[2]7970,为遭受奸污、贬谪之后的激愤之语。时杨收王铎尚未入相,薛逢亦未遭贬谪,何来此言?故,此《上中书李舍人启》中所谓“东观仇书七稔”[2]7970,非指薛逢于秘书省任校书郎一职,而为在长安直弘文馆一事。所言到县亦非言薛逢作万年尉一事,而为出弘文馆后任县令一事。
其次,薛逢会昌三年(840)至大中四年(850)间仕历应为先为县尉,后随崔铉镇河中,再任万年尉,直弘文馆。此处多有争议。《行年考》引薛逢《上虢州崔相公启》言“县令卑微”[2]7969云云,认为“薛逢居县令为会昌五年(845)至会昌六年(846)四月”[1]186-187。
然《校笺》指出,此处考《文苑英华》,有异文,应作“县令”为“县吏”,则“附状起居”[9]354可为其态。况崔铉会昌四年(844)①《旧唐书》载为会昌四年,《新唐书》载为会昌三年。初次入相,入相时薛逢便有诗相贺,崔铉罢陕虢时薛逢作《上中书李舍人启》,又何言“今侯方便,咨达姓名。琐琐形骸,或希记忆”[2]7969云云?是即可疑。《校笺》又引薛逢《上虢州崔相公启》,认为非呈崔铉,乃呈崔珙。崔珙遭贬澧州刺史,再贬恩州司马,宣宗即位后召还,或于会昌六年(846)历虢州刺史一职。据此,薛逢应于会昌中任虢州县吏,会昌末犹在任。
另,娄凤南“薛逢年谱”一章中认为崔珙应于崔铉罢相后由恩州司马升任至虢州刺史,亦定薛逢于会昌五年任虢州县吏,于会昌六年随崔铉镇河中。[3]75唐任刺史需回京领职,复至地方,笔者疑崔珙任职之时间不应早于会昌五年末。考两《唐书》,未有只任一年地方(或不到一年)即为从事之先例。以崔珙任职之时间判定薛逢任县吏之时间,不知所据,恐疑为误。故本文仍沿《校笺》之说,认为薛逢于会昌三年至会昌末于虢州任县吏。
薛逢在虢州时所作诗:
《潼关河亭》,《元和郡县志》载:“大业三年,罢州又置河东郡,隋将屈突道守河东,高祖师次桑泉县,通出,守潼关。”[15]323潼关,天险。张佳胤《送徐行父少参赴关内》:“咸阳天下险,洛邑天下中,潼关睥睨周西东。”[16]225据《水经注》卷一记:“(河)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请之潼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17]63故薛逢此诗,概其在虢州之时所作。
《潼关亭驿》,潼关设驿,见柳宗元《馆驿使壁记》:“自万年至于渭南(万年渭南,皆属京兆府),其驿六。其蔽曰华州,其关曰潼关(用周官文法,关在华州华阴)。”[2]5858
《感塞》,诗:“无因得见歌舒翰,可惜西山十八州”[7]6334,哥舒翰于潼关战败,《旧唐书》载:“哥舒翰废疾于家,起专兵柄,二十万众拒贼关门,军中之务不亲,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贼,旋致败亡,天子以之播迁,自身以之拘执,此皆命帅而不得其人也。”[8]3216应为此时作。
《金城宫》,金城宫位于华阴县,近潼关。《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有潼关,有渭津关……东十三里有隋金城宫,武德三年废,显庆三年复置。”[5]964
三、“龙门”属地
武宗会昌六年丙寅(846),崔铉镇河中,辟薛逢为从事。学界多遵史载,认为薛逢于此年随崔铉镇河中,无疑。
河中府,管释州、晋州、慈州、隰州,地势险仄。《元和郡县志》记河中“去中都三百里……有羊肠底柱之险,浊河孟门之限……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15]324。又薛逢在崔铉复归京时有《上吏部崔相公》,言“龙门曾共战惊涛”[7]6325。考河中有龙门县,为大禹治水疏决之处,水势湍急,“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否则点额而还”[15]336,与薛逢诗云“重冈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7]6324相符。薛逢所谓“龙门”,应即指此龙门。
又,洛阳南亦有龙门。洛阳三关道,自西而东为伊阙、太谷、轩辕,“一曰伊阙,亦称龙门,偶称禹门,一名锺山”[18]1833。暴雨季节,伊水常见暴涨,两《唐书》中皆有记,《旧唐书·五行志》载开元十年(722)“伊水泛涨,毁都城南龙门天竺、奉先寺,坏罗郭东南角,平地水深六尺已上”[8]1357。薛逢又另有《大水》《社日游开元观》(时当水荒之后),似合此地。《行年考》认为“是年崔铉初征回京,时逢已不在幕中”[1]189。或可在此龙门?据考,伊阙不属河中,相隔甚远,故不采。
薛逢在河中时所作诗:
《禁火》,诗云:“日日冒烟尘,忽忽禁火辰。塞榆关水湿,边草贼回春。”[7]6323禁火辰,即寒食节。又述关塞景色,应是在河中时所作。
《上虢州崔相公启》,此处采《校笺》,认为时崔珙任虢州刺史,见前考,不复赘述。
