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哲学与儒家生机归仁论

2022-03-17余治平

关键词:生机有机哲学

余治平

首先,祝贺蒙老师全集的出版。前面各位老师讲蒙先生的“情感哲学”话题,讲得非常多。我现在则要凸显蒙老师思想的另一个面向,就是生态哲学的问题。蒙老师作为一个哲学史家,他的思想面向有很多,维度也有很多,我们不要把他仅仅概括成某一个方面的学问。刚才,干春松、陈来老师也都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把脉非常准确。蒙先生做了这么多年的哲学史研究,涉及到从先秦到当代很多的面向,如果仅仅把他归结为某一种面向,这显然有碍于我们对蒙老师的思想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后人在研究我们对于蒙老师的研究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概括是片面的或是不周全的。

我记得2018年3月18日,也是玉顺兄召集和组织的在北京召开的蒙先生八十寿辰的会议,在会议上面我也讲过“情感哲学”的问题。那么今天,主要是就蒙老师《人与自然》这本书展开一点议论。应该说,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是蒙老师学说的第二大特色。如果把“情感哲学”概括为蒙老师学说的第一大特色的话,那么这第二大特色,就应该是他的“生态哲学”了。在《人与自然》这本书里面蒙老师提出“中国哲学是生态哲学”这样一个基本定位和基本判断。我觉得,这个定位是有一定前瞻性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记得当年,2004年这本书刚刚出来的时候,李存山老师就曾经跟我说过,没想到蒙先生都退休了还能有新东西出,有点看头。当时这个评价也是很不错的评价——有看头,有嚼头。不像社会上搞的那种生态文化、生态产业或者一般人所说的那种生态理论,蒙老师是沉下头去认认真真地在中国儒家的经典文本和思想宝库里挖取资源,可以说每一章都有干货,不落一句空话,每一句话都有经典文本的根据,并且,对于这其中的每一句话,蒙老师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快二十年了,即使今天读来,仍然觉得它是我们搞生态哲学研究、搞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文献。我本人也在这个方面发表过几篇文章,也都是受蒙老师的启发。蒙老师《人与自然》这本书,可以说征引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也可以说,在当代,这本书是搞生态哲学或者生态学、生态文化研究绕不过去的一个新的经典。

为什么说蒙老师《人与自然》这本书很重要呢?如果放置在现代性危机、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它的现实价值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凸显出来了。而如果把蒙老师的这本书放在中国哲学的理论背景下考量,也可以发现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或天与人的关系,这几乎就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是每一个治中国哲学的人所要面对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蒙老师的这本书触及了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关键要害,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汉初时代的董仲舒,跟汉武帝有三次对策,很著名,“三联中读”活动将其称为“影响中国历史的一次对话”。在第一策中,汉武帝发问的就是:“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天与人的基本关系,产生灾异的内在机理是怎么一回事。汉武帝,这人作为一个皇帝,他不懂哲学,但他有哲学的情怀,尽管他日理万机,但还要追问这个,也应该算是难得的一个天才吧!其实在他的发问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命与性情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的。董仲舒在回答的对策中,站在汉初时代的历史语境下,以儒为宗,以仁道为根本意旨,通过宇宙论、认识论、信仰论、德性论、价值论、伦理学、道德学等多重方式处理了天人关系,最终又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董仲舒说了一句话:“承天意以从事。”要求秉承了天命的天子必须严格按照天的意志而行事,而作为任何一个普通人,既然秉承了天道阴阳之气,则也应该“循天之道”。人在现世生活中总结出王道正义,而将其放入天道,这样以便于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终极依据,这是人的自觉,而不是人对天道的被动遵守。天人合一,实则上是人主动把生活世界的法则捆绑于天,使之变成人所不得不遵从的最高权威。天道是人道的折射,人道是人道,天道也还是人道。但是,把人世生活之应然积极上升为一种天道之必然,而谋求获得至上的权威性,反过头来再让人不得不服从。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在“轴心时代”所发明的智慧。

我觉得,把蒙老师的生态哲学思想跟董仲舒的思想结合起来,会产生一个很好的学术开展方向。如果把蒙老师开辟的“生态哲学”朝着生生哲学、生生本体论、生机哲学上去解读和认识,可以释放出他思想的巨大能量。

物是有机的。物的生机就是它的天机,物之生是宇宙天地的秘境,幽微而深邃。机,储存并活跃于物的最内在、最核心的地方,同时也是物自身善于向人们透露自身、进而能够存在于世的内里因素,对物的性质始终起着决定作用。物有机,物的内部并不是空荡静寂的一团漆黑,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无,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与内在价值。万物各有其种,否则便不能成之为物自身。《庄子·至乐》说“种有机”,并且,“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物,因为机而产生、而存在,而可以与人心沟通,被人心感知、认识与理解。天下之物都有机,机是动之微,是物之活动、运动的内在决定因素与前奏征兆。物有机,所以才能够有所活动、有所生发。无机之物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存在物都应该是有机的。物无机,则不能生成它自身,也不能造就出它自身的活动、生发与运动。所以,机是物生成的终极根据,是物是其所是的最高秘密。

