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四维向度”特点论析
2022-03-17程德慧
程德慧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以来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在职业教育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源自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反复考察、比较分析与实践探讨,经历了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到职业教育思想,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演变过程。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理论深刻,内涵丰富,实践范围宽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加强对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特点的研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空间维度: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体现“全社会职业教育”的特点
“全社会职业教育”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最鲜明的特色,也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点。“全社会职业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应让全社会都参与职业教育,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类活动。在黄炎培看来,“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部分联络,这部分休想办得好”[1]。他还提出,“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2]。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提出以后,黄炎培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践行其职业教育社会化的理念。
(一)推动各行各业参与职业教育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内容涉及教育、实业、政治、军事、文化、农村等各个领域。他反复强调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要与社会各方面进行联络,与社会各界人士合作,关门办学校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不能仅以办职业学校来开展职业教育。正如他本人所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
深入分析黄炎培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蕴。第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寓意”。职业教育并不只局限于职业学校,而应广泛推行于不同层次的普通教育之中。在黄炎培看来,无论一个人的学历达到何种层次水平,在其学业完成之后,都将进入社会的职业领域,并将其之前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岗位工作,从而谋求个人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事业追求。因此,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兼习适当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第二,职业学校欲使学生毕业后有好的出路,必须加强自身与职业界和实业界的广泛联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要征求职业界的意见,要利用好职业界的人才,使职业学校和职业界相互沟通、相互关照。第三,职业教育不仅要从农、工、商界下功夫,还要尽最大努力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各类社会组织。在黄炎培看来,若农业学校仅与农业取得联系,工业学校仅与工业加强联络,商业学校仅与商业进行沟通,一旦社会其它方面出现问题,如遭受外敌入侵等,则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冲击与影响。因此,只有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使各个部分脉络贯通,百体从令,犹如人身元气浑然,职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现了黄炎培以开放性的视域观照职业教育的出路与发展,这一做法对实现职普融通、纵向贯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此外,黄炎培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界、实业界深度联系的探索为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尝试和实践范式。
(二)职业教育积极融入社会发展各个维度
农村是黄炎培推进和实验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首要选择之一。黄炎培倡导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改进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他选择昆山徐公桥作为推广农村职业教育的试验区,重点工作是改进小学教育、推行平民教育、施行职业指导等。随后黄炎培又在上海近郊的漕河泾创设农学团,专事乡村工作人才之训练。在徐公桥试验区和漕河泾农学团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提炼出了一套兼具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适合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倡通过改良种子和农具把知识学习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在农村开展各类贩卖、购置、借贷等合作组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和感化的手段,以兴趣为辅助方法,用娱乐的方式唤起农民学习知识的兴趣,养成农民自觉。黄炎培提出,“先办露天识字,唤起他们的兴趣,次用补习学校的方式,使他们受较系统的知识。但万万不可妨害他们的农作时间,所授的知识,须完全切合他们生活上的应用”[3]。在教学目标上,要培养学识和技能兼长,具有刻苦耐劳习惯和舍己为群精神,并且了解农民心理、立志服务农村的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炎培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思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扩充职业教育的范围,探索复兴民族目标下职业教育的出路与青年职业训练的方案,如兴办都市职业教育、工商职业教育、农村改进与农科职业教育、家事教育与女子职业教育、特殊职业教育、职业实习、职业师资教育等。他指出,“现办职业学校,须充实内容,打开出路,添办职校时,须充分适应社会需要,都市须尽力提倡职业补习教育,乡村须在整个的农村改进计划之下施行乡村教育”[4]。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般职业教育与特殊职业教育等全面结合起来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宽广视域和社会化思维。
(三)职业教育与国家命运共存亡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炎培深感国之不存,无所托命,充分认识到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他借助职业教育的各个载体和平台,创新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方式,为抗战救国鞠躬尽瘁。第一,黄炎培借助职业教育和学校这一阵地,通过积极参与集会、发表演说激发民众抗战的热情。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黄炎培先后在多所高校围绕为什么要救国、如何抗日救国、国人应有的反省、科学救国、人格救国等问题发表系列演说,号召广大青年坚定爱国决心,积极参与救国行动,奋起救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第二,创办特殊刊物,把职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刊物作为抗战救国的主要阵地。为更好地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抗日救国运动,黄炎培和职教同仁于1931年创办了《救国通讯》杂志,后于1934年改名为《国讯》。其办刊宗旨即为抗日救国,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向广大民众提出救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呼吁广大民众通过开展生产自救、经济自救等方式支持抗战,共同抵御外侮。《国讯》杂志作为宣传抗日的主要阵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三,黄炎培组织社会各界如实业界、新闻界、教育界、金融界等开展对策商议、慰劳军队、救护难民、运送物资等活动,支援抗战一线;并积极响应政府抗战号召,向全社会劝募公债,号召广大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为全民族抗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时间维度: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体现“全过程职业教育”的特点
