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动物庄园》的翻译解析

2022-03-17高凤玲朱丽云

英语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心论庄园译者

高凤玲 朱丽云

引言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各个借鉴生态学理论的交叉学科孕育而生,如生态语言学、生态翻译学等。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全面开展于2009年,虽然时间较短,但使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的研究层出不穷,涵盖各个方面。《动物庄园》一书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所写。下面简要介绍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荣如德先生译本的特点。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简介

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由三部分构成: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胡庚申 2013:80)。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强调“整体综合”思想,其整体观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整体性研究。东方生态智慧指中国的生态哲学。中国的生态哲学主要强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等。其中,将“天人合一”引用到生态翻译学中,指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翻译策略不走极端,过于走极端便不符合“中庸之道”。“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借用达尔文(Darwin)的“适应选择”学说,将翻译看作翻译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机整体。适应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指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因此,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胡庚申 2013:86)。

二、译者中心论

(一)译者中心论简介

译者中心论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研究“谁在译”,究竟谁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生态翻译学强调的是“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胡庚申教授指出,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既不是文本已死,又不是不考虑读者。所谓文本,指译事前做准备工作。所谓读者,指译事前考虑受众,或译事后读者反馈,都不在“译事中”。这里的“译者中心论”强调的是译事中,指在实际翻译操作中,译者才是真正的“中心”。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译者的能力→译者的能力有赖于译者的发展→译者的发展又建基于译者的生存(胡庚申 2014:31)。有关译者的一切最终都会塑造译者的能力、风格及译文的质量。所以胡庚申教授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中心。在强调适应选择时,该理论也提出,译者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后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在适应选择的过程中,一切都是译者在进行主导活动。译者需对翻译活动和译文负责。若译者能力不够,或对译事不负责任,便不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会在一段时间内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这形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般的机制,循环往复。一些作品因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甚至在时光流逝中迸发出更加茁壮的生命力,于是在时间长河里,一直存在于翻译生态环境中,而有些作品由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最终没有被选择,于是便短暂地被淘汰了。总的来说,译者的个人情况对译文起极大的决定作用。

(二)译者境遇

《动物庄园》讲述了农场中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荣如德翻译这本书,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他1950年考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先后在俄译汉及汉译俄教研组任教。1956年底辞职离校后从事专业文学翻译工作。荣如德先生翻译了很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而《动物庄园》中的内容其实也与苏联有关。有人评价这个译本过于通俗,也有人说:“荣老先生可是住过牛棚的人。”虽然“住过牛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结合荣如德先生的译品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这句“住过牛棚”确是他独特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译文。阅读《动物庄园》时,只觉得译文通俗,甚至不乏诙谐幽默,朗朗上口。《动物庄园》的原文十分简洁,没有词藻堆砌,描述的是农场中的大小事务。荣如德先生的译文(以下简称“荣译”)恰巧赋予了其一些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荣如德在翻译《动物庄园》时,善用四字词语,虽然书本内容笔调严肃,但透出一股讽刺般的幽默。正是荣如德先生的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气质,成就了他的译文风格。例如:

原文 1:She had taken a piece of blue ribbon from Mrs.Jone’s dressing table,and was holding it against her shoulder and admiring herself in the glass in a very foolish manner.

荣译:她从琼斯太太的梳妆台上拿了一条蓝色缎带,正把它举到自己肩旁对镜比画,那副顾影自怜的丑态要多蠢有多蠢。

这里描写的是动物农场革命成功后,动物已经过上了平等的生活,但这匹马依然在想念农场主在时的资本主义剥削生活。于是荣如德先生在翻译时使用了“顾影自怜”这一词,颇具嘲讽之意,还让人觉得略带诙谐之感。

原文 2:He should have learned to be faithful and true to thee,yes,his first squeak should be“Comrade Napoleon”.

荣译:他就得学会第一件事情,永远对您老实忠诚,对,还有他牙牙学语发出的第一声——“拿破仑同志”!

