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2-03-17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母语英语课程中华

陈 伟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璀璨夺目,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内容需要传承和弘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部 2010)。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影响力大,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不断凸显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作为检验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CET6)自2013年改革以来,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翻译类题型体现得尤为明显,绝大多数段落翻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涉及饮食文化、建筑文化、风俗文化等。在2022年6月的考试中,CET4的三篇翻译内容分别为“守株待兔”“亡羊补牢”“拔苗助长”,CET6的翻译涉及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卢沟桥,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从宏观看,是国家战略部署和人才培养需要。在英语和西方文化引入初始,我国正处在发展初期,彼时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用英语这个工具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感知多元文化。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英语打破了以往工具属性的限制,兼具人文属性,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也随之改变——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其树立文化自信,让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介绍中国。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独立于母语及母语文化,过多地强调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没有充分认识到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完全不能受到母语的影响。但是,语言是有共性的,这一点决定了一方面母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母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过度强调英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足,没有承担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这就造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失语症”是一种获得性语言障碍,常见症状为理解和表达困难,患者无法用语言准确、流利地表达思想。在对外交流中,学生不能流畅地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表现与“失语症”的症状相似,因此被称为“中华文化失语症”)。很多大学生虽然能用英语流利地阐释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但在介绍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时,不知道这些节日的英语表达方式,更不用说用英语介绍其背后的文化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文化,导致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缺少批判性思维,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对传统文化缺少认同感,不能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西方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为世界所了解,闪耀于世界舞台。当代大学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然而,在实践中,他们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不尽如人意。

通过多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阅卷发现,大学生在文化翻译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不知所云;(2)多字面翻译、描述性翻译,让受众无法领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刘丽华、戴慧琳等(2018)选取湖南省某高校年龄在20—23岁且获得英语专业四级证书的16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华文化水平测试、中华文化知识英语表达水平测试和英语文化知识汉语表达水平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中华文化知识汉语填空的得分率为52.8%,中华文化知识填空英语翻译得分率更低,仅为35.6%,中华文化知识翻译得分率仅为24.8%,而英语文化知识翻译的得分率为68.4%。这些数据表明:比起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更擅长用汉语表达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多输入了英美文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接触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而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母语文化背景。

(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介绍中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国形象的责任和使命,自身的文化素养不仅仅体现着个人形象,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骄傲。然而,很多大学生自身定位不清晰,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始终不能展示来自文化大国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例如,当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询问儒家思想时,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西方人也很崇拜的孔子的英译名是Confucius;他们热衷情人节的浪漫,却对乞巧节“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语焉不详;他们知道to be or not to be,却对京剧、茶道等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实际上,只有大学英语教师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和探索意愿。《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Text A的主题是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是“What are the 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oose one symbol to make a presentation.”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地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书法、茶道、中医、儒家思想等,学习效果很好。在此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无形中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文化差异,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文化自信极其重要,不仅仅体现了后人对前人文化成果的认可,更会强化后人传承并弘扬前人文化成果的决心。但是,文化是静默的,需要被发现,被认识,被体会,被认同。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另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文化自信是在不断教育中培养起来的,需要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坚定文化自信的资本。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作为英美发达国家的官方语言,英语向大学生传递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削弱了他们的母语文化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构成巨大挑战。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重大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文化自信。大学英语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英语知识,更肩负着文化自信教育、推进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新时代文化观

“中华文化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传统文化素养。多年来,教师接受的英语专业教育一直重视英语文化,导致不能熟练地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只能简单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层的内容。多年英语教学理念的偏差致使部分英语教师忽视了英语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未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扎实,极少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及内容传授给学生,影响了其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能力。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严于律己,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做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总之,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素质,更要肩负立德树人的责任,加强道德修养,树立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

(二)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正面引导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0)。但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材等教学资源未能跟上时代步伐及时作出调整,相配套的软、硬件未能发挥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功能。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选自英美国家的报刊,以西方思想为基础,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占比极少,仅在课后练习汉译英中出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刘可红、吴华(2005)在《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美国化文化取向》一文中统计得出:美国文章在第一、二、三和四册精读课本中分别占比高达80%、90%、70%和70%,在言语方式、行为模式、视角眼界、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美国化。

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及其表达方式,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弊端。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要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大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质素材,激发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使其明确相关英语表达方式,树立文化自信,调动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三)完善英语测试及课程评价机制

传统的英语测试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考查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考试内容的侧重点是他们学习的方向。因此,优化测试内容,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会促进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幅度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英语教学及英语测试的管理部门要重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传统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和测试中的比重,促使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认真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作用重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相关部门要避开重视英语文化、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误区,凸显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优化和完善英语教材,发挥教材的正面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引导其树立文化自信,推动其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自觉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母语英语课程中华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母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母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