如果说全方位职业教育体现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广度和宽度,全过程职业教育则体现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全过程职业教育是黄炎培基于整体性思维以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结果,也是黄炎培一生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大职业教育主义不是把职业教育囿于教育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个特定时期,而是贯穿人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总的来讲,黄炎培大职业教育理论的全过程特点体现出“职业陶冶—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指导—职业补习终身教育”的过程。
(一)职业陶冶:青少年时期确立职业梦想的基础
职业陶冶是黄炎培针对小学阶段职业教育所开展的探索。黄炎培在考察美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美国小学生崇尚节俭,在学时皆练习职业上的必要能力,故能做工以营利,其最可钦佩者,则为学生无一不活泼灵敏”[4]。受美国和亚洲其它国家职业教育的启发,黄炎培提出凡教育皆有职业之意味,应把职业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普通教育之中。职业教育应从小学开始设立职业准备科,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教授学生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使之将来能够生存于世界。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须加研究,程度固宜降低,然必自高等小学校三年起,加入职业教育”[4]。同时,他还提出,“获得职业焉而治生,服务之功能大著,要其初步之根基实惟职业陶冶;职业教育于吾国,其为基至薄,诚欲厚培之,必自推行职业陶冶”[5]。为突出职业陶冶的重要性,黄炎培在《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对大学、中学、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他指出,“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大学分科、高中分科,是不用说了,初中何尝不可以兼设职业科,小学何尝不可以设职业准备科?何况初中还有职业指导,小学还有职业陶冶呢”[1]。在随后的大职业教育主义实践过程中,黄炎培多次提出要加强对何谓职业陶冶、职业陶冶的性质、职业陶冶实施办法等问题的研究。可见,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陶冶是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职业的开始,是其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奠基工程。
(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养的主渠道
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指导相辅相成是黄炎培为探索中国教育出路及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借鉴美国及亚洲其它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孕育产生的一种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其本质就是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产生的目的有三,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6]。此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职业教育研究会、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在研究、宣传、推广和实施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职业指导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沟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开展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用科学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使人能够选择适合于自身的职业,而且使自身所选职业与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等相适应,其中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是用科学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指导是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科学化、规范化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产物。
(三)职业补习:闭环职业人生,打造终身学习通道
职业补习是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要构成和拓展形式,是后职业教育阶段。职业补习教育是为解决未能继续上学人员、已有职业或者准备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其补习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提出的,是职业教育向社会的拓展及延伸,也是职业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终身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职业补习具有学习时间灵活、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黄炎培在《怎样办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上还有一条康庄大道,就是职业补习教育。……今职业补习教育,就已有职业的青年,予以相当教育,一方补充常识,一方增进其职业知能,虽与正式的学校教育不同,而于改良职业大有关系。即按之职业教育定义,亦复非常切合。而且职业学校,无法可以普设,职业补习教育,无处不可举办,亦无处不当举办”[7]。
职业陶冶、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指导、职业补习作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三种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及其在大职业教育主义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涵盖、相互促进的特点,蕴含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构成。
三、对象维度: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体现“全民职业教育”的特点
全民职业教育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又一鲜明特点。其精神实质是平民职业教育,其主要对象是平民阶层子弟,是为了解决他们的谋生需求和就业需求而举办的一种专门类型的教育。从另一角度看,全民职业教育又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谋社会生产力之发展而实施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教育。黄炎培全民职业教育的全民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就业谋生作为全民职业教育的逻辑出发点
全民职业教育首先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着手,其是为解决绝大多数人的生计问题而进行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黄炎培创办职业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授以学生相当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之需,在未来的社会中为个人谋生做好准备。正如黄炎培本人所言,“不论何人,皆须执一职业,不论何业,其目的皆是为己谋生,兼为群服务,职业无贵贱,苟有利于人群,皆不可少”[4]。在《我来整理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一文中黄炎培也指出,“要推广平民教育,定要从他们生计问题上着手;更认得清楚:要解决一切平民问题,定要从职业教育上着手”[8]。可见,解决大多数平民的生计问题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逻辑起点。
(二)把谋求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作为全民职业教育的价值立场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的教育,更是为改进大多数人的生活,为大多数人谋求幸福的教育。黄炎培在《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中明确提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全社会中,也许有小部分人间接的造福人类以讨生活的,但是绝大多数一定是直接讨生活的。也许小部分养成间接造福的,为非职业的,而绝大多数必为养成直接造福的,即职业的。……吾们须切实明了职业教育的前提,吾们的用力点,才不致误差。如果办职业教育不知着眼点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9]。职业教育只有努力谋求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价值旨归,才是真正的大职业教育。
(三)把覆盖各个阶层作为全民职业教育的方位目标
