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三维路径研究

2022-03-17王文韬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周 鉴,王文韬,严 崨

(1.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 江苏 南通 226010;2.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8;3.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于2020 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全面系统部署,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它的出台,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也为高校破解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功能,提供了政策指引。

1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理解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先决条件是准确理解其本质。从理念上讲,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是基于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而形成的,从实施课程教学角度出发的科学化理性认识和观念体系。从方法上讲,课程思政是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前提下,通过全面调整高校课程体系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与方式组合。因此,究其根源,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包含科学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课程思政是通过运作高校教学课程,以实现“三全育人”目的的教学改革,因此其基本要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实施的对象是整个课程体系,而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或部分专业课程,更不是随意增添几门课程。二是实施的主体是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而不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是实施的客体是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在内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而不仅限于单一的思想理论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并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详细部署。广大高校在建设课程思政大旗的指引下,纷纷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囿于顶层设计缺陷以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间缺乏有效融合办法,教条化的移植、形式化的硬套成为制约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拦路虎,导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不强、育人效果不明显。因此,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专业课程同步发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

2 新时代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校开启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引,使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更是直接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建设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重点措施和评价激励制度,也促使教育界达成实施课程思政的共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立足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确保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2.1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教学和管理体系中,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中轴线,也是丰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确保发挥高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政治使命。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最根本手段,也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迫切需要。

2.2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以此作为中心和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2]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综合学校各个群体、诸多岗位在大学生实践育人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明确为职责和要求,纳入考核标准,融入学校整体的制度建设中,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便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措施,是全体教师强化自身素质、履行育人责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客观动力,也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育人实践,强化育人意识的内在需求,对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有极大促进作用。

2.3 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立德树人,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共识和行动准则。建设课程思政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用好课堂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有效融合,将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等符合立德树人的检验标准。高校要将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的所有领域和每个环节,以此作为衡量学校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检验剂。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持续打牢自身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高校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实现内涵建设朝着更高质量发展。

3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三维路径

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从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挖掘丰富的育人资源、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与效果,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3.1 以构建工作体系为依托,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高校要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育人大格局,必须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的基本规律,也能从“三全育人”中得到体现。因此,“三全育人”直接反映着实施课程思政必须遵循的前提和原则,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路径。

第一,要以全员育人为方向,实现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由单一向整体转变。中组部、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目标、标准、内容、运行、保障和成效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此,高校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框架,对原有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进行重构。一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入手,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强化课程建设,让其统领作用得到更大发挥。二是要从纵向维度入手,在校院两级层面建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协调一致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通过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最大程度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三是要重视实践专题类、模块化等非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做好统筹设计,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形成有效互补,助力课程思政实施体系的构建,真正做到建设课程思政“一门课都不能少”。四是要在高校全体人员中广泛宣传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人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真正实现建设课程思政“一个人都不能少”。

第二,要以全方位育人为目的,确保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生需求多元化转变的影响,线上教学已不再是线下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已不可忽视。鉴于新形势和新变化,探索建立并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已迫在眉睫,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组织引导作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推进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师应在线下课堂深挖思政故事的教育元素,并以此引导学生对思政案例进行深刻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赋予学生更多自由。教师结合慕课等课堂教学资源,通过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结合实际开展学习,补齐自身短板,真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成效。

3.2 以培育“五爱”为主线,挖掘五大素养的育人资源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核心内容的“五爱”明确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同时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大素养作为实施课程思政需开发的教育内容。高校需将培育“五爱”作为主线,围绕五大素养的内容,深入挖掘并利用好其中蕴含的育人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在正确的道路上稳步推进。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首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指南。[3]在建设课程思政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把握当代中国建设的总任务,坚持课程的开发既要充分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又要将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基本要求,通过讲国内外形势、述党和人民情义,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全方位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自信。其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开发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价值、社会、行为三个维度对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导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既体现了我国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也反映了其基本属性,更是公民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务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以此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要充分体现道德教育内容。个人品德的概念十分宽泛,其中善良、诚信、宽仁、正直是其核心要义,也是社会个体在展现道德行为过程中完善自身,并逐步趋于自觉、走向稳定的一种倾向。挖掘五大素养的育人资源要注重其在家庭美德培养、社会公德培养、环境道德培养、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其中,对家庭美德的培养需包含对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生活文明简朴等方面的教育;对社会公德的培养需包含仪容仪表、自律约束、诚信友爱、自尊自强、平等待人等方面的教育,促使社会个体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对环境道德的培养需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衍生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职业道德的培养需从树立职业精神品格出发,引导和教育学生做到敬业爱岗、办事公道、开拓奉献、热情服务等。

三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坚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力点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全体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将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动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建设与开发课程思政资源,要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弘扬为核心,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正义的思想精华和求大同、尚和合、重民本的时代价值观。高校要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为根本依据,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与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认同的同时,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养与精神品格的根基。

3.3 以制定评价标准为抓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全方位评价,可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建设和创新性发展,全面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这也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要以实际效果为根本遵循,将实施者作为评价主体,以实施的可行性作为基本原则,方能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目的。

一要以实际效果为根本遵循。明确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是有效实施评价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导向,其基本遵循应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并将其全程贯穿到课程思政评价的方方面面。其次,由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具有持续性、完整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因此,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始终把握住课程思政育人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工作评价为重点,通过建设规范化的课程思政建设范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育人成效的明显提升。再次,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建设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本科院校“双一流”、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指标体系中,与专业学科评估、专业课程评估、绩效考核评估、学生满意度评估互相融合,真正实现有效融通。

二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者作为评价主体。通过梳理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一般包括五个层面,即学校党委层面、职能部门层面、二级学院层面、教研室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党委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应聚焦发挥党政领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多种手段营造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职能部门的职责应是探寻各自部门业务范围与三全育人的契合点,全方位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确保持续推进到位、成果巩固到位,努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大格局。相较于职能部门而言,二级学院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对学校课程思政部署决策的上传下达的职能,对其工作评价应侧重考核学院党政履责情况、推进落实情况、经验的凝练总结情况等方面。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单位,承担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组织和落实职能,对其评价要聚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一体化推进情况、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作用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发挥情况、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和党支部建设成效等方面。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主体,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考核更多地应放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情况、挖掘本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情况、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情况等方面。

三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评价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包含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教师五个层面。在具体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以上五个层面又可依据职能归属大致分为组织领导层面与专业教师层面。在组织领导层面的评价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可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分配权重。高校党委也可在对二级党组织的党建年度考核中增设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考核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思政的二级考核体系。在专业教师层面的评价过程中,二级党组织应以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内容应包含学生接受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及其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认识与体验。

4 结束语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实施课程思政是党中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提出的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课程思政既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提升立德树人实效、进一步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从工作体系的构建、育人元素的挖掘、评价标准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突难点、破阻点,方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和纵深化发展,以实现提升建设质量和改革成效。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