荣如德先生将first squeak译为牙牙学语。

两处翻译都采取归化策略。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来说,此处的归化处理既能让我国读者觉得十分亲切,又不背离原意,让原文适应译文生态环境,从而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译者中心论认为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译者是主导活动的中心,所以译者的经历、思想极大地影响着译文。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个人气质、艺术功底、行文习惯等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会在翻译过程中反映出来,直接影响译文的形成(胡庚申 2009:49)。

三、适应选择论

(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胡庚申认为,“对于译者来说,……适应和选择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致力于适应和选择的一个内在的动因和目标”。荣如德先生在《白痴》一书的自序中说道:“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曾如饥似渴地吞咽过不少外国文学(包括戏剧)的译本,其中尤以阅读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和文化生活出版社那些……”这也为译者翻译功底打下了基础。

《动物庄园》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流行起来,奥威尔的版权保护期截止至2000年。2000年后,我国便掀起了对《动物庄园》翻译的热潮,而荣如德先生是2006年翻译此书的。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前的译本因为其他复杂的原因,没有很好地适应当时国内的翻译生态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后,此书开始火热,而荣如德先生正是在2000年后的翻译热潮中翻译了此书。

(二)译文的适应与选择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一连串优化选择的决定,译文则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结果”。译者需要结合各种因素,达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选择最佳策略,对译文进行选择。荣如德先生在翻译《动物庄园》时,受众是我国读者,他的译本便选择让译文在受众环境中适应,最终被选择,一直至今。

原文 3:...and half a bushel of apples to any animal who brings him to justice.

荣译:任何动物如能将雪球绳之以法……还可得到十八升苹果。

这里的bushel的汉语释义是“蒲式耳”,有好几个译本的处理都是直接译为“蒲式耳”,而荣如德先生将它译为“十八升”,因为一蒲式耳约等于36.4升,半蒲式耳便约等于十八升。这种译文消除了读者阅读时的陌生感,因为在那时,我国读者没有这个计量单位概念,反而“升”是我国读者能够理解的单位,不至于云里雾里。这里的译文是对读者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目标语读者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存活下去。

原文 4:No animal shall sleep in a bed with sheets.

荣译:凡动物都不可睡床铺被单。

乍一看,这里的翻译不那么顺口,需结合原文环境来看。这里讲的是,动物们革命成功后,写下了七诫。其中一条便是:“No animal shall sleep in a bed.”荣译:凡动物都不可睡床铺。但是不久后,农场便发生了变化,领头猪等成了比人类更加恶劣的极权主义者,它违背了原先的七诫,睡到了床上,并命动物篡改了七诫。在被动物发现后便狡辩,七诫上写的是不可睡有被单的床,而伟大的领袖领头猪睡的床上没有“被单”。荣如德先生并没有把它处理为人们习惯的方式,如凡动物都不可睡有被单的床铺。这样的译文虽然让人觉得更加通顺,但是违背了原文形式,打破了形式中的诡计,难以使读者理解原文中这一条戒律,所以改变了原意。这也正是原文中阴谋存在的巧妙之处。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荣如德先生的译本既尊重了原文,又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巧妙之处,尊重了读者的翻译生态环境。

荣如德先生的译本从多维度考察,考虑原文背景,对原作的适应,对读者适应,结合自身经历和选择,对译文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一方面,译者的生存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发生密切关系,如荣如德先生的坎坷经历及那个时期《动物庄园》在国内的出版情况。另一方面,译者的个人境遇也与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第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与其密切相关的译者。就像前文所说,奥威尔版权保护截止后,出现了翻译《动物庄园》的热潮,这也促成了译者(荣如德)的翻译。第二,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制约着译者的选择,如遣词造句,行文逻辑,考虑读者反应等。译者需重视翻译生态环境,接受并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最终被该环境所选择。译者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动态地调节、选择、适应,达到互联平衡、和谐统一的状态。

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中引入自然适应选择论,结合东方生态智慧和生态整体主义,更看重翻译过程中的整体互联效果。本研究在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动物庄园》时,结合译者境遇,应用译者中心论、翻译适应选择论,阐述译者及其译文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相较其他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比较新,且正在蓬勃发展中,希望本研究能够对该理论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中心论庄园译者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慢屋·青麦庄园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草莓庄园
英文摘要
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