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着说与接着说:蒙培元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

2022-03-17杨国荣

关键词:培元哲学史侧重于

杨国荣

蒙培元先生是我十分尊重的学者,他在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说起我与蒙培元先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83年夏,那一年我先是和冯契先生到吉林大学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返回上海时途经北京,专程去拜访了蒙培元先生。当时是我特意前往社科院的大楼,在蒙培元先生的办公室里聊了关于冯友兰哲学以及其他中国哲学方面的问题,尽管具体内容已淡忘,但谈话过程仍印象比较深。后来,在1996年,我的第二本关于王阳明哲学的书(《心学之思》)著成,在出版之前,出版社曾经邀请蒙培元先生为著作题几句话,蒙培元先生表达了一些鼓励性看法,我至今记忆很深。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一下1997年出版的《心学之思》,封底中保留了当初蒙培元先生写的那几句话。

从学术上说,蒙培元先生的研究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照着说”,第二方面则属于“接着说”。

从“照着说”这一层面看,蒙培元先生首先着重对理学思想演变过程作了细致的梳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曾拜读了他的《理学的演变》一书,在这部大作中,蒙先生从朱熹讲起,考察了朱子后学、朱陆之争,追溯了元、明整个理学的变迁过程,一直到清代王夫之、戴震,条分缕析,梳理十分清晰。这部书的特点之一,是非常注重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和分析,材料很详实,都是以第一手的资料为依据,梳理细密。后来他又写了厚厚的《理学的范畴》等,对理学作了更系统的考察。从广义上说,以上都属于“照着说”的范畴。蒙培元先生对理学所作的研究,都非空疏无据,而是基于实证的研究。他以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为对象,对理学的演化过程的梳理非常细致、清晰,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范例。

第二个方面,属于“接着说”。蒙培元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冯友兰先生曾区分“照着说”和“接着说”,蒙培元先生也以此为进路。在“照着说”的基础之上,蒙培元先生十分自觉地从事“接着说”的哲学思考工作。在我看来,这构成了其哲学研究十分重要的方面,其中突出之点在于他对“情感”的关注以及对“情感”内涵的深入梳理。蒙培元先生固然以哲学史史料的考察为起点,但并未仅仅限定于对材料的梳理上,而是从哲学史的梳理出发,又进一步提炼出在哲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如前所述,他对情感非常重视,认为“人是情感的存在”,这构成了他对人的理解的重要方面。关于人的理解,从古希腊、从先秦以来,出现了各种说法,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运用符号的动物,等等。蒙先生特别提出,人是情感的动物,并强调,作为人的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的规定,“情感”首先表现为“真情实感”。对人的以上界定当然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值得注意的是,蒙培元先生对人的理解特别侧重于“真”和“诚”的内涵,这种看法与抽象的解说不同,“真情实感”肯定的是人的存在的真实性、具体性。

从人的存在形态来说,“情感”确实构成了其重要的方面。“情感”这一规定首先突出了人的个体性与真实规定之间的联系,可以说,以“真情实感”理解情感与人,对人所具有的以上品格给予了自觉的关注,并在现代程度上避免了对人理解的抽象化。虽然蒙培元先生在理学研究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但他并没有跟着理学走。如所周知,理学家们对人的理解主要侧重于理性的方面,所谓“道心”“天理”“性体”,便属这一方面的规定,与道心主导人心、“天理”拒斥“人欲”相应,理学对人在情意、感性方面的规定多少持贬抑的立场。与之不同,蒙培元先生特别关注人的“情感”之维,而在“情感”之中,又特别突出“真情实感”这一面。对人的如上理解,侧重的是人的现实品格。

在注重情感的同时,蒙培元先生并不单纯地就情感而讲情感,而是把情感和理性沟通起来,注重理性和情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按他的理解,情与理之间的关联体现于多重方面,对此,他也作了多方面的分析。

蒙培元先生肯定情与理的统一,其前提在于强调情感之中包含理性,理性之中包含情感,这是很独特的见解。按蒙培元先生的理解,情感和理性之所以能够彼此沟通,其根据在于情感之中本身就包含理性,理性之中也有情感成分。如果回到现实形态,便可以注意到,作为意识的不同方面,情感和理性都是人的意识的相关规定。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意识并不纯粹由理性形式构成,而是同时隐含着情意等非理性的规定。事实上,人的情感之中同时便渗入了理性的规定,理性的活动也包含情感的作用。也就是说,理性之中渗入了情感,情感之中也内含着理性,正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如上的内在关联,因而理性与情感尽管可以用分析的方式考察,但在现实形态上能够以一种相互沟通的方式呈现。在这一方面,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梁漱溟对“理性”的理解无疑值得关注。梁漱溟所说的“理性”,其涵义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不太一样。他把理性与理智区分开来,这一区分又与情理和物理之分相关联:理智更多地与物理的把握相关,而理性则主要以情理为其内涵。在梁漱溟看来,物理与情理不能简单等同,对理性的理解,需要把情感引入进来,如此才能达到对其真实的理解。这种看法,实质上也在某种意义上注意到了情理之间的沟通问题。但是,梁漱溟关于“理性”的具体描述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回溯或还原的趋向,亦即常常把理性还原为与情感相关的某种形态。比较而言,蒙培元先生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更侧重于两者之间的互动。互相作用与回溯还原显然不同,在这方面,蒙培元先生的理解无疑有别于梁漱溟。

同时,基于情感与理性并非截然相对的事实以及“人是情感的动物”,蒙培元先生进一步提到,人是完整的存在,人的性情也是完整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人是完整的,人的性情也是完整的,这里的实质方面是突出“完整性”。前面提到,从人是具体存在来说,人的规定是多方面的,既非单纯的情感对象,也非仅仅是理性的化身。从哲学史上来说,有些哲学家侧重于其中某个方面,另一些哲学家侧重于其他的方面,如前面提到的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便主要侧重于从“性体”“天理”“道心”等方面来理解人;另外一些具有经验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更多侧重于从感性的情感方面去理解人。这样单向理解之下的人,只是涉及了人的某一个方面,未能把握人的存在的“完整性”。与这种进路有所不同,蒙培元先生特别强调人是完整的,尽管他讲的首先是人的情感性这一面,但同时又肯定情感也具有完整性。他所说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情感,不能归结为单一的感性规定,而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前面提到的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样的理解,把人自身的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的性情看作是完整性存在,更趋向于对真实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理解,而不同于仅仅抓住某一方面,把人抽象化。可以看到,人是情感的人和人是完整的人,这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了蒙培元先生对人的基本理解,对人的这种看法不同于以往经验主义的观点,也有别于理性主义的理解。较之梁漱溟把理性和理智相互分离开来的观点,这种侧重于把人理解为一种具体、真实、完整的存在,同样展现了不同的视域。从哲学史上看,以上观点可以归入为“接着说”的层面。

要而言之,蒙培元先生在中国哲学上的研究体现了“照着说”和“接着说”的统一,在“照着说”和“接着说”这两个方面都呈现自身的特点:“照着说”侧重于实证性,主要基于详实的真实材料进行历史的回溯和分梳;“接着说”则体现于对人的理解,包括对情感、理性等范畴及其相互关联的研究。综合起来,蒙培元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他自己的重要特点,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培元哲学史侧重于
幸福就是跟你走
最有思想的句子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几对常被用错的词语
文学的两股劲儿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哲学就是哲学史
空巢青年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