四、自长安入蜀道路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入蜀,在成都府任少尹兼西川节度使副职。
两《唐书》均有记,薛逢因刘瑑猥言而入蜀。据《新唐书·薛逢传》记载:“会瑑当国,有荐逢知制诰者,瑑猥言:‘先朝以两省官给事、舍人先治州县,乃得除,逢未试州。’执不可。乃出为巴州刺史。”[5]5793《行年考》及《校笺》等皆认为非刺巴州,当刺嘉州,本文从之。
考薛逢今存其他诗文,未有言巴州之语,但言嘉州,亦言犍为。如“犍为穿城更漏频,一一皆从枕边过”[7]6320,“犍为县里古城上,开是好花飞是尘”[7]6320云云,皆言嘉州。犍为,《元和郡县志》载,属剑南道,上元二年割属嘉州。《唐百家诗选》录薛逢《偶题黄花驿》(《全唐诗》作《题黄花驿》)三首,于名下注:“薛逢,咸通初为嘉州刺史,将作监。”[19]596
考《新唐书》宰相表,大中十二年“正月戊戌,户部侍郎、判支度使刘瑑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如故……五年丙寅,瑑薨”[5]251。则刺嘉州应是在大中十二年正月至五月之间。然薛逢有《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必是在入蜀途中寄杜悰。《唐方镇年表》于大中十三年(859)下列杜悰。[20]982《行年考》疑“或刘既执不与中舍,卒。其他执政者遂以为口实,仍于此年外放逢为巴(嘉)州”[1]196,概为可信。薛逢《镊白曲》述:“长安六月尘亘天,池塘鼎沸林欲燃。合家恸哭出门送,独驱匹马陵山巅。”[7]6319概为大中十三年六月,薛逢动身入蜀。
《校笺》以“纠东洛”推断薛逢于洛阳任河南府司录参军,娄凤南沿此,于“大中十三年”下列《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认为“当是本年于司录参军任上自洛阳送杜悰所作”[3]79。然薛逢与杜悰前未有交,任职属地亦各不相同,不应熟识。且诗全为赞颂之辞,对杜悰所任历历可数,若为薛逢入蜀前便作诗送之,是即可疑。故从《行年考》,定薛逢于大中十三年入蜀,此时杜悰任西川节度使,又见《校笺》言“逢之入蜀系任西川节度使副职”[9]357,故薛逢作诗送之,较合于情理。
按上述《校笺》言,又见《行年考》:“薛逢之入蜀,是只身前往……然以诚信从公,兢兢无吝,得西川节帅杜悰或继任夏侯孜的识拔,奏为嘉州刺史”[1]197,可见薛逢入蜀,非直接刺嘉州,而是先于成都府任少尹兼西川节度使副职,后刺嘉州。《镊白曲》言:“前年依亚成都府,月请俸缗六十五……到官只是推诚信,终日兢兢幸无吝。丞相知怜为小心,忽然奏佩专城印。”[7]6319可见薛逢入蜀,并非直接入为刺史,按其“前年”之语,概是在府中两年后始为刺史。又考《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百世俸钱,会昌后不复增减……诸府少尹……六万五千。”[5]1402-1403故薛逢在府中,概先为少尹,兼西川节度使副职。后刺嘉州,亦合于前先治州县之言。薛逢入蜀途中所作诗:
《嘉陵江》,嘉陵江,出于大散关,蜿流入于蜀江。薛逢诗云:“备问嘉陵江水湄,百川东去尔西之。”[7]6334概指嘉陵江西流段,即汉中一带。诗又云:“但教清浅源流在,天路朝宗会有期。”[7]6334情辞尚未显激切,应为初登入蜀途中时所作。
《题黄花驿》,《唐代交通图考》载:“黄牛县南为黄花川,置黄花县,去大散关八十里,后县废,仍置黄花驿,薛逢有诗。”[18]767薛逢诗云:“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7]6333概为在入蜀途中经黄花驿所作。
《题白马驿》,白马驿,于西县,滨临汉水。兴元府属汉中郡,有县五。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西县:“武德三年以县置褒州,析利州之绵谷置金牛县,八年州废,二县来属。宝历元年省金牛县入焉。”[5]1034薛逢诗云:“旅人方作蜀门游”[7]6330云云,概为入蜀途中所作。
《题筹笔驿》,筹笔驿为诸葛武侯运筹帷幄之处。据《唐代交通图考》:“由岭又西南经嘉陵江岸之嘉陵驿至筹笔驿,凡七十里。唐人诗篇多咏此两驿者。”[18]874薛逢诗云:“天地三分魏蜀吴,武侯倔起赞訏谟。”[7]6331与前《题白马驿》:“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7]6330,诗意合。
《题剑门先寄上西蜀杜司徒》,杜司徒,即杜悰。剑阁道约三十里,置剑门县、剑门关。据《水经注》卷四:“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趦趄。信然。”[17]343与薛逢诗“峭壁横空限一隅,划开元气建洪枢”[7]6328合。