走进物的内部才能够获得形上之维。只满足于眼前事物的人是不可能评说物自身本体论的。只看到现象世界里的存在,也难以进入哲学与宗教话语系统。一切经验常识、知识体系都发生在物成为物之后,而哲学、宗教则发生在物成为物之前。源于人心的哲学与宗教把自己的思想对象直指物自身的内部,试图揭示难为人知、不可言说的天机与神秘。物有机,事也有机。机之秘,盘根错节,纷纭繁复,难以知晓,几近于封闭,所以汉语世界里“机关”之说的蕴意非常深厚。物机与事机都隐藏在它们的内部,但又都不可能滴水不漏、绝对秘密而无以告人。物一旦生成为物,只要它存在于世界上,就总得向与它共在的其他存在物透露出自己的一部分秘密,并通过这些秘密而呈现出它不同于别物的基本特征。这是人心感知于物,知识、真理与物自身能够取得统一性的前提。

正因为物的内部是有机的,所以才能够促成物的活动和运动。古今汉语中,始终有“动机”与“机动”之说。“动机”一词,标志着物有动之机,物的内部蕴涵着活动与运动的枢要秘密。而“机动”一词则说明动是机之动,物的活动与运动在本质上应该源发于它的内在之机。物的活动与运动都是由物的内部机密所决定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第一章里说,运动是“潜在东西作为能动的东西的活动的完成”,这就说明,运动早已潜伏、蕴藏在事物的内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运动现象只是物自身内在之机一切活动的最后实现形式。在第六卷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还说:“凡是处于运动之中的东西,一定在此之前就已经处于运动之中了。”运动之前其实已经有运动存在了。于是,被我们所看到的运动还不是物自身最初、最本真的运动,物自身在涉入现象世界之前、在它最内里的地方就已经展开了云谲波诡的千化万变。运动之前有内部运动,而内部运动之前的运动又是什么样的、该怎样发生,则又是一个不可追问、神乎其神的问题。人心不能承受一个永远没有开始的运动,于是便不得不拖出一个发起第一推动力的上帝。

宋代理学把“生机”理解成“生意”。所谓“生意”,就是蕴藏在物的内部,或隐或显,似有似无,跨越于虚实之间的存在。它虽然不是一种外在化的存在,却能够被作为外在于物的存在的人现实地体认着。人心对物的感知与认识全部依赖于生机或生意的自然呈现,这是因果关系的内在根据,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与物相往来沟通。《二程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中,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一切宏观的与微观的宇宙存在,在本质上都是生意的活泼泼呈现,反映出生意游历于本体之无与现象之有之间的行迹。程颢的哲学最看中“生意”,将之视为“元”“善之长”,并提升到了“仁”的形上高度,非常肯定生意对于物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程颢,物、事物、生意、生长、仁是绝对的统一,每一个物与仁也是绝对的统一,这样便不难理解他所谓“观天地生物气象”(《二程遗书·卷六·二先生语》),又如,“观鸡雏可以观仁”“以己及物,仁也”(《二程遗书·卷十一·明道先生语一》)的哲学命题。

陆王心学中,王阳明说:“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传习录·卷下·黄以方录》)所谓“良知”不过也是本体之物、生机之存在的另一种表述。天地、良知、生生、生机,实质上只是一物,是一体的存在。良知的“流行不息”透露出“生”“机”“生生”哲学的深刻道理。因为有内在之机的支撑和决定,良知的发用即是每一个物在当下的活生生呈现,并且,这种呈现在每一物身上都是从不间断的,在宇宙总体存在上也是从不间断的。物即良知,即流行,即我,即天地,即宇宙,即机,即生机。在物的生生过程中,道体是绝对的统一体。

物是不断由它自身涌现出来的,当下这一秒钟的物自身都只是它自己而已,而不可能是前一秒钟或下一秒钟的物自身。这才称得上“日新”。王船山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则疑今兹之日月为邃古之日月,今兹之肌肉为初生之肌肉,恶足以语日新之化哉!”(《思问录·外篇》)在本体论上,每一次当下的物自身都是断裂的,运动、连续、因果、规律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但在现象世界的认识论和有机论哲学中,物却是连续的而富有前因后果效应的统一的整体,运动却是可能的,因果关系也是可成立的,规律也能够被发现。物的一次次呈现构成了物的生生,又由于生生,成就出世界的永恒。生生与物之间、生生与世界之间互为因果,循环推演。

儒家讲“天下归仁”(《论语·颜渊》),这是儒家与道家、与佛家大不一样的地方。儒家强调万物有内在生机,万物有生命,有内在,并且万物的内在是活动着的。儒家的物,内在不空,始终是生机盎然又生生不息。“天下归仁”这个命题其实有它的独特的韵味,如果我们从生生论、生机论的本体立场去理解和诠释,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更重要的哲学价值。“归仁”其实就是归于生生,归于生机,以仁道为宇宙、为万物、为一切存在者收口。所以,我觉得沿着蒙老师《人与自然》这本书的生态哲学的路向再走下去,进入一个本体论的高度,进入一个哲学性的深入诠释,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生机有机哲学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让阳台焕发生机
生机暗涌
菱的哲学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