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理论中,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是涵盖整个社会的全部职业和全社会的各类人群,包括工人、农民、商人等各个行业,还包括军人、伤兵、灾民、盲哑人等特殊人群。将广大平民作为教育对象,并且结合不同人群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施以不同行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养成学识技能兼长、具有刻苦耐劳品格并且立志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一方面是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平民问题。怎样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平民问题呢?即农民教育问题,推而至于全部的农村问题;工人教育问题,推而至于全部劳动问题。商人教育问题;妇女教育问题;无告者教育问题;残废者教育问题;军队教育问题;其他关于一般的职业教育问题。试问以上哪一处不是把平民做对象?所谓教育,又哪一种不是在职业教育范围以内呢?”[8]1930年女子职业教育被中华职教社提上议事日程,并就女子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女子与男子职业的区别以及女子与男子是否同校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这表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全民性”的内涵,并且在实践领域涵盖各个阶层和各类人群。
综上所述,解决广大平民的生计问题,谋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让社会上最大多数平民接受适宜他们性格特点和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价值追求和实践范畴,彰显出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全民性”职业教育特点。
四、目标维度: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体现“全面素养职业教育”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体现出全面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一经问世,黄炎培就把培养适应社会岗位发展需求以及个性特长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教育目标。他提出,“办职业教育,重在实事实行和真人格的修养,我们从此,应好的事从我做起,坏的事从我戒起;做事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权;不见异思迁,始终其事,长此实干下去,才能说办职业教育,才能说救亡,才能说充裕民生,得兴民族”[10]。
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黄炎培对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系统而深刻,科学而规范,逻辑性和层次性都比较强,尤其重视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学生体格、体能等身体素质的训练。此外,他对学生劳动品格、文明礼貌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育也具有独特的见解。
(一)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贯通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线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贯穿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始终。黄炎培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高度的爱国情感、积极的公民参与精神、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公民人格素质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及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了调整,以适应抗战救国的需要。在《国讯》中黄炎培提出非常时期的人才必须具备四种人生修养,“一是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是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是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是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而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难百险的环境”[11],并要求学生要有金一般的人格和铁一般的纪律。上述人格素质要求既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和抗战救国的必备条件,也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在公民道德素质方面的实践体现。1936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十八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不但要运用两手,还要运用头脑;二是扩大同情心,培养热烈的情绪,乐于帮助他人;三是培养良好的品格;四是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4]。富于同情心、热烈的情绪、乐于助人的道德、良好的公民品格、精诚团结的精神、始终如一的作风,彰显出黄炎培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深刻理解和特殊时期对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
(二)职业素养培育是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核心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初心使命就是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以达到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增进国家生产的目的。在《青年修养的标准》一文中,黄炎培不仅对青年的人格素质、职业道德操守、职业能力、劳动素质等提出了严格规定和要求,而且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适应未来生活的习惯。1931年8月在第九届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上,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三条基本要求:“一是不违需要的原则;二是不仅要有知识和学术,还要有实在的真精神;三是要有强健的体格”[4]。前两条即属于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此外,他还提出用“新精神”来充实职业教育,所谓“新精神”就是对己刻苦奋斗,对群精诚团结,对事丝毫不苟、始终如一,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把这种精神渗透在职业教育中间,才不失为复兴中华民族切要的工作[10]。《生活》周刊作为黄炎培宣传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主要阵地和载体,高度重视青年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唤起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力求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三)身体素质训练是大职业教育主义重要内容
黄炎培基于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把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体格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首要任务。在考察日本期间,黄炎培看到日本把体格训练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刻意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企图,国民必须要把体格练好,因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黄海环游记》一文中,黄炎培提出中国的职业教育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国民素质,“一是将体格练好,这乃是一切的根本;二要坚决信仰科学、提倡科学、研究科学,通过此,寻找一条国家和民族死里求生的出路;三是要团结起来,并从本位上努力进取”[4]。在《职业教育怎么办》一文中,黄炎培再次强调,“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11]。
黄炎培对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重视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奇想,而是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特殊目的孕育而生的对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全面职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彰显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五、结语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四个全面”特点体现了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广度、长度、厚度和高度,深入研究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内涵及理论特质,借鉴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四个全面”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特点,有利于构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