综上所述,可知逢入蜀道路是由长安至凤翔,向西南经黄花驿至凤州治所,又东南由褒斜新道,再西至白马驿(即西县),由金牛县向南至筹笔驿,过剑门关,而后向西南入蜀。随着入蜀,诗人胸中愤懑也愈加无处可诉,途初尚且洒脱的外衣逐渐褪下,由“天路朝宗会有期”[7]6334至“强指丰碑哭武侯”[7]6330,为抱璞泣血之语,其情愈发愤懑激切。
五、杨收罢相后,薛逢受召回长安后仕历
懿宗咸通七年(867)丙戌,薛逢回长安,官太常少卿。
据《新唐书》宰相表载杨收于咸通七年十月罢相,《新唐书·薛逢传》记载:“收罢,以太常少卿召还,历给事中”[5]5793,则薛逢应于本年左右回长安。《校笺》认为“当在咸通七年末,或八年”[9]358。
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庚寅,历给事中,后迁秘书监。
《旧唐书·薛逢传》记载:“给事中王铎作相,逢又有诗云:‘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山岳一尘轻。’铎又怨之。以恃才褊忿,人士鄙之。迁秘书监,卒。”[8]5080《事实类苑》亦载薛逢曾任秘书监一职,“是以名儒宿老不务趋竞者,多乐就此任,唐白乐天刘梦得薛逢皆扬历焉,不可一一悉记”[21]343。《行年考》认为“逢之讥同年王铎,必本年底,时薛逢当已迁为给事中”[1]202。
《菊坡业话》载:“薛逢晚年厄于宦途,策羸马赴朝,值新进士缀行而出,团司所由数十人见逢行李,萧然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辗然迁公语曰:‘莫相贫!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22]858,足见薛逢晚年生活颓然之状。
薛逢诗文中存咏长安诗,有胸怀怏怏,意气消颓之语,应为晚年所作。
《六街尘》诗云:“六街尘起鼓咚咚,马足车轮在外通。”[7]6327《中华古今注》有“街鼓”条:“唐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马周请置六街鼓,号之曰鼕鼕鼓。”[23]80。唐朝长安城内布坊整齐,制度严明,所言六街概贯穿城门之间的三条东西向与三条南北向大街。又云:“名利到身无了日,不知今古旋成空。”[7]6327应为晚年作。
《九华观废月池》,长安西北隅有李思训宅,后为九华观。诗云:“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7]6327应为晚年所作。
《长安春日》《长安夜雨》二诗,皆以“长安”为题,又为颓然喋喋之语,故定为晚年所作。
《老去也》诗绘颓然老态:“朝巾暮栉不自省,老皮皴皱文纵横。合掌髻子蒜许大,此日方知非是我。”[7]6320又云:“暗数七旬能几何”[7]6320,咸通十一年,时逢65岁,至乾符元年(874)为70岁,此诗或为此年至乾符元年左右作。
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己(873),或任京兆尹,后或入闽任侯官令,卒。
两《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薛逢官迁秘书监,后卒。然今疑并非终秘书监。《唐诗纪事校笺》载:“‘终秘书监’句,‘终’原作‘于’,据改。”[24]1616
《唐语林》载有薛逢毁佛骨一事,“懿宗迎佛骨,自凤翔至内……明年,懿宗崩,京兆尹薛逢毁之无遗”[25]65。按懿宗崩于咸通十四年,时薛逢或任京兆尹,后入闽。
按考,薛逢有《老去也》,自叙是七旬所作,言“回看幼累与老妻,俱是途中远行客”[7]6320。疑时薛逢或已不在长安城中,似入闽。今考《全闽诗话》载:“(薛逢)有《元日田家》诗……想闽中诗也,但唐书本传未见逢令侯官尔。”[26]19薛逢另有《五峰隐者》,衡岳有五峰:祝融、紫盖、天柱、石廪、芙蓉,北宋时胡宏家住衡山下,人称“五峰先生”。薛逢所言五峰,即入闽之作。
又,《全闽诗话》载:“薛老峰……薛老,薛逢也,咸通中为侯观令,与僧灵观游,创亭其侧,人书其峰曰薛老云”[26]19,二记均为咸通中,概误,或为乾符年间。
薛逢于闽中时所作诗:
《五峰隐者》,按前考,此五峰或为衡岳五峰,为薛逢入闽途中所作。诗“今日见君嘉遁处,悔将名利役疏慵”[7]6325,薛逢一生求仕,然屡遭贬谪,晚年诗作皆萧疏清澹,有归遁之意。
《元日田家》,《全闽诗话》载“想闽中诗也”[26]19,诗“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7]6331,有淡泊归隐之意,应为晚年作。
综上,薛逢或卒于闽中,确切卒年尚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