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2022-03-17王秀梅王华君
王秀梅,王华君,应 明
(安徽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需要知农爱农,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门人才。高校是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主要阵地,农科类大学毕业生是“三农”专业人才的主力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大力加强农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专业思想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给农科类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人才需求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农科类大学生带来了新机遇。一是实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1]。二是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战略。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二个是到建国100年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所以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办学带来的影响是长期与深远的。三是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科技服务“五类人才”。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面临知识更新与就业竞争的新挑战
乡村振兴对服务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与组织振兴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业态,高校与地方都在积极培养实用人才。一是乡村振兴对农科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2]。二是面对农村本乡本土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挑战。《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指出,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培育乡村工匠。鼓励高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农林类专业,培养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成为大学生[3]。
二、高校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涉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
长期以来,农科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精细化”与乡村振兴要求的人才“多样化、综合化”相矛盾。乡村振兴需求的是综合化的人才,既要懂农学、植保、园艺等农科技术又要懂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乡村规划与设计等相关学科知识[4]。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农业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原来的农业局已经改成了农业农村局,生态农业、功能农业、智慧农业、村庄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不能紧跟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产业结构需求。以安徽省为例,全省高校工学类专业发展势头强劲,毕业生人数、初次就业率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位,专业点数量逐年攀升。但是农学类专业的分布出现了负增长,其毕业生人数以及本科专业分布点却在众多专业中排名靠后。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专业设置必须与本校普通专业保持一致性,这就要求农科类高校根据乡村振兴需求调整专业方向与教学内容。
(二)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有其特殊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只有专业思想稳定,学生才会有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中国历来有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农村读书有的是为了跳农门。所以说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有其传统思想偏见的特殊性。同时,由于大多涉农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的一般不足50%,不少是调剂志愿录取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存在专业思想不稳的情况。这些都给专业思想教育带来难度。
(三)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高校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有的高校为了完成思想教育课程任务,教学课时完成了,但是没有分类指导,更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分类教材,往往是搞个专业介绍就代替了专业思想教育。学生需求与教育内容不匹配,没有形成合力;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没有融通,学生被动接受的多,针对性不强。同时,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课堂灌输为主,讲授形式单一、理论性强、实践环节少,没有做到课程思政化,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弱化[5]。
(四)专业思想教育者能力不足
专业思想教育既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又要专业知识涵养,对教育者有较高的要求。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对“三农”政策的深入理解、具有涉农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三农”情怀。一方面学生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刚考进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差不多,社会阅历不深,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专业思想教育需要大学生一进校就要开展,刚入职的研究生对本专业发展方向说不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难以把握。其次,乡村振兴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需要深入研究与学习,才能懂得其重要性,才会理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对“三农”认识不深,对乡村振兴缺乏深入的学习与实践,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不足,都难以胜任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三、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课程思政,提高大学生学农重农的认识
专业思想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部分,专业课教师是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长期以来,由于思政课育“德”、专业课育“才”的观念根深蒂固[6],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课程思政就是让每个老师都来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消除“两张皮”的有效途径。一要明确思政的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树立“大德”[7]。二要讲好“三农”故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1]。增强学生对学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三要围绕“一懂两爱”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培养他们“大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时代对农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懂农业,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理解“三农”工作的新政策、新要求,具备专业素养,懂农业新科技与发展方向。爱农村,是指有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愿意为乡村产业发展、环境美化、社会治理服务。爱农民,是指尊重农民劳动、理解农民疾苦、愿意为农民办实事。
(二)加强课外实践,树立大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8]”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课外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知农爱农的热情,对于推进新时代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开展农业农村工作调研,让学生了解发展农业缺什么关键技术、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农村环境如何美化、农村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哪等等,来增强学生学习农科专业的自觉性与针对性。二是组织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发挥创新创业学院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等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三是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开展实践锻炼,让学生直接面对相对贫困的群众,了解贫困的原因与脱贫的途径,来增加学生“三农”情怀。安徽农业大学从2017年以来就安排了近70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到全国多个省份参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效第三方评估,参加的同学都感慨说通过走访帮扶的农民,看到了真实的农村,了解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显著成效,增强了学习专业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三)加强专业实习,提升大学生学农事农的能力
专业课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本领的主要途径。目前专业课实习存在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不稳等问题。一要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涉农高校要做好综合实习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学生实习食宿条件与实习内容。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就在省内外建了综合试验站、特色试验站、科技小院与产业研究院,以满足本科生专业实习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验[9]。二要修订专业实习计划。专业课程实习与生产实习要确保学生实习课时与实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时要加强考核,防止把实习当作参观,走马观花走过场。三要配齐指导教师。面对学生多,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要聘用地方专家作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兼职导师,同时大力培养学校双师型教师,以提高学生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
(四)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主动性
2018年新农科概念提出后,“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推动了全国新农科建设。面对农业4.0的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与专业教师要深入调研专业设置,按照社会需求增设新专业,以提高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增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主动性。推进农学与信息学、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快推进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根据农业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10]。如安徽农业大学根据地方产业需求新设置智慧农业、动物医学、经济林、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改造涉农专业,促进涉农专业改造升级。如青岛农业大学结合现代农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专业交叉与融合,依托经济、金融、电子商务专业增设了合作社经济、农业合作经营、现代农场管理、农产品电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11]。
(五)提升思政队伍水平,增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强化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与专业教育,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加强对教师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必须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出发,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层次内涵,正确把握专业思想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系。其次,针对农科类专业学生下不去、留不住、学生兴农报国的使命担当意识不强等问题,思政教师要加强相关课程研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再次,专业课教师要将农业学科发展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各环节,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深农科类学生对中华农耕文明的了解。再次,教师要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农”是涉农专业特色和鲜亮底色,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开展互动教学、实践主题活动。要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发农科类学生献身乡村振兴事业[6]。要开展谈心谈话,真正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以亲身实践感悟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同时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信息更形象更快地表达出来,增强教学效果。四是配强专业导师。在辅导员年轻、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要配足配强专业导师,做好岗前培训,强化考核激励,把工作业绩与职称评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专业导师的责任心与荣誉感。