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创新在新时代的文化路径求索
——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022-03-17黄正平倪丽云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黄正平,倪丽云

(1. 中共南通市委 宣传部, 江苏 南通 226018;2.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保障第三党支部, 江苏 南通 226001)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3-24习近平同志既十分重视从理论上探索、思想上总结,又高度重视从文化视阈观照、从精神角度挖掘,对新时代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26这一重大结论和科学判断,从思想和文化两个维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概括,使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观照视角更加客观、更加全面,也更加宏阔、更加深邃。

作为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时间与空间高度统一的重大思想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思想文化宝库,也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社会文明宝藏。加强理论学习,科学认识这一思想理论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文明成果,我们才能加深理解、加强传播。

1 精神文化:认识问题重大视阈

针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精神文化角度来论述和阐释,用文化概括精神,用精神厚植文化,用精神文化阐释和创新思想理论,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及其结合和统一。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文化也可以狭义地专门指精神财富、精神文明,它是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宏阔视野,也是观察事物、阐释问题的独特视角。从总体布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其发展成果分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可见,文化既是总体布局的一个领域,更是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全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从这个视野和运用这个视角来讨论问题、发表观点,阐述过去、现在与将来,分析中国与世界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前进方向;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持久、更深厚的自信,揭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现实意义,应当自信、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结合起来,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构建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布局;提出坚持正确的大历史观和党史观,必须从历史这一最好的教科书中汲取历史养料,把历史当作巨大的思想教育力量;提出宣传思想战线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树形象等使命,同时指明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表达“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互鉴观,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对人类文化的态度和立场;概括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等等。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一百年来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既高度概括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也首先论述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坚定传承和赓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宝贵精神财富。阐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难能可贵的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了完整一体、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

2 时代精华:精神文化新的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与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共经纬,贯通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形成了科学、完整的逻辑体系。

2.1 以中华史为基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文明的理解,必须把它同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联系起来,把文明看作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示人类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状态的范畴。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经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1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41对待中华文化,我们首先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36,要求全党坚定“四个自信”,发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又首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339,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内涵基础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把“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密切统一。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自信,薪火相传守护民族血脉。

对待历史文化、民族传统,除了应该有充分的历史自信、坚定的文化自信,还要有高度的自觉,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实现自信与自觉两者相统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沃土,也是思想发展的养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反复强调要根植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中走向未来,坚持创造中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发展中创造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理论和文化相结合统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精神文化成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思想理论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先进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要特别关注和挖掘中华文明的本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的观点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2.2 以新时代为方位: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340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以非凡的理论勇气、敏锐的实践洞察和深远的理论视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形成了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故步自封的,而是变化演进、开放包容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创新发展是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和品格。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升华,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丰富滋养。正因为此,中华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创造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契合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生动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面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41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明确指出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神,这是世界文明历史揭示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述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决议》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46

统筹“两个大局”条件下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顺时应势、推陈出新。我们必须坚持中国文化的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优化,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渠道,升华其时代高度,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筑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专属的思想精髓、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要将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融入国家治理方方面面制度安排中、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实践中,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一切积极力量更富成效地激发出来、汇聚起来。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立足当代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在实践创新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程中实现文化的进步,谱写中华文化辉煌的新篇章。

2.3 以全世界为视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让各国文明群芳竞艳

中华文化历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民族在学习中进步、在交流中互鉴,不断学习外界文明、人类文明,展示出极大的包容性,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伏而又起、不断壮大的密码。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无不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出新出彩的深刻道理。正因为此,偕时俱进的中华民族与应时应地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天然的共同共生之处。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明因为交流而美丽、而灿烂。中华文明离不开世界文明,世界文明也同样离不开中华文明。文明是学习世界、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对等、平等,多元、多向是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的基本原则。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需要以理性替代感性、对话替代对抗、以文明替代野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气度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努力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共同进步,把世界多样性和文明差异性转化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做出一系列重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背后的精神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卓越政治智慧、非凡理论勇气、深厚天下情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饱含着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刻把握,也蕴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深邃思考,体现着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为破解人类面对的难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根本追求,昭示了历史演进的正确方向,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词汇被写入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与认可。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又提出全人类核心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进一步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意识和现实担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传统文化和历史基础出发,同时代相交,同世界相通,中国共产党既谋中华文化赓续发展,又谋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一贯态度和坚定立场。我们应当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有文化高度,又有精神深度,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人民的思想贡献,正日益显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既推动着中华民族文明复兴进程,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成就。

3 宝贵财富:民族复兴光辉指引

从党的十八大到迎接党的二十大这十年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精神文化视阈和角度认识事物、观照问题,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有益营养,就精神文化发表的一系列论述集中体现了贯通历史与现实,贯通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贯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通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贯通文化强国目标与文化发展战略,贯通中国与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和世界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思想理论角度而言,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从精神文化角度讲,它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完整地建构了新时代精神文化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标注了党的创新理论新的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作为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结合,思想理论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具有历史性、现实性相结合的教科书价值,也应当具有人类里程碑意义。从精神文化角度来论证、确定思想理论的人类文明价值,这是思想的精神深度、理论的文化高度,也是思想文化的特定的时间表达和空间呈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和时空观。我们要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时代精华引领时代,引领复兴中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概。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全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目标、文化态度、文化理念、文化布局、文化交流等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一系列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化前进的方向、路径,明确了中国精神发展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升华,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全面反映了人民的心声,生动展现了时代的号角,集中展现了思想的旗帜、文化的动力。文化的意义在于交流互鉴,与时代相交,与世界相通。这一时代精华对内可以发挥引领功能,对外可以发挥引导作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壮大中国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激发巨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4 结束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就指明了其第一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就指明了其又一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时空条件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科学判断和重大结论,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理论创新意义、